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与价值

时下,受“工具理性”价值理念的侵扰,人的物质生命、物质目标被过分重视与追逐,致使人的精神生命和意义世界渐次式微,人之为人的文化性、精神性往往被忽视,乃至不被承认。在这种背景下,新时代国家和社会更加重视对人的生命及其精神世界的关怀,更加重视每个人的主体性、每个人的满意度、每个人的幸福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深化“以人为本”理念、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形式和重要途径,必然在塑造人的价值观、丰盈精神境界、创造人生价值和达成人生幸福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增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由是,有必要深入阐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及其价值。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实效性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实际结果与计划目标之间的价值关系, 具体而言,任何实践活动都具有预期目的,实效性则可以理解为实践活动的结果对于预期目的的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从本质上看,“是体现于特定价值关系中的价值属性问题” 。人是一种具有意识的存在物,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人的所有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后得到的效果是衡量人们活动成效的重要尺度,直接影响到他们活动目的的达成与否。

那么,何为“实效”呢?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其解释为“实际效用”或“实际效果”,一般指对人的实践活动有利的方面。由此可知,所谓实效就是实际的效果和作用,实效体现了人类活动设定的预期目标与得到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它体现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实效性是当前时期有力、有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保障,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和终极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以及产生良好结果的可靠性。

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深刻内涵,可从以下层面展开考察:第一,从受教育者——大学生这一层面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强调的是他们作为“受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否接受、接受程度,以及把思想政治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外化为行为习惯的水平;第二,从社会发展层面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即通过对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发展;第三,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的层面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按照预期目标来评判的,教育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如何,也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社会和受教育者的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以其“有效性”为前提和基础,指向于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活动中,激发意识潜能,提升综合素质,能够获得的真实效果与预设目的之间的吻合度。这种实效性主要表现在外显和内隐两个方面:就外显方面而言,是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程度;从内隐方面来看,是指所取得的内在成效,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程度,以及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后的实践是否与预设目标相符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多种表现形式,第一个表现就体现在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能否及时发挥以及达到多大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度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第二个表现就是受教育者把教育内容融于内心的程度,也就是从内心深处接受教育内容。当教育者把教育内容通过不同方式呈现给受教育者,并且受教育者欣然接受,并把教育内容融于内心,形成自己稳定的心理结构,这就是形成了内化,这就说明这样的教育是有效的教育。只有受教育者把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才能达到外化于行,由此实现知行合一,从而产生良好的行为,实现教育的目的,获得教育成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算是取得了实际的效果。第三个表现就是在内化的基础上,产生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受教育者通过学习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通过自己的言行再实践自己的行为,自觉地遵守这些准则。那么,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有效的,这也就是外化为自己行为的教育。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求大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实效性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实效时间上的滞后性。也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取得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其成果的呈现不会“立竿见影”,从认知到信念再到行为,是一个逐步接受和理解的过程,其行为结果具有滞后性和延迟性。因此,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急于求成,而是在连续不断的教育过程中达到实效性。

二是多元性。多元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也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表现呈现出多种形式,既可表现在学生的外显行为上,也可表现在学生的内隐情感上,他们的各种行为表现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通过各种载体表现,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是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和外化水平。由于不同性格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行为习惯,所以有时一些学生虽在思想认识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不一定会用语言表达出来,也有很大可能通过学业成绩来体现,或是通过其他具体的行为来体现。

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具有广泛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错综复杂的长期工程,这个工程会受到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并在不同环境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对这些各式各样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全面而深入细致的分析,只有分析全面提出的对策才能更为具体和有针对性。

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内容具有非常显著的客观性。只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实际效果,就能够通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人生态度的积极转变等方面逐一表现出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均会向好的方面发展,有显著的进步。这种教育成果是真实存在的,这恰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性特点的显著表现。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价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本质上而言是“做人”的工作,坚持和全程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其核心要义。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细化为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主旨和价值追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坦然看待人生得失、正确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其重要意义必须通过其实效性来证明和体现。大学生需要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些实践活动的价值表现为有形和无形价值的辩证统一、动力和导向价值的辩证统一以及宏观和微观价值的辩证统一,这几个方面统一的归宿点就是实效性。

