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节
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趋势下,全球经济再平衡不仅需要新的增长动力,更需要打破各种保护主义,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同时,后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反思“产业空心化”的教训,推出了“再工业化”战略,试图进一步提高其本来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环节的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新兴经济体则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和对外直接投资,延伸、扩展产业链,从而突破传统国际产业分工对发展空间的约束。全球价值链重构在推动国际市场竞争的同时,也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区域利益的融合。价值链重构带来市场竞争和动荡,促使各国争相加入或发起新的自由贸易制度安排,在寻求稳定和长期市场空间的同时,培育区域间组合的比较优势。

为此,后金融危机时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欧盟出于地缘政治目的早在2004年就基本完成了东扩计划,并开始实施“欧洲邻国政策”,2009年又出台了旨在加强与六个后苏联空间新独立国家合作的“东方伙伴计划”。俄罗斯进入21世纪以来逐渐意识到后苏联空间对其地缘政治意义的重要性,特别是针对北约东扩和欧盟“东方伙伴关系”计划加速了原苏联空间的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打造欧亚经济联盟。针对苏联解体后中亚的地缘政治意义大幅提升,2010年前后美国企图实施“新丝绸之路”计划,为中亚开辟南下印度洋的出口,使中亚摆脱对俄罗斯和中国的依赖;而欧盟也在积极筹划欧洲—高加索—亚洲交通走廊,试图把中亚拉入欧洲怀抱。而俄罗斯除了欧亚经济联盟还借助“南北”交通走廊将中亚纳入自己管控体系。

一、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2002年10月,第10次APEC峰会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举行。峰会期间新加坡、新西兰和智利三国达成就缔结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并于2003年9月在新加坡开始谈判,2005年文莱加入最后一轮谈判,同年四国签署多边自由贸易协定《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2006年正式生效,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2008年美国宣布加入并于2009年提出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澳大利亚和秘鲁参加,美国开始全方位主导谈判进程,推行自己的贸易议题,并更名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后来,马来西亚和越南在2010年,日本在2011年,2012年墨西哥和加拿大,2013年韩国分别加入谈判。2016年2月参加谈判的12个国家在新西兰签署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然而,2017年1月特朗普刚一上任便签署命令正式退出该协定,2018年年底没有美国参加的CPTPP正式生效。

TPP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大大超越了FTA所要求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原产地规则等传统条款,包括相互取消上万种商品的关税,以及投资、竞争政策、技术贸易壁垒、食品安全、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绿色增长、劳工保护等领域。美国当时主导TPP的直接目的就是通过跨太平洋高度自由化和高标准的贸易协定来扩大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出口以及增加美国国内的就业。另一方面,则是针对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及中国推动“10+3”和RCEP将形成亚洲主要贸易合作联盟将美国挤出东亚地区的威胁而对中国进行的围堵。对于中国而言,2014年APEC峰会期间在中国的主导下启动了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批准了APEC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的路线图。TPP的出现无疑是对中国推动的FTAAP的强有力替代,削弱中国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保持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如果中国不加入TPP,继续推动FTAAP甚至RCEP将会困难重重,自然也就被孤立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之外;如果中国选择加入TPP,而高标准和高要求迫使中国在经济市场化、私有化乃至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巨大让步和主权的让渡。幸好2017年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TPP。2018年年底没有美国参加的新的TPP—CPTPP正式生效。

