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以信息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2022年,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提出到2022年底要使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2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要构建覆盖全民、城乡融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培育体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建设,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
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领导干部、公务员、农民等劳动者要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而且一些不在劳动领域的妇女、儿童和老年人也要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数字中国建设离不开全体人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而相对于其他人群,老年人可能是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进程中,最难和最后迈入数智时代的群体。2020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指出,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可见,老年人融入数智时代存在更大的困难。而与老年人最相关的群体是养老服务人才。促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数字素养和技能提高,有利于更好地提供养老服务,带动全体老年人共享数字中国建设的成果。因此,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建设国家战略中,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培育,具有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智能养老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和“成功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有效手段。依托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面向居家老年人、社区及养老机构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党和国家大力推动,将智能养老技术融入养老服务体系,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并建立了一系列智能养老社会治理实验基地。
2021年12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推动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得到有效解决,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推动“互联网+养老服务”发展。引导有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服务模式。鼓励互联网企业开发面向老年人各种活动场景的健康提醒功能,利用大数据方便老年人的居家出行、健康管理和应急处置。促进老年用品科技化、智能化升级,普及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在老年用品领域的深度应用。开展家庭、社区和机构等多场景的智能养老服务应用。
2021年9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入选名单的公示》,联合公布确定10家综合基地和82家特色基地,其中包括10家智能养老社会治理基地。2021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以工信部联电子函〔2021〕154号发布通知,并公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要求在已有500个试点示范的基础上,面向不少于10个应用场景,再培育100个以上示范企业,50个以上示范园区,150个以上示范街道(乡镇)及50个以上示范基地,进一步强化示范智能养老服务引领效应。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对智能养老服务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强化信息技术支撑,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二是推进平台提质升级,提升数据应用能力;三是做强智慧健康养老软件系统平台;四是丰富智慧健康服务,提升健康管理能力;五是拓展智慧养老场景,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六是推动智能产品适老化设计,提升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能力。
然而,智能养老技术的应用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智能养老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养老服务带来了极大便利;另一方面,新的技术可能带来对养老服务人才的挑战。在我国大力推动智能养老、加快智能养老技术应用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同时,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研究具有极大的紧迫性。长期以来,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供求不均、人才结构失衡、专业水平偏低、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适应智能养老服务需求的人才更是严重缺乏。在智能养老背景下,养老服务人才的智能素质建设也成为“刚需”。因此,智能养老背景下优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
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以下简称“七普”)。七普数据显示,我国老龄化现象加重,呈现出三大特点。首先,老龄人口占比上升。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 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 064万人,占总人口数量的13.5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其次,我国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最后,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养老负担加重,而家庭小型化进一步加重传统的老年人居家照料压力。
2022年10月26日,我国政府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6 73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8.9%
。如图1-1所示。
图1-1 2012—2021年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及占全国总人口比重
根据《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公布的统计结果,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0 05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14.2%。如图1-2所示。
从老年人口抚养比来看,2012—2021年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21年,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达到20.8%。如图1-3所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服务,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2019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到2035年和2050年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从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等五个方面部署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工作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年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普惠性养老服务体系,为推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了行动上的指导。
图1-2 2012—2021年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及占全国总人口比重
图1-3 2012—2021年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
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社会资源配置以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带来全面深刻和长远影响。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我国已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还存在市场活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2019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拓宽养老服务投融资渠道、扩大养老服务就业创业、扩大养老服务消费、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在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高龄老年人、失能老年人、独居老年人不断增多,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和个性化需求也不断增长,对养老服务供给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在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同时,大力培养和优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也具有极大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长期以来,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存在社会地位低、收入待遇低、学历水平低、平均年龄高、劳动强度高、人员流动高的“三低三高”问题。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和优化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职业水平高、综合素质过硬、爱岗敬业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不仅是适应养老服务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建设的现实需要,对于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养老服务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本书突破以往只从养老领域和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供需视角探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局面,改为以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进行探讨,从人才队伍建设的视角探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方案,有助于推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视角的转变。在研究内容上,引入智能养老背景,契合时代需要,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与智能化、数字化相结合,拓展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所需具备能力和素质的理论探讨。
其次,本书引入养老服务人才队伍能力素质测评模型,构建“阶梯式人才成长模式”,从多方面、多层次评价养老服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有助于推动高质量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评价体系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探索。
最后,本书旨在构建一套本土化的智能养老背景下养老服务人才队伍能力素质模型,弥补我国当前尚无智能养老背景下养老服务人才队伍能力素质评估框架的不足。通过模型构建,为智能养老背景下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评估找到一套方法和技术指标,有助于加快智能养老背景下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
首先,本书基于我国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提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方案,提出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职业水平高、综合素质过硬、爱岗敬业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有助于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
其次,本书提出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理念、原则和具体方案,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人才供给,特别是提出的“阶梯式人才成长模式”评价机制,多方面、多层次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成长和借鉴渠道,为政府部门有效解决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优化问题提供建议。
再次,本书聚焦“数字中国战略”,通过构建智能养老背景下养老服务人才队伍能力素质模型,有助于推动养老服务人才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本书侧重养老服务人才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和分级培育方案有助于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提高数字素养和技能。
第四,本书构建起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的社会参与机制,健全政府、学校、市场、养老服务人才联动协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学校参与、市场支持、养老服务人才积极响应”的系统性人才队伍建设解决路径,有助于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深度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困境。
最后,本书运用扎根理论和NVivo质性分析工具等方法,通过行动系统和核心编码,从微观层面探究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养老服务人才质量培养方面的解决措施。已有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看整个养老服务人才建设的发展趋势,探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较为笼统和宽泛。本书从微观角度着手,运用大型调查和访谈,有助于从大量非数量信息中萃取经验和观点,从而获得更加详细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发展困境的致因和优化建议。本研究将宏观政策措施与微观个体选择和需求发展相匹配,以期达到更好的解决效果,为政府、高校、社会及家庭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