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人文关怀的时代内涵与诉求

新时代,关怀人的生命及其精神世界已成为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塑造价值观、丰盈精神境界、创造人生价值和达成人生幸福的基础与关键。人文关怀是一种价值理念或思想,尊重人本身的精神生活,关照人的内心感受、理性思考,重视人性的自由、平等与解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现“育人”核心旨趣的价值追求。人文关怀作为一种回归和思询人本身的价值理念或思想,要真正走近它,可能需要阐释什么是“人”与“人文”,人文关怀包括哪些时代内涵,为何人文关怀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求。

一 “人”与“人文”的阐释

在谈及人文关怀之前,首先要理解“人”。按照其发展与呈现的逻辑关系来说,先有人,再有人文,最后才有人文关怀。“何为人?”、“人与动物的区别又在哪里?”这是人类自我认识史中人们不断探索、不断做出回答的问题。当代著名哲学家高清海先生从问题归属的角度出发,将“人”确定为哲学的真正主题。我们也清楚地知道,人虽来自动物,但与动物有着本质上的差别。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对人与动物的区别进行了探索,他们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也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由此可见,生产生活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为区分人类与动物提供了现实依据,即实践性活动为人类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恰恰是在实践性活动中,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不断形成、提高、发展和完善。

“人文”一词在我国有着悠长的历史渊源。从词源来看,“人文”同“天文”比较,强调的是与自然界中现象所对应的人类之文化。“人文”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易经·周易》之中:“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所讲的“人文”是指教化、秩序和规范,也可延伸出美的含义。从其外显和内涵两个层面来看,这种教化在强调人内在修为的同时,还关注到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形式。钱穆先生经过多年对史学材料的考证得出:“文”者,“纹”也,乃谓各种花样、形式。“人文”一词本义就是指通过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等构成的人伦社会规律。 由此可见,所谓的“人文”是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具有鲜明的人伦哲学意蕴。

西方对“人文”一词的解读,源于拉丁文中的“Humanitas”,而“Humanitas”又源于希腊文中的“教养”一词“Paideia”,即指通过培育、教育、优雅技艺训练等方式促成理想人性的形成。可见西方“人文”是一个关于“理想人”、“理想人性”的观念。公元2世纪,罗马著名的作家——格利乌斯(Aulus Gellius)对“Humanitas”做出了经典定义:热切地渴望和追求于美优之艺的教育和训练(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liberal arts)的人真正拥有最高之人性。因为在世界上的动物之中,只有人类才追求这样的知识,接受过此类的训练,因此才称之为“Humanitas”或“Humanity”(意为人性)。不过,从当前使用“人文”一词的语义和语境而言,更多的是与欧洲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Humanism)相关联。

一般而言,“Humanism”这个单词具有三个含义:一是指“人文主义”,即为复兴的古典学术和强调人类之全面的教养;二是指“人道主义”即作为仁慈的博爱伦理之意;三是指“人本主义”,即以人为价值中心、价值原点或为最高的价值。“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与“人本主义”这三个名词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用,但实际上三者的含义和用法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人文主义”倾向于个性的解放、个人的自由、个人的尊严及价值;“人道主义”倾向于个人这一主体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如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人本主义”则倾向于把个人与所有领域通通包含起来考虑,并以人为最重要的标准和目标,制定所有密切相关的政策与措施。 当前,鉴于“Humanism”发端于文艺复兴的时代,但侧重于对人的全面的发展,以及对全面教养的关注与重视,汉语中常常会将其译为“人文主义”。人的个人修养、人的个体培育、自我丰富完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

“人文”一词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辞海》将“人文”解释为“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众所周知,“文化”从来源上看,是人类社会中一切的社会现象、人类内在精神所具有的一种传承、创造以及发展的集合。从其价值上看,亦是一个民族、人群的共有符号、价值观及秩序规范。从归属关系来看,人文是人类文化中最为先进科学的那一部分,集中表现为对人的重视与尊重、关系与爱护。简单地说,就是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表现为人类普遍的一种人文关怀和关爱,其所蕴含或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如尊重人类生命、维护人类尊严等,是人类共同的期望,具有普世性和广泛性。

就广义层面而言,“人文”是指人的文化、文明,即人类创造的、体现人类特质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成果;就狭义层面而言,“人文”侧重于人的内在的、精神的气质与涵养。不过,不管是处于哪个层面的理解,人文最根本的特征都在于将文化浸润于人。这也就意味着人文是由人类自身创造的,同时又反过来积淀于人类自身之中,体现人类特质的东西。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类能够以自身为对象,在不断的对象化与内化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本质特征,并对自身的本质特征进行不断的确认。马克思指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保持着直接同一性。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也就是说,人自己的生活对于自己而言就是对象。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其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所以,人能够属人的、人为的、自我觉解地认识人、把握人,以自由地、有意识地、深刻地、理性地把握人自身的本质。

