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宏观层面的流动性

对于宏观层面的流动性,国内外诸多文献都对其进行了探讨。最常见的是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国外学者中,罗格·弗格森(Roger W. Ferguson,2005)指出,流动性并非一个精确的概念,在狭义上,流动性可以用中央银行的货币来度量;在广义上,它反映了货币乘数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有时流动性也可由政策利率水平来衡量。国内学者中,卜永祥(2007)认为,“流动性”是金融资产变为即期支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变为现金的能力上,因此,有的学者直接将其定义为资产中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比例,使用具有即期支付能力的现金及活期存款构成的狭义货币对流动性进行了讨论。流动性主要表现为流通中的现金(M 0 )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 1 )。许小年(2007)则认为,世界各国多用狭义货币(M 1 )、广义货币(M 2 )等指标衡量流动性。

对于主要从货币角度界定流动性,一些学者提出了质疑。斯文森(Svensson,2003)认为,在完善的金融市场中,货币供应量并未包含独立信息。这是因为无风险名义利率可以包含所有的货币市场均衡信息,如果根据货币总量是否偏离了名义值来推断流动性过剩,那就无法获得其中的额外信息。彭兴韵(2007)认为,使用不同口径的货币和资金总量来定义整个经济体中的流动性具有以下两方面问题:一个国家的货币统计口径不同,由此便会产生不同的流动性,而对于某一时点,作为一种状态的流动性应该是唯一的。此外,由这个角度定义流动性,容易使人们将流动过剩等同于货币超额供给;反之,也很容易使人们将流动性不足等同于货币供给不足。

在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的基础之上,货币余额与产出的比率也经常被用来衡量流动性。这种角度是从变通性来定义流动性的,该比率越高,流动性也就越高;反之,则流动性越低。较高的流动性将会促进产出的增加;反之,则会抑制产出的扩张,甚至造成紧缩。许小年(2007)用M 2 与GDP的比值作为参考指标。根据他的计算,2006年年末,中国M 2 与GDP比值为1.65,但日本仅为1.43,美国仅为0.53。韩汉君(2007)认为,流动性过剩即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总量增长过快,商业银行等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迅速增加,体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但也有人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彭兴韵(2007)认为,这类从便通性视角界定流动性的方法,没有超越货币的定义,这类定义忽视了流动性概念中的“金融”特性,与戈德史密斯(1994)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剑桥方程式中的马歇尔提出的 k ,以及费雪方程式中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在出发点上并没有显著不同。

除此之外,也有文献从所有资产的角度去考察宏观流动性。并将该种方法称为金融力( PF )。在该定义中,金融力是人们持有的、以市价值衡量的对政府债权( g )以及其他私人部门的债权( c )。由于除资产外,经济体当中一定量的负债 I 是必要的,因此,在实际的金融力计算中应扣除这部分负债。同时,由于交易者愿意持有占其收入流量一定比例的债务,这种倾向会增加金融力。因此,用 Y 表示收入, w 表示债务对收入的比率,则使用金融力来定义的流动性最终可以表示为: PF = g + c -( I-wY )。对于这种定义,也有人提出了异议。彭兴韵(2007)认为,它忽略了不同剩余期限资产以及具有不同发行人的金融工具间的风险差异。根据该定义,剩余期限3个月的政府债券与剩余期限10年的政府债券金融力相同,因而,流动性也相同。因此,这种衡量流动性的方法是有缺陷的。

实际上从宏观流动性的视角来看,其变化不仅会反映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方基础货币的变化,还反映在银行体系中的流动性变化,以及在金融市场上多重因素的综合变化。因此,不能把宏观流动性完全割裂开进行讨论。

从上述对宏观层面的流动性内涵探讨中可见,虽然国内外学者在对“流动性”内涵的界定上有所差别,但是,将货币资产界定为流动性却是各方共识。区别有二:一是流动性过剩是否属于货币超额供给?二是流动性中的“金融”属性是什么?对前一个问题的破解涉及“流动性过剩”的含义和表现。迄今,国内外有关流动性过剩的所指基本上强调的是资金过剩,几乎没有归结为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过剩的;在现实中,流动性过剩常常表现为资金充裕、资金供给泛滥等,并无表现为债券、股票等的供给过剩,因此,将流动性过剩解释为货币供给过多并无矛盾之处。对后一个问题的破解涉及“金融”的含义。金融是以资产权力和利益为基础为了获得这些资产权利的未来收益所进行的交易,交易中买方提供货币资产、卖方出售相关资产的权利,双方是资产权利的交易,这本身就是金融活动,由此,将“流动性”界定为货币资产与它的金融属性并不矛盾。退一步说,如果将金融界定为资源在时空中的跨期配置,那么,这种跨时空的功能最初也来自货币资产,不来自债券、股票等证券产品。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的发行人,如果不是通过发行证券获得了资金、再通过运用这些资金展开经营运作中的资源配置和获取收益来支持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的收益率,那么,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将一文不值,也就谈不上它们的金融属性了。 XN9Y98B0ACCLacsuy++JhN1TiMt7YD90wZlNcVQy3ItS3MoWEPXN6mlgELkO4ct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