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

1992年东盟6个成员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和文莱的国家和政府领导人在新加坡举行第4次会议,签署了《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定》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宣布建立东盟自贸区(AFTA)的目标。越南在1996年,老挝和缅甸在1998年,柬埔寨在1999年分别加入AFTA的建设过程。同时,东盟开始加强与域外邻国的合作关系。2000年开始与中国开展“10+1”自贸区谈判,并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开展了同一类型的自贸区谈判。2004年中国倡导了在“10 + 3”(东盟加中、日、韩)基础上的东亚自贸区(EAFTA)的可行性研究。2006年日本牵头进行了“10+6”东亚紧密经济伙伴关系(CEPEA)的可行性研究。2011年东盟在吸收中、日两国倡议的基础上与6个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正式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谈判成员国包括东盟十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RCEP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参与成员国最多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协定,旨在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加强区域经济贸易合作,全面实现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推动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RCEP的目标是消除区域内部贸易壁垒,创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贸易。此外,知识产权保护和竞争政策等领域也纳入了谈判议程。其自由化程度将远远高于东盟与6个国家分别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RCEP的顺利建成,有助于整合东亚地区现有的复杂的FTA碎片,深化区域合作,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中国来说,RCEP有利于改善中国贸易地位和经济形势。RCEP涵盖的主要谈判议题有: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知识产权、竞争政策、争端解决机制和其他根据形势需要加入的谈判内容。RCEP谈判基于以下核心原则加以推进:第一,确保谈判内容符合WTO等多边贸易体制的监管规定,并在成员国之间现有的自由贸易协定内容相互兼容的基础上,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其他议题上达成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贸易自由化承诺;第二,鉴于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考虑引入灵活的安排机制和差别待遇条款,并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给予技术援助和能力建设,确保所有谈判成员国能够参与谈判,履行RCEP的权利和义务,分享谈判成果;第三,通过实现区域内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增强贸易和投资的透明度,有利于各成员国全面参与全球和地区价值链;第四,关于投资议题谈判主要包括投资保护、促进、便利和自由化四方面内容,旨在构建自由、便利和竞争性的投资环境;第五,在取得谈判成员国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可以吸引其他外部伙伴国加入。

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和反经济全球化逆流凶猛的条件下,各方领导人均表示支持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维护多边自由贸易体系。从2017年开始RCEP成员国领导人举行年度会议,敦促谈判早日结束。2019年领导人会议宣布,除印度之外所有成员国已经结束谈判。2020年11月,15个亚太国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2022年1月正式生效。标志着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三、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

TTIP源于欧美于1995年达成的新大西洋议程关于创立“新跨大西洋市场”的倡议。但一直没有太大进展,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双方才具有了动力。2013年2月,双方领导人就尽快启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达成一致,6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G8峰会期间正式宣布启动TTIP谈判。议题涉及服务贸易、政府采购、原产地规则、技术贸易壁垒、农业、海关和贸易便利化等多个领域。其目标确定为全面的和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内容包括取消所有产品关税,服务和投资实现最高水平的自由化,减少直至取消制度性障碍和非关税壁垒,制订全新的贸易规则和标准。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就着手构建偏重于政治和安全的两洋战略,即大西洋联盟和泛亚太同盟体系。冷战结束后,美国的两洋战略被长期淡化。随着中国和俄罗斯的重新崛起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开始重启经济版的两洋战略。以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为主干,TPP和TTIP两翼联动,打造美国主导的排除中国和俄罗斯的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巨大经济体。加上诸边服务业协议(Plurilateral Service Agreement,简称PSA)、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rade in Service Agreement,简称TISA)和美式新的双边投资条约范本(Model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简称2012BIT范本)的谈判,美国就能构建新的服务贸易领域和投资领域的战略,形成面向新世纪的区域一体化新格局。美国的区域一体化新格局体现了美国的诉求:一方面,希望通过全面而多层次的区域一体化,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增加,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另一方面,美国希望重构国际贸易和投资新规则,重构全球贸易版图。美国试图主导构建有利于本国的国际贸易新规则和新秩序,并进而推广成全球规则,迫使发展中国家按照美国的规则做出让步和扩大开放,维护和扩大美国的经济利益。这一发展趋势可能在发达经济体之间形成紧密联系,制约发展中国家拓展市场。

然而,继TPP在美国国内遭遇巨大阻力直至特朗普宣布退出之后,TTIP也在欧洲遭遇重大挫折。经过14轮谈判,2016年8月,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加布里尔表示,TTIP谈判事实上已经失败了,原因是“我们欧洲人不愿屈从美国人的要求”。美国要求欧洲国家尽可能地开放市场,但同时拒绝开放本国市场。此外,由于英国启动“脱欧”程序,美国也降低了TTIP的意愿,双方谈判陷入僵局。2016年10月第15轮谈判仍然无果,11月12日欧盟贸易专员Cecilia Malmstrom表示将暂停TTIP协商。特朗普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入主白宫后,TTIP谈判遭遇冻结。

