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节
“一带一路”研究文献综述

由于“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发出的倡议,什么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具体要做什么?“一带一路”要达到什么目的?一系列问题需要中国学者去研究和回答,去向世界做诠释,所以,对“一带一路”的研究只有中国学者最具有权威性。鉴于此,本节文献综述仅局限于国内学者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成果,国外某些学者对“一带一路”产生的臆想和妄论不在本节讨论之中。不过,在本书的相关章节如“一带一路”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战略对接,比较全面地详述了当事国政界、学界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及其对接建议。

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白皮书发布之前的大讨论

习近平主席在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前并没有在学术界进行过讨论。该倡议发出之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国外的专家学者纷纷向中国学者询问,究竟什么是“一带一路”?其目的何在?如何建设?与相关国家有何关系,等等。国内的学者最初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别从自己的理解来对“一带一路”进行诠释。

国内专家普遍认为,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和主轴,以人文交流为重要支撑,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 大部分学者认为“一带一路”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古代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当代经贸合作升级版,是世界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也有学者从中国对外政策进行解读,认为“一带一路”的提出既是中国周边外交“亲、诚、惠、容”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战略需要,核心目的在于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 更有学者从国家对外开放角度去理解,认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客观需要,实质上是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逻辑的延伸。

关于“一带一路”内涵的解读,专家学者主要是对领导讲话、政府文件的解读,如“一带一路”是建设性合作倡议,通过多边合作和共商、共建、共享,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原则,不搞“替代方案”或“集团”“联盟”,所有感兴趣的国家均可参与;明确不谋求主导地位、不经营势力范围、不干涉别国内政, 并履行道义为先、义利并举、多予少取、先予后取的新型义利观; “一带一路”的主体是经济合作、互联互通和人文交流,基本方式是平等协商、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 也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主要包含经济、安全、人文三重内涵。

学者们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拥有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基础。首先,中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并从古至今与沿线国家保持着良好的经贸往来和合作。其次,“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多数亚欧国家的积极支持和热烈响应,并逐步开展富有成效的磋商与合作。第三,中国与沿线的上合组织、东盟、海合会成员国等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第四,中国国内相关省份广泛支持,纷纷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建设面临众多挑战和问题,如中国与相关国家战略互信不足、某些国家存在“颜色革命”的潜在可能性、恐怖主义猖獗、相关国家之间水资源争端等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制约因素; 美国主导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和TPP、俄罗斯主导的欧亚一体化进程、美日搅局南海围堵中国,以及国内各相关省份争打丝绸之路牌引发的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都将是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带一路”的实践路径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在思想认识方面,有学者指出要避免三个认识误区:避免将“一带一路”视为一个简单的、单纯的经贸战略,而忽略了各领域合作交流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内涵;避免将“一带一路”视为简单的扩大对外投资,抢占发展中国家资源和市场的战略,而忽视了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内涵;避免国内地方政府借用“一带一路”简单地重复“招商引资”老路,恶性竞争,工程盲目上马,扩张低效率投资,而忽略了开放型经济和以开放促改革、促转型的内涵。 在具体操作思路上,研究者更多地围绕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路径提出了许多对策措施。 专家们提出,要树立企业贸易投资合作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按照市场规则守法诚信经营,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自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国内主要相关省份反响强烈,纷纷表示愿意加入“一带一路”规划中。尽管国家最终规划尚未出台,但相关省份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地方层面的规划工作,努力推动相关政策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新疆要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甘肃致力于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陕西拟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云南要打造“一带一路”连接交汇的战略支点,重庆要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两带”建设的枢纽,福建突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等等。都力图突出自身的重要战略位置,不可避免地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有些城市甚至不计成本,高额补贴开通“渝新欧”“蓉新欧”“郑新欧”“苏满欧”等通往欧洲的货运班列。各省市实质上就是出于狭隘地方利益,各自为战,争先恐后挤入“一带一路”规划,向中央要政策、要项目、要投资。国内某些地方专家为本地区服务,热衷于挖掘本地区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曾有的地位以期确立本地区在“引导要览”中的某种特殊地位。

二、国务院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白皮书主要内容

在前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2015年3月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外交部共同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白皮书,规划了“一带一路”的建设方向和内涵,明确了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式, 从而结束了国内讨论的无序,消除了国外的疑虑。