实效性是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践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和受教育者来说是否具有价值和意义,以及价值和意义的高低,只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来证明。究竟如何判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不能将个人的主观感觉作为唯一的衡量尺度,也不能仅依托高悬于实践之上的理论分析和逻辑证明,必须通过实践来进行判断和予以鉴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保持其生机与活力提供了外部保障。现阶段,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方式方法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并提供智力支撑,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本身价值在于通过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使之符合社会和国家对人才的多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体现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活动所引发的正面效果这一基本属性。为使这种属性发挥出最大功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紧贴时代发展,开拓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需求、教育环境更适合学生学习、教育成果更适应社会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在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外在表现和内在要求,也是获得良好教育实践结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由多种要素构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制定,有方法手段的运用,有原则艺术的遵循。而这些过程与人的全面发展在实现目标、过程、方式方法等方面具有内在统一性,是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充分发挥而服务的。因此,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格、尊严,激发其积极性、创造性作为一切教育管理活动所必须遵循的重要规范,把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追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无休止的历史进程,在当前社会政治环境和个人发展环境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我国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模式、方法等方面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以及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发挥育人优势,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要和国家要求的意识形态,引领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育具有高素质的新时代创新人才。

良好社会道德氛围的形成需要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物质文明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发挥作用,社会文明的建设更加需要大学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些成果归根到底都需要通过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来取得。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社会价值的实现同样需要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来显现。与此同时,大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也需要通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来解决。在这个充满竞争和诱惑的时代,大学生们面临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诱惑,面对困难和诱惑他们希望能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甚至需要被指导和帮助。在现实生活中或者在学习上遇到的一些困惑,也希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找到答案。

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应以大学生为教育主体,学校与教师为教育引导客体,理解并尽可能地满足学习主体的学习需求,发挥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建立良好的教学体系,融合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突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功能。一方面,人文关怀下的思政教育转化了思政教育的课堂形象,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学科价值,突出了思政教育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人文关怀下的思政教育切实发挥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体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由是,高校思政教师应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学习与生活,充分彰显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基于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理论内涵,在实践中可以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人文关怀极大地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论与本质论的诠释。在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观点中,人性是含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主体属性的三位一体的存在;而在本质论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是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思政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在充分尊重个体价值的基础上,对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进行有效引导,其中人文关怀则是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在这样一种价值观念的引领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充分尊重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对个体的基本需求以及发展性需求都要有效满足,使个体能够在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不断内化的过程中逐渐融入社会生活,以此来完成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过程。

人文关怀是一种重点强调尊重人、解放人、塑造人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而思想政治教育恰恰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由此而来,人文关怀则丰富和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人文关怀尊重人的生命和人格,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即使学生处于受教育者位置,但与教育者一样均具有自由选择、独立思考的权利。人文关怀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价值,还在综合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兼顾了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需求和道德人格,由此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一条捷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关乎人的价值、自由、平等的教育实践过程。就其实践价值层面而言,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尤为突出,希望自身主体地位被尊重的呼声空前。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贯穿和渗透人文关怀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坦然面对人生中遇到的挫折,树立正确的得失观,锻炼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其塑造为责任的主体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加上互联网技术对国界限制的突破,高校成为文化渗透的“重灾区”,我国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元价值观和多元思潮的影响。由于大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和猎奇心态的天性,加之辨别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自控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为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产生和传播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进而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威胁。为缓解和改变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作用和价值。然而,由于传统教育范式的桎梏,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存在着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过分重视对学生的统一规划与管理而忽视个性的引导和激励,过分重视意识形态教育而忽视人文精神培养等问题,因此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因此,将人文关怀渗透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有效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促使教育工作者预期的教育目标与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更为有力、高效地培育大学生健康、和谐、全面、高尚的人格品质,达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要求。 BIdI5WPtyQ3LcvY59h7Of1LDY522FqEX1+5b82JgDMPMzpBkiyU3o9wQk0gpFb3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