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预见43—46
1936年8月14日,预见(1)全面抗战的发动人——宋哲元;(2)发生地点——第29军驻地范围;(3)战争的规模——“大规模之抗日战争”;(4)发动后的两大影响

1936年8月14日,毛泽东写信给国民政府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第29军军长宋哲元。信中说:“ 况今日寇得寸进尺 军事政治经济同时进攻 ”, 若先生 果然确立抗日决心 …… 一俟时机成熟 实行发动大规模之抗日战争 则不但苏维埃红军愿以全力为先生及二十九军助 全国民众及一切抗日力量均将拥护先生及贵军全体为真正之抗日英雄 ”。(《 毛泽东书信选 》, 40

这封信看似寻常,实则对中国的全面抗战作出了极其准确的“神”预见。这封信写后80多年中,以及公开发表后的30多年中,还从来没有人注意到其中有对中国全面抗战的预见。

(1)它百分之百地预见了全面抗战的发动人——宋哲元,而非其他国民党军将领或其他中国人。因为信中明确希望宋哲元“实行发动大规模之抗日战争”。这句话很关键。毛泽东在给宋哲元写这封信的前后,还曾给傅作义等十几位国民党军将领写过信,表达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意愿,但唯独在给宋哲元的这封信中有这样的表述。

后来的事实如何呢?之后不到一年,1937年7月7日晚7点半,日军荷枪实弹开往宋哲元部所驻扎的北平西南宛平城附近的卢沟桥一带,举行军事演习。深夜零时许,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电话通知中国冀察当局,声称演习士兵失踪一名,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宋哲元部的严正拒绝。不久,日方虽然得知失踪士兵已归队,却仍然要进入城内,但再次遭中方拒绝。7月8日凌晨,日军向中国守军发起攻击,并炮轰北平城。宋哲元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抵抗,英勇还击。后来战争全面打响,不断扩大,形成毛泽东所预见的全民族抗战的“大规模之抗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就此由局部抗战发展到全面抗战。宋哲元部果如毛泽东所说,发动了大规模的抗日战争。换句话说,促成中国大规模抗日战争的,也果然是宋哲元部而不是其他人、其他部队。历史的发展就是这么地神奇!

(2)它百分之百地预见了全面抗战的发生地点——宋哲元第29军驻地范围,而非华北五省或全国其他中国军队的驻地范围。因为宋哲元是第29军的军长,他的部队驻守在平津一带。毛泽东在信里明确地希望宋哲元“发动大规模之抗日战争”,实际上也就在预见到发动者的同时,预见到了发动地点,即第29军的驻地范围。

其实,在毛泽东写这封信的时候,绥远遭受日军侵略的威胁,要甚于北平,或者说,绥远军队驻地范围有更大可能发生大规模之抗日战争。但是,毛泽东在致信宋哲元的同一天,写给驻扎绥远的第35军军长傅作义的信中,就没有希望其“发动大规模之抗日战争”的语言,而只是说“ 先生如能毅然抗战 弟等决为后援 。”( 同上 43 )而且,即使是到1936年12月,傅作义发起了绥远抗战,毛泽东也只是称绥远抗战“ 为全国抗战之先声 ”( 董其武 马春秋 》,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6 年版 108 )而没有称其为“大规模之抗日战争”。可见,“大规模之抗日战争”是毛泽东对宋哲元所属部队的独有期望、专有期待。最关键的还在于,这一独有期望或专有期待,后来又真的被宋哲元部军队给印证了。七七抗战的发生地北平城西南的卢沟桥,正是第29军驻守的范围。毛泽东对中国大规模抗战发生地和发起者的预见,同样是精准无误、丝毫不差的。

(3)它百分之百地预见了抗战的规模——“大规模之抗日战争”,而非小规模的抗日战役或战斗。信中,毛泽东明确地期望宋哲元发动的是“大规模之抗日战争”,而非小规模的抗日战役或战斗。从当下来看,卢沟桥抗战本身的规模虽然并不很大,但它直接引发了后来日军对全中国的全面性进攻,同时也引起了中国对日军的全国性抵抗,促进了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这场全面抗战,时间长达八年之久,地区涉及中国20多个省,人口涉及两亿多人,参战人员有好几百万,双方死伤也达百万之众。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而且还是中国两千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因此,宋哲元部第29军的卢沟桥抗战,确实引发了或者说是促成了“大规模的抗日战争”。

(4)它准确地预见了29军发动抗战后的两大影响。

影响之一是“苏维埃红军愿意全力为先生及二十九军助”。果然,卢沟桥抗战的枪声打响不久,7月8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就通电全国,要求国民政府立刻切实援助第29军,要求全国人民尽全力援助这场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红军将领也致电宋哲元等,表示支持第29军抗战,愿为后盾。不久,毛泽东领导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成为宋哲元第29军的友军,为宋哲元抗战提供了重要支援。毛泽东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近一年前对宋哲元的承诺,印证了当初的预言。

影响之二是“全国民众及一切抗日力量均将拥护先生及贵军全体为真正抗日英雄”。卢沟桥抗战中,长辛店的工人组织战地服务团,担任救护工作,还运来铁轨、枕木等在城门内外修筑工事,协助第29军作战,工人们还为第29军将士们磨大刀、修大炮、送伤员。宛平城附近的农民主动出粮、出柴、出工,为抗日军人当向导、抬担架、挖战壕,送水送饭。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平学联等为前线募集麻袋做工事,学生们捐献背心、茶叶慰劳第29军将士。7月16日,华北各抗日团体成立华北抗战后援会,拥护以宋哲元为首的平津军事当局及政府、自卫团体,共赴国难。中华职教社领导人黄炎培等致电宋哲元,希望他坚持到底。如果不是宋哲元公开拒绝各界声援,恐怕全国民众对宋哲元第29军的支援会更多。宋哲元麾下的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在抗击日军的战斗中壮烈殉国,成为中华民族至今仍在纪念也引为自豪的民族英雄,也成为毛泽东所说的“真正之抗日英雄”的一方面代表。

1936年8月14日毛泽东给宋哲元的这封信,虽然只有五百多字,但却对中国抗战作出四个方面的预见,而且这四个方面的预见都相当准确,几乎无一字未在历史中得到验证。我不知道当时国内外是否还有其他人,也曾作出过这样全精确、全命中的“神”预见? +PtFMviUpvvr1kBMUz8+tqAB/jy3ttotrJKid2Qh2FQvaJk2JrE9uEmbiFrFuNB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