人文意味着以文化人、以文塑人、以文成人。如此人才得以从动物的属性中挣脱出来,从大自然界中独立出来。通过思想、文化、道德、宗教以及哲学等人文实践活动,人才能够做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明确“我是谁”、“我应该做什么”、“我应该怎样去做”。当人类能够通过人文的东西去认识自我、把握自己的时候,人类才能够真正形成人的意识、建构人的世界,才不至于失去人性做出反人类的、惨绝人寰的罪行。由是,人文对于人类自身极为重要,一个没有人文素养的人,在很大程度上而言,他已不具备人的属性。而要想成为人,必须通过人文,以属于人类文化、文明、思想、精神等先进健康的内容为媒介和工具实现化人、塑人、成人的诉求。卢梭曾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序言里鲜明地指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这可以说是“哲学可能提出的最有意义的问题之一,并且不幸得很,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哲学家们可能解决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追溯人文的发展历史可知,不管在东方或是在西方,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人文已成为人类文化文明中一种不可磨灭的、一脉相承的基因,并且以一种习惯或者意识的形态客观存在着。春秋时期,人文已经作为一种社会潮流,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即形成了更多的人、更大的人群共同具有并更为稳定的价值观及其规范。我国的人文主义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整个欧洲。早在12世纪,我国优秀的文明遗产就是由阿拉伯人引入西西里罗杰二世、英格兰亨利二世所掌管的朝堂,对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并对法国的启蒙运动、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此外,我国的人文主义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在马克思、尼采、罗素等一代大家的深刻反思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并于20世纪中后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传播。联合国建立的人权宣言成为“人文”走向制度化、标准化、国际化的重要标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及该理论对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重申与重视,成为现代的人文思想中最出色的代表。

科学在人类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是不可磨灭的。早在17、18世纪,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传教士为传播主体和传播媒介迅速传播到欧洲,在此影响下,法国、德国相继出现了政治革命、哲学革命,并且为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性的“君本位”,以人权思想(即理性)为尖锐的武器,确立了“人本位”的伟大学说,也成为他研究人类社会运行与发展规律的第一个伟大发现,由此架起了一座连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科学与人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科学因其固有的“求真”属性为人文提供了理性武器,促使人文超越感性和悟性,不断接近理性;另一方面,人文以其“求善”的本质诉求,为科学的持续进步指明了方向,从而使科学更好地推动社会和事物的发展。

我们所生活的现代社会是一个理性与人文并存的社会。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诸多重大变革。从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再到后来的“科学革命”孕育了近代的科学,以及科学观念、人文观念。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逐一到来,人类的社会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再到电子时代。21世纪,在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推动下,新的革命随之而来,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本质改变,人的价值得到了充分重视。人早已摆脱了“工具人”、“经济人”的身份,成为现代的“社会人”和“文化人”。

二 人文关怀的时代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一切教育内容、教育目标都要把“人”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要站在具体现实和个人的角度去研究和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问题。以人为本的教育要超脱工具主义理性的思维方式,超越“工具人”的培养目标,聚焦人的存在价值,尊重人的品行与权利,认可人的独特性格、喜好以及兴趣,把促进每个大学生个性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今天的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必然要始终贯穿和渗透人文关怀。

就哲学层面而言,人文关怀首先表现为对人性、人权以及人具备的价值的肯定与尊敬;其次表现为对人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关怀;最后表现为对人过去和未来的理性思考。一般来说,人文关怀关心人的多方面需求,对人的有价值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持肯定态度,积极倡导和推动人类的解放,崇尚精神和心灵的自由,以及对命运的自我掌控,积极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文关怀有着重要的时代内涵,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人文关怀,既可以理解为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减轻受教育者在生理、心理上的压力;又可以理解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高尚品德、健全人格的培养与教育,进而使其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还可以理解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尊重、精神生活的关怀、生存需求的理解。可见,在人文关怀的影响下,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本身都在产生根本的转变,从过去的工具属性、经济属性,发展到现代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

人文关怀通常认为源自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本质要义就是肯定人性以及人的价值。 从词语构成的角度来分析,“人文关怀”中的“人文”表现为对人的肯定,是一种价值的追求。“关怀”表现为对人的感情上的投入,是一种实践广度上的追求。由此来看,人文关怀则可以被看作一种关注人现实生活和需要、提升人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实践行为。从人文关怀的内容层面来看,它极为关注人的生存和人的发展,重视人理想信念的重塑。从人文关怀的目的层面来看,它以人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融合理念与实践,兼顾情感与行动,始终闪耀出关爱的光芒。

