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养老”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提出,被统称为全智能化老年系统。该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在居家养老设备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目前智能养老已不限于居家服务,而是更多地延伸到社区、机构养老等。目前,智能养老是指通过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条件,将老年人、社区、医院、政府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机构相结合,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捷。智能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涵盖了智能居家、健康监测、紧急呼救、实时监控、心理慰藉等方面。
智能养老产品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养老机器人、可移动医疗自助检测终端、智能化老年辅具及监测设施等。智能家居产品从用途上可以分为老龄智能生活起居产品、智能安全保障产品、智能娱乐益智产品、智能共同社交产品等。智能养老机器人主要包括五种类型的机器人:一是陪伴机器人,如SoftBank的Pepper机器人和Intuition Robotics的ElliQ机器人;二是健康监测机器人,如乐华的Robby机器人;三是康复训练机器人,通常用于康复训练,帮助老年人恢复身体功能,如ReWalk的步行辅助机器人;四是生活服务机器人,提供烹饪、打扫、搬运等服务,如iRobot的Roomba扫地机器人和Robotics Care的CARE-O-bot服务机器人;五是安全监控机器人,如Robotemi的Temi机器人。可移动医疗自助检测终端包括主要用于老年人身体生理参数的测量仪器和控制设备;在紧急情况下,可作为医生应急处理和治疗的依据
。智能化老年辅具及监测设施包括:智能手杖、智能床垫、智能轮椅、智能药盒、智能健康手环或手表、智能马桶以及智能摄像头等。
服务是指为他人做事,使得他人有偿或无偿获得享受的过程。养老服务是指通过提供生活照料、身体康复等各种服务
,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基本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等,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养老服务分为硬供给和软供给,其中硬供给包括服务政策、服务场所、服务设施,软供给是养老服务人才和养老服务内容
。综上所述,本书认为,养老服务是指为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而提供的必要的生活和精神服务。
养老方式按照传统观点可以划分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和家庭养老四种类型
。其中,受传统家庭观念和思想的影响,家庭养老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是在家养老和子女养老的结合。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为载体,体现代际间的资源转移和社会交换,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互惠均衡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养老不能满足养老需求,其他三种养老方式相继产生并逐步发展。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主要载体,通过社区提供帮助,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解决其基本生活和照料需求的过程
。即老年人生活在自己家中,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并享受上门服务的方式。相对于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扩大了服务提供方,也缓解了家庭的压力。社区养老相比居家养老,仍然以家庭为主要载体,主要是通过社区日托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相对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内容丰富多样,社区老年人和养老服务人才相处和沟通较多,活动范围广。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入住专门的养老机构,支付养老费用享受统一管理、定点服务的养老方式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老年人对物质和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逐步衍生出医养结合养老、旅居养老、“互联网+养老”等多种特色养老形式。
人才是指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具备一定才能或本事的人
。何付霞和张楠认为,养老服务人才是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和技能、高尚的工作精神、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的人
。赵炳富等人认为,养老服务人才是在养老机构或养老服务机构任职,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基本护理等服务,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的人
。肖来付认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人员称为养老服务人才,但一般指在养老行业从业的人才
。
吴玉韶认为,要把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要着重抓好三支队伍。一是管理者队伍,包括养老院、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机构的管理者。二是护理员队伍。护理员队伍是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专业队伍。三是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队伍是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重要和必要的补充,是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
宋煜认为,养老服务人才包括三类:专业型人才、战略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养老服务人才从广义来看,可以从两个视角来划分。从功能上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养老护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养老管理人才。从服务场域进行分类,则可以分为居家护理人才、社区护理人才和机构护理人才。从狭义来看,养老服务人才专指专业护理人才
。
余翰林指出,养老服务人才分为三类:一是养老护理人员,由机构护理员和居家护理员组成;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由医疗保健师、心理咨询师和能力评估师等组成;三是养老管理员,主要指养老机构院长、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站长、养老服务企业负责人或投资人等管理人员。
冯运红等人认为,养老服务人才是医疗、护理、康复、信息服务等各类专业性高素质服务型人才,具体包括老年医学人才、养老护理人才、康复医学人才、医学信息人才等。
张译文认为,养老服务人才既可以从广义上界定,也可以进行狭义划分。广义上,各种参与养老服务的人员包括技术人员,都可以统称为养老服务人才。狭义上,养老服务人才应是那些具备专业知识或专长技术的参与各类养老服务的人员,可分为各级相关管理人员和护理服务技术人员(养老护理员、养老医生护士、相关康护医技人员等)
。
本书认为,养老服务人才是指在接受养老服务专业化教育、培训后达到国家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标准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包括养老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护理员和工勤人才等。
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将养老服务人才划分为不同类别。根据岗位类型,民政部印发的《养老机构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规范》中将养老服务人才分为承担领导或管理职责的管理人才、承担专业技术职能的专业技术人才、承担照护服务和技能操作等职责的养老护理员、承担后勤保障服务及安全维护等职责的工勤人员四类。从来源划分,有政府政策性引进人才、专业对口输入人才、机构自主培训招纳人才
;按就业单位划分,包括民办养老机构的在职人员、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在职人员、公办养老机构的在职人员
。本书采用按岗位类型划分标准,将养老服务人才分为管理人才、专技人才、护理员、工勤人才。
培养,是指有目的地教育和训练
。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是将知识、技能、创新等传递给人才,使其成为具有职业精神、专业精神、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过程
,也是提高养老服务能力水平和业务技能,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过程
,还是由政府为主导、高校和社会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人员积极响应,利用现有资源达到培养目的,使得养老服务人员成长为养老服务人才的过程
。其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通过相关培养规划的出台、培养细则的发布、保障措施和优惠政策的支持等为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提供便利;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充分发挥教育功能,落实相关政策,根据养老服务人才需求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更新培养方案和内容,加强人才培育,努力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质量;社会一方如涉老组织机构、公民个人等要充分发挥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作用,根据国家标准和自身实际情况,举办培训、教育等活动,为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支持和机会。
本书认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是指对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员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教育,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
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指为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采取一系列的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留和发展措施,培育和形成具有专业素养、服务热情和责任心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的过程。
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指提高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需要加强教育培训,设立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开展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一支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理念先进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二是人才引进,即引进和吸引具有相关经验与专业素质的人才加入养老服务行业,可以采取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提供专业发展机会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人才。三是人才激励。通过合理的薪酬制度、职业发展机会、工作环境改善等方式,激发养老服务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增强其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动力。四是人才评价,即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对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服务态度、工作绩效等进行全面评价,以此为依据进行人才选拔、激励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