共建“一带一路”将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学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共建“一带一路”将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其基本原则就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和互利共赢,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荣;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坚持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建设的框架思路是打造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一带一路”基本走向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畅通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建设的宏大经济愿景是努力实现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互联互通达到新水平;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重点是:(1)政策沟通,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2)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3)贸易畅通,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4)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5)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一带一路”最终要通过区域和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亚欧地区经济一体化,而自由贸易区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捷径。中国紧抓20世纪末重新兴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FTA)战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2013年和2014年中央政府先后批准了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趋势、国际经贸规则新变化的试验田。通过在局部地区进行压力测试,积累防控和化解风险的经验,探索最佳开放模式,为对外谈判提供实践依据。201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要求“坚持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和共建对外战略紧密衔接,坚持把握开放主动和维护国家安全,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全方位参与自由贸易区等各种区域贸易安排合作,重点加快与周边、‘一带一路’沿线以及产能合作重点国家、地区和区域经济集团商建自由贸易区”。 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经与澳大利亚、韩国、东盟等19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正在谈判的自贸区及其升级版有10个,其中包括中日韩、中国—海合会等,正在与哥伦比亚、加拿大、蒙古等8个国家研究自贸区以及亚太贸易协定的可行性,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以及上合组织自贸区也将提上议事日程。2014年中国在北京峰会上推动APEC启动了亚太自贸区(FTAAP)进程,减少交易成本,便利投资与贸易,协调RCEP、TPP与FTAAP三者关系,提高合作水平,除了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等传统领域,向规制合作方向延伸。

“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是利用现有双多边合作机制,主要包括加强双边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发挥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亚信会议(CICA)、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与相关国家加强沟通;继续发挥沿线各国区域、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博览会平台的建设性作用,支撑沿线国家地方、民间联合举办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活动,倡议建立“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

三、《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白皮书发布之后的讨论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白皮书发布之后,国内学者对“一带一路”的讨论逐渐明确了方向,认识逐步深入和广泛。

一部分学者梳理了“丝绸之路”的观念史和学术史,认为其兴衰变迁和空间转换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对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很好的启迪意义。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一带一路”都是跨区域跨文化的,因而强调政治、文化、宗教与经济等因素的互动关系。“一带一路”是基于古代丝绸之路概念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与地缘环境下的经贸合作升级版。

大部分学者延续了前一阶段关于“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性质和意义的讨论。他们认为这是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大战略。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发展的地区均衡的战略,是对外关系结构均衡的战略,一则为西部的发展拓展新的空间,二则为发展与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关系提供新的平台与机遇,这对我国的整体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要推动建设的是基于海上航行开放自由、海上共同安全和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新秩序,是合作发展的沿海经济带。他们从对外开放的角度判断,“一带一路”的设计超越了自贸区和多边贸易体制,它推进了综合发展环境的构建,也突破了中国以我为主的利益观,而是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一带一路”的合作项目不是通过谈判,而是通过协商,是新型的发展合作方式。 但是也有个别学者例如张租群将其提升到地缘政治高度,认为这是中国政府统筹国内、国际两方面格局,审时度势提出的一种新型开放大战略,具有互补共赢、地缘政治考量两个基本内涵。 杨焕平甚至认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改变的不单单是贸易和经济环境,它将有意无意地改变该地区的权力政治结构。 马良则将“一带一路”与国内经济所处的转型和升级的关键阶段联系起来,强调“一带一路”为推进亚洲区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而张俊莉以“一带一路”为背景,进一步具体探讨了中国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风险,从制度层面提出了内陆发展开放型经济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在中国对外政策方面,苏格从全球视野来审视“一带一路”,认为它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有助于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是对全球发展和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于军强调“一带一路”要与相关国家实现三大对接,即发展战略对接、政策对接以及区域合作对接。他认为“一带一路”给中国外交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四个全球性网络,即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全球战略通道网络、全球地区合作网络和全球治理网络。 赵可金从“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出的战略环境、战略目标、战略资源以及战略路径和方法判断,它本质上是中国寻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载体,其战略思维是努力做一个负责任、敢担当的大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其核心是中国要学习做建设性领导者,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 有的学者严厉驳斥了西方将“一带一路”比作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把“一带一路”类比于马歇尔计划,称之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不仅不科学,有违事实,而且会对“一带一路”的价值认同及设施效果带来消极影响。张鑫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其根本目的是通关援助欧洲恢复经济,使欧洲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造成了美国控制西欧和西欧依赖美国的结果。这一计划对冷战的激化和两极格局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进而奠定了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美国对西欧的单方面经济援助计划实质就是向欧洲国家输出产能,受援国处于被动接受与附属地位,不能自主决定经济政策。这与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坚持的“共建、共享、共赢”的基本原则和“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建设目标,以及它的包容性、开放性具有根本的区别。

还有许多学者将“一带一路”的研究视野进一步放大到各相关领域的研究,如有的学者高度关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问题,“一带一路”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中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对交通运输业格局的影响等等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能源资源丰富,有学者据此判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将成为中国与中亚地区双方经济贸易合作,尤其是能源合作新一轮发展的起点,为双方能源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也有学者注意到,中亚地区生态环境先天脆弱,而能源产业具有环境污染特性,区域能源合作将进一步强化和放大环境污染效应,蕴含较高的环境风险。这将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设想的实施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诱发能源合作环境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以能源为代表的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 基于生态环境视角,古丝绸之路的兴衰历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立足生态保护的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研究显得更为重要和更具意义,如何构建和制定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安全的产业模式、高效可持续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和加强民间合作与面向牧区的实用技术推广模式等成为继续研究的内容。