四、欧盟东扩与“邻国政策”和“东方伙伴关系”计划

2004年欧盟整体性接纳了8个东欧国家完成了实质性的东扩。随后,欧盟进一步东扩,成员国从15个扩大到28个,人口从3.75亿增加到5.05亿,在全球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力。欧盟东扩既促进了新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提升了新成员国的经济潜力和国际地位,也保障了欧洲的安全与稳定,有助于实现欧洲经济的繁荣与增长。但是欧盟的胃口并没有止于此,开始将触角伸向后苏联空间。2002年欧洲委员会开始制订欧洲邻国政策,包括16个国家,其中6个是原苏联加盟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2004年欧洲委员会公布的《欧洲邻国政策战略》 第一次确定了欧洲邻国政策的主要目的和工具。其主要目标包括:(1)使邻国地区分享扩大的优势,如和平、稳定繁荣;(2)致力于避免扩大的欧盟与邻国之间出现新的边界。欧洲邻国政策坚持“欧洲价值观”和市场经济原则。欧盟预算通过“独联体技术援助计划”(TACIS)、“欧洲邻国和伙伴工具”(ENP)、“欧洲邻国工具”(ENI)向受援国提供财政援助。作为“欧洲邻国和伙伴工具”的补充,成立了邻国投资基金,为国际金融机构向这些国家提供借款和贷款给予担保。

2007年结束的欧洲邻国政策的第一阶段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2008年波兰与瑞典决定提出“东方伙伴关系”方案,借此加强自身影响力。“东方伙伴关系”的制度化始于2009年布拉格特别峰会上发表的《关于建立“东方伙伴关系”的声明》,试图通过欧盟伙伴国接受欧盟各领域的法律规范和准则来扩大欧洲价值观和法律的行为空间,其任务是最大限度地鼓励对象国远离亲莫斯科的欧亚一体化。“东方伙伴关系”的主要约定形式选择了《联系协定》,其目标是欧盟与伙伴国之间政治上联合和经济上实现一体化。《联系协定》的主要部分是关于建立“深入和全面自由贸易区”(DCFTA)的规定。根据布鲁塞尔的评估,如果一般的自由贸易区只是要求取消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限制的话,那么深入和全面自由贸易区则要求这些非欧盟成员国在对外贸易调整、投资立法、反垄断调控和其他领域的立法与欧盟的法律规范完全一致。也就是说要比一般的FTA一体化程度更深入。“东方伙伴关系”计划从其启动之日起,就是为了培育欧盟在东方邻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加速欧盟和伙伴国之间的政治联系和经济一体化创造必要条件,支持伙伴国的改革,促进这些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伙伴国密切同欧盟的关系,敦促伙伴国在国际法基础上尽早和平解决冲突,推进东方伙伴关系国之间的相互接近和建立多边信任等。2013年年底乌克兰在与欧盟经济联系协定签署前夕因俄罗斯的压力而放弃签字,从而引发乌克兰危机,结果欧盟“东方伙伴关系计划”破产:白俄罗斯与俄罗斯推行更加紧密的一体化;摩尔多瓦和阿塞拜疆宣布中立;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加入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

五、欧盟“21世纪新丝绸之路”—TRACECA

早在1980年代,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提出了建设从伦敦到新加坡的欧亚陆路铁路和公路设想。直到1990年代,苏联解体后中亚出现了许多新的独立国家,中亚的世界地缘政治版图的地位和意义骤然提升。欧盟在亚太经社理事会《亚洲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计划》基础上提出了欧洲—高加索—亚洲交通走廊(TRACECA)规划,旨在中亚和里海地区开辟新的市场。1993年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8个国家的贸易和交通部长发表《布鲁塞尔声明》共同实施这一计划。资金主要由欧盟提供,第一笔拨款1 500万欧元,打通欧洲经过黑海、高加索和里海进入中亚的通道,完善和发展该地区的贸易和运输。设立贸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海上运输4个工作组。后来该计划又加入了乌克兰、蒙古和摩尔多瓦。1998年9月在巴库召开国际会议“TRACECA——复兴历史丝绸之路”,12个国家签署了《欧洲—高加索—亚洲交通走廊开发国际运输基础性多边协定》,目前共有13个国家签署了这一协定。2000年3月,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土耳其在政府间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宣布加入。2009年7月伊朗加入,立陶宛成为TRACECA政府间委员会观察员国。