在长期的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不仅仅是以一种物质生命的形态客观存在着,而且更是以一种精神、文化的形态存在着,并以自身所固有的特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居核心位置。从主体论角度来分析,人是一种具有多主体角色的生物,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主体。因此,对人的关怀应包含多个方面,这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吻合——既重视人在物质方面的需求,也关注人在精神方面的渴求,为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以及自我实现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但需要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是人的自由、积极、自主的发展,而不是由外部因素强加约束的发展;是各方面能力、素质、修养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或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是在认同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促进人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的“育人”活动,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这种人文关怀以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基础,肯定的是人的价值,培养的是人的道德品质,激活的是人的本性意识,丰富的是人的灵魂与追求,不断促进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随着社会的变迁,教育已形成了一种从主体性发展向个性化发展的进步趋势。鉴于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要在注重受教育者现实生存和成长的实然状态下,在保障基本物质方面满足的基础上,促进受教育者高尚品德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完善,深入其精神生活世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实施过程中,人文关怀应表现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的尊重,对个性特征的包容与接纳,以此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充满个性而又自由全面的发展。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大学生为教育对象和出发点,通过开展一系列符合大学生本质特征、适应大学生生活实际、满足大学生教育实践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人文关怀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大学生为教育实践的对象,以尊重大学生的实然状态为基点,肯定其价值与地位,对其思想道德的提升给予关怀和重视,从而帮助他们实现身心和谐,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坚强意志的社会主体和社会建设者。

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需要从以下几点内容入手:第一,要在教育实践中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刻理解为什么大学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主体,尤其是在社会、政治乃至道德的层面,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切实为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保障。第二,要明确关怀的目的,转变传统教育的目标指向,重视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与内在价值,考虑到他们发展的真实需要,促使其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思想品质以及崇高的价值理想追求等。第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内容,要以当代社会中的理想信念为引领,突出人文关怀的时代精神品质;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根本,促成其身心愉悦与乐观状态;并且不断渗透生命情感、道德情感、幸福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其健康成长、自由发展。

三 人文关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

人文既是人对知识、认识的理解,也是一种价值的认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学生为对象的教育,要增强其实效性,推进其发展,就必须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以大学生为教育实践的根本,关心其个体需求,关注其个体价值,关怀其个体发展。只有如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彰显自身的人文特色,深入学生内心深处,被学生真心接受,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与亲和力。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人文关怀是普遍的自我关怀,从人的本身出发,以“以人为本”为本质核心,对人的需要、尊严、地位、价值等的尊重,不断完善人的性格与品格。这些都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回归以大学生主体身份的要求相契合,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及指导。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坚持人文关怀理念有助于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我国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存在着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的纰漏,坚持人文关怀理念则可以缓解和改善这种形式,改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温度,促进大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内化。然而,针对教师的访谈显示,部分教师对人文关怀理念的内涵并不熟知,在教学中使其流于形式。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听说过但不知道人文关怀具体内涵的有36.88%,没听说过人文关怀的仍有14.58%。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大学生而言,都要增强其人文关怀的理念,切实发挥人文关怀理念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作用,真正形成以人文关怀理念为指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相关理论,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到大学生生活之中,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大学生人格、构建大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作用。

与工具理性主义相比,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综合性、复杂性、滞后性等特点,要增强其实效性需要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应遵循以人为本、循序渐进、以文化人等原则,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活动目标、活动过程等方面全面地探索积极措施,以增强其实效性。

人作为世界上最高级的、自然存在的生物族群,在其逐步形成、不断进化的历史进程中,获得了能够绽开这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多彩的花朵,即有意识的人脑, 能够产生有别于动物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条件,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注应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之中。践行人文关怀的理念,能够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程。大学生思想活跃,内心情感丰富,有着较强的自主、自立思想和自我实现的意识。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关怀人性、引导人生”等人文关怀思想渗透其中,帮助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社会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体差异,引导大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人文关怀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重点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特性,充分理解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并通过有效的方式使大学生体会和收获学习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外部教育环境的孕育,以良好的校风和教风、优越的班风和学风为大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关注大学生的心灵成长,兼顾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需要,用中国梦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用青春梦点亮大学生的理想之灯,积极引导大学生拼搏前进,从而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处处彰显人文关怀,让人文关怀理念渗透教育、浸润人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回归生活,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全方位、多方面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要将关注大学生现实物质生活与内心世界有机统一,加强大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将自己当作大学生的朋友,了解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施以援手,引导和启发大学生将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灵活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上。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增强服务意识,注重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道路上的心理问题,为大学生的全面自由成长“雪中送炭”。

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基于多方面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哲学方面的“人本位”转向,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率先将教育中人的精神成长置于知识获取之前,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此外,随着人类步入自由化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人类的社会思想逐步得到进步与发展,“以人为本”的要求也进一步得到了强化和重视。

2003年,在把握国际社会发展态势、凝练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特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揭示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层面出现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艰苦拼搏精神缺乏等,强调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2005年,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伟大战略意义,同样解释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实然状态与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的应然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并进一步强调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两个方面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重要的参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关心人的内心,彰显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社会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与荣誉。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力量。同时,明确提出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现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并深入贯彻依法治国教育方针,把全面而有效地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位置。以上这些举措给高校如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有序开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尤其是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要把“立德树人”有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PfJOjdyA//nKr8T66FcIEdZa8J/ZvMtxx8yQqVRMX9yjEu/fmDu+I4RJNFXdMg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