也有不少学者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建设的问题和风险。 李林研究了“一带一路”的穆斯林因素,认为“一带一路”绕不开伊斯兰教与国家安全战略这个主题,并断言伊斯兰教在中国构建新型国家安全战略过程中,必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丁兴安在分析海外利益风险的基础上,建议结合政治、经济、外交、法律及其他手段做好海外风险的防控工作。 周平在赋予“一带一路”地缘政治意义的同时,剖析了一系列地缘政治挑战和风险。

随着人们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系统化,产生了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一带一路”建设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研究。而且,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开始指导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解读方面,刘伟从背景、共建、共享三方面详解了六大经济走廊、“一带一路”重点合作领域及其合作机制等 。刘卫东在对经济全球化及其局限性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一带一路”的宏观背景,将包容性全球化解读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涵 。厉以宁、林毅夫、郑永年等从历史、地缘、经济、外交等不同视角出发描绘了“一带一路”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助飞新常态,重建亚欧大陆桥,迈向海洋强国的新图景,同时也提醒所面临的潜在风险 。靳玉言、李克回答了“一带一路”倡议要干什么及其将会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什么的问题,梳理了“一带一路”实施推进的进程,分析了“一带一路”的中国考量,揭示了其他大国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及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秦玉才、周谷平等从战略构想、历史回顾、大国角逐、时代背景、框架思路、合作领域、机制平台、各地优势、合作成效、愿景展望等方面全方位解读了“一带一路” 。中国社科院国际研究学部推出集刊《“一带一路”与中国发展战略》,从地区合作和中国外交转型的视角,对“一带一路”建设进行战略思考和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王义桅回答了什么是“一带一路”,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以及如何建设“一带一路”三个重要问题 ,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围堵倡议和和国际合作公共产品,面临着全方位开放机遇、周边外交机遇、地区合作机遇和全球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地缘风险、安全风险、经济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等 。于洪君理解的“一带一路”涉及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的基本理念即合作共赢,认为“一带一路”是创新区域合作的新模式 。赵磊从文化经济学的角度认为,经济收益和文化收益的“双收益”既是中国想要的,也是真正能够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一带一路”产品 。徐飞则运用国际政治学、人类文化学、伦理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融资学、竞争战略、博弈论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这个“道”与高铁技术和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战略战术这个“术”的融合 。张丽君、时保国选取中国沿边省份的陆路边境一类口岸,介绍了它们的起源、变迁和现状及其在“六大经济走廊”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 。郭业洲围绕民心相通研究了中国国内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民心相通工作、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的发展情况 。郝玉柱、孙志伟从宏观战略、物流创新、区域合作、企业策略和金融投资的角度对“一带一路”进行了深入解读

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情况研究方面,赵晋平系统剖析了“一带一路”合作机制、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和产业园区合作等 。张晓涛分国别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概况进行了研究 。詹小美、李君秩等主编的《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从文化、旅游、海港、陆港、经济等方面描述了世界文化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等 。李敬、雷俐等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贸易投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资源禀赋、地域特征、人口状况、产业发展等基本情况进行了梳理 。徐绍史主编的《一带一路双向投资丛书》重点宣传“一带一路”建设及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分别从国别合作、行业布局、地方破局、企业生存之道,从宏观到微观对国际产能合作进行了深入研究 。冯维江和徐秀军从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对“一带一路”各主要区域软硬基础设施状况及其与中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估,并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的相应策略和建议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组织专家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首次系统地对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和中东欧“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状况及其与中国经贸合作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任务,发展是各国的最大公约数 。倪晓宁、孙俊新等以西亚阿拉伯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从政治经济状况、金融支持方式、国际合作风险、产能合作等方面研究了“一带一路”在西亚地区推进的可能性 。朴光姬、钟飞腾等主要探讨了中蒙俄能源合作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认为三国能源合作打破了东北亚能源合作冰冷的局面

在“一带一路”建设风险防范方面,黄雯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规模、发展趋势以及行业分部状况,重点梳理了中国企业对这些国家直接投资可能面临的国家风险 。中国税务学会编辑出版了《“一带一路”税收服务文集》,收录了部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税制介绍 。为了强化国际经营中的法律风险防范,国务院国资委组织编写了《一带一路沿线国际法律风险防范指引》系列丛书,系统介绍了沿线国家投资、贸易、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财税金融、知识产权、争议解决等有关领域的法律制度,提示了法律风险,涉及伊朗、菲律宾等国家 。艾仁智、万华伟展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权信用风险,对5个地区36个重点国家主权信用风险进行了评级

王灵桂则独辟蹊径,梳理了16个国家39个智库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和观点,13个国家31个智库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认识,以及12个国家19个智库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研究 ,这对中国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

综上所述,国内学界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主要集中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诠释,如有的认为这是新的对外开放战略,有的将其归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的则梳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别基本概况、文化、经贸和投资关系、风险状况、法律规范等。只有少数学者梳理了相关国家智库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和看法。而从相关国家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对接的角度来研究“一带一路”的建设问题,则鲜有学者问津。 esmBkel/ZyEGaPKCy96E9jVNWXTjhSZcCUlR451I/1OCgPgb2oKy8gn1NhyqqJP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