目前已经完成的投资项目有:哈萨克斯坦铁路修复项目,乌克兰伊尔伊切夫斯克和格鲁吉亚波季港电脑和信息系统,巴库、土库曼巴什、波季和伊尔伊切夫斯克港货物和集装箱换装设备,布哈拉出口棉花配送中心,阿克套铁路—轮渡码头修复等共14个项目,花费资金总额5 090万欧元。这些项目绝大部分是在世纪之交完成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至今没有规划和完成一个项目。

欧盟的“21世纪新丝绸之路”计划和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异曲同工,配合欧盟“东方伙伴关系”计划,完成对后苏联空间的渗透,将原苏联加盟共和国拉入自己的阵营,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生存空间。

六、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

“新丝绸之路”计划最初由霍普金斯大学中亚高加索研究所的S.F.斯塔尔于1997年提出。对印度经阿富汗和中亚与欧洲联系起来的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设想和规划。这一设想被美国国会接受,于1999年通过了《丝绸之路战略法案》,重点援助高加索和中亚地区,与欧盟“东方伙伴关系”相辅相成。2005年S.F.斯塔尔撰写的《阿富汗及其邻国的“大中亚伙伴计划”》再次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其主要内容就是,以阿富汗为核心,促进中亚和南亚在经济、政治、能源、安全、交通等领域的合作,目的是要组建由美国主导的中亚五国与南亚联动的新的地缘政治板块,进而实现美国在中亚和南亚地区的战略利益。美国参议院于2006年通过了《丝绸之路战略法案》。同年美国政府正式组建南亚与中亚事务管理局,确定美国大中亚计划的目标为:在军事上赢得阿富汗战争,在政治上对中亚进行民主改革,在经济上实现大中亚一体化。2010年5月,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和霍普金斯大学中亚高加索研究所共同发布《阿富汗成功的关键:新丝绸之路战略》报告。设想恢复阿富汗作为欧洲、中东、南亚和东南亚之间的交通和贸易枢纽地位,巩固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成果的同时将重心转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上。

作为国家战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于2011年7月在印度的第二次美印战略对话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把南亚和中亚连接起来的设想,并将其命名为“新丝绸之路”。随后,美国务院将中亚和南亚政策统一为“新丝绸之路”计划,旨在以阿富汗为中心,将中亚和西亚丰富的能源输送到经济迅速发展的印度、东南亚和东亚地区,从而打造一个覆盖中亚、西亚和南亚的经济、交通、贸易发展带。短短几年时间美国已推动、促成并主导了多项区域经济一体化谈判的启动。2010年12月,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三国总统、印度石油部长和亚洲开发银行行长在他克莫司签署协议,规划修建从土库曼斯坦东部气田经过阿富汗坎大哈和巴基斯坦木尔坦到印度西北部法兹卡的天然气运输管道(TAPI),全长1 735公里,投资80亿美元,计划2018年完工。2011年6月,在美国的支持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国政府共同发布《伊斯兰堡宣言》,开始执行《阿巴过境贸易协定》,旨在提升两国经贸关系。美国还在敦促塔吉克斯坦加入这一协定。2013年3月,美国促成了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土库曼斯坦三国总统在杜尚别签署修建三国铁路项目备忘录,同年6月奠基,全长400公里。2014年2月,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四国能源部长在华盛顿签署了实施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向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输送电力的“中亚—南亚高压输电(CASA 1000)项目的政府间协议。该项目全长1 227公里,总金额约10亿美元,计划2024年投入运营,建成后每年可从土库曼斯坦输出天然气330亿立方米。2015年3月,在美国的鼓励下阿富汗与乌兹别克斯坦续签了铁路项目协议,乌兹别克斯坦为阿富汗维护、管理和运营海拉顿—马扎里沙里夫75公里的铁路。

美国试图通过建立一条经济和能源通道,使中亚和南亚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采取经济手段加深对中亚地区的渗透,从而强化美国对该地区的影响。此外,中亚以其丰富的能源资源作为“第二个波斯湾”,美国不会坐视被俄罗斯和中国控制,它可以通过控制世界能源中心,来实现利用能源来控制其他大国的目的。美国企图借助“新丝绸之路”计划破除俄罗斯对中亚的能源控制权,从而进一步削弱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此外,美国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心存忌惮,遏制中国是其不二选择。在亚太地区封锁中国的同时,“新丝绸之路”计划也是其断中国后路的一步棋。这步棋可以同时进逼中国和俄罗斯。

七、欧亚经济联盟(EAEU)

苏联解体后,新独立的国家与母体仍然藕断丝连,分家初期的子女具有强烈的恋家情怀。为了新独立的国家之间能保持正常经济联系的延续,早在1993年9月,独联体12个成员国在莫斯科签署了《经济联盟条约》。试图按照西欧一体化模式,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货币联盟。1994就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决定达成一致。然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许多国家并没有批准这一协定。俄罗斯更是在对外关系上一心一意投入西方怀抱,后苏联空间被看作是沉重的“包袱”。只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俄罗斯才逐渐认清西方国家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生存空间的真面目,开始意识到原苏联地区对自身国家安全的重要性。2000年和2008年发布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均明确规定了独联体在地区优先发展方向上的首要地位,“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是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多边和双边合作”, 开始主导该地区的一体化进程。

1995年1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后来吉尔吉斯斯坦加入)签署了《关税同盟协定》。1999年2月签署了《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空间条约》,塔吉克斯坦加入。2000年10月俄、白、哈、吉、塔五国元首在阿斯塔纳签署了《关于建立欧亚经济共同体条约》(2001年5月生效)。标志着后苏联空间经济一体化从自由贸易区(免关税贸易)通过关税同盟(对非同盟国商品实行统一关税税率)向共同市场(商品、资本、服务、劳动力自由流动,统一对第三国贸易政策,共同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发展。乌克兰、摩尔多瓦和亚美尼亚分别于2002和2003年取得观察员国资格。

进入2000年代,俄罗斯加快了该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2007年10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签署了新的《关税同盟条约》,两年后签署了《关税同盟海关法典》,标志着关税同盟正式成立。从2010年1月正式运行。2010年12月,欧亚经济共同体峰会就建立欧亚经济联盟达成一致。2011年11月,俄、白、哈三国领导人签署《欧亚经济一体化声明》和《欧亚经济委员会协议》,决定从2012年1月1日启动统一经济空间。2014年5月,俄、白、哈三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签署了《关于建立欧亚经济联盟的协议》,2015年1月1日生效。2015年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正式成为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

然而,没有乌克兰的参与欧亚经济联盟将残缺不全,所以俄罗斯一直试图动员乌克兰加入欧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乌克兰面临在欧盟和欧亚经济联盟之间的抉择。立陶宛东欧研究中心2012年发布的报告《欧亚联盟:欧盟和“东方伙伴关系”国家的挑战》认为,欧亚联盟计划是“对后苏联空间欧洲一体化的蛮横取代”,欧盟应当在迫近眉睫的欧亚一体化威胁面前赢得主动。 这让“东方伙伴国”不得不在欧盟主导的欧洲一体化和俄罗斯主导的欧亚一体化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从而激化了欧洲一体化的诱惑和与俄罗斯以及后苏联空间其他国家保持的深刻的联系之间的矛盾。结果导致了乌克兰国内的系统性危机。

欧盟制造的让乌克兰在两大地缘政治空间做出艰难选择的局面,最后导致惨重的代价,使得“东方伙伴关系”成员国放弃了“欧洲选择”。如亚美尼亚放弃了欧洲一体化方针,于2015年加入了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作为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的白俄罗斯与欧盟在“东方伙伴关系”框架下的合作已经趋于零;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选择了中立,既不选择与俄罗斯的一体化,也丧失了与欧盟一体化的信心。 tiJAqGOvBVy8OHhiWH2OfhBdcd89ZqpUd3FGf/jxCm4Y5LdJ8UtZltK/6bIveoy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