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因缘法则是自然规律

“何者是法?所谓八圣道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是八圣道,果及涅盘。世尊所说,名之为法。”

之前讲到,如果能够见到因缘,佛陀说这个人就见到了法。那“何者是法”呢?所谓法,就是八圣道支,也叫八正道。

八圣道,即小乘和大乘的修行人,证悟了小乘的见道和大乘的第一地之后所修的法,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之前在见道的时候证悟四谛真理的见解。

第二,正思维。又称正志,即以正见作为因,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

第三,正语。按照自己所通达的正见与正分别为众生说法,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

第四,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

第五,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

第六,正方便。又称正精进,依靠正见、正分别、正业、正命四者,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槃的境地。

第七,正念。不忘失所通达的四谛真理。

第八,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何者是佛?所谓知一切法者,名之为佛,以彼慧眼及法身能见作菩提、学无学法故。”

什么是佛呢?觉悟了万事万物的本质的人就是佛,佛具备慧眼和法身,通达有学道和无学道的所有法。

“云何见因缘?如佛所说,若能见因缘之法,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相者是也。”

什么是见因缘呢?佛陀所说的因缘法具有以下这些“相”:

“常”,即永恒。胜义谛中一切事物都是不生不灭的,因此称之为常。

“无寿”“离寿”是驳斥裸形派的观点。有一个外道宗派叫做裸形外道,它比佛教出现得还早,至今在印度仍能看到此外道的修行人。他们提倡不著衣物,修行境界较高的人甚至完全赤裸身体。因为他们认为,身体是轮回的主要因素,必须通过苦行折磨自己的身体,当身体毁掉之后,便可以不再轮回。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外道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苦行,甚至会用苦行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佛教认为,身体不是最主要的轮回之因,如果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即便把它毁掉,也会随时诞生新的身体。所以,如果要斩断轮回,就必须找到它真正的原动力。

十二缘起告诉我们,身体是无明和业的产物。有了无明,就有后面的行、识、名色,名色即身体。所以,即使毁掉了身体,前面也还有无明、行、识,如果不把它们解决掉,轮回是停不下来的。因此,佛教不认为苦行能解决问题。若是过一种简单的生活,把大部分时间用来修行,那当然非常好;但若把苦行当成一种修行,刻意而为之,则毫无意义。

裸形外道的另一个观点是“寿”。他们认为,包括植物、大自然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有情感、有觉受的生命。

对于生命的定义,佛教与生物学的观点有所不同。生物学认为,除了人和动物以外,植物也有生命。佛教也认可这种说法,但佛教所说的生命特指有情感、有苦乐感受,或者说,按照十二缘起的过程流转下来的有情众生才叫做生命。所以除了六道众生以外,植物等其他一切事物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

裸形外道对生命的定义与佛教相同,但他们认为植物也是有情感和觉受的。理由是,若砍断植物,它就会枯萎、死亡。这种认为植物等万事万物都有生命的观点叫做“寿”。

其实,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植物就会生长,但这不能说明它具有人和动物一样的生命。为什么?因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因缘,具足因缘就会产生,但产生并不等于拥有寿命和情感、觉受。

另外,这个“寿”也可以指我、自我。如果我们学好了缘起法,就知道并没有什么自我,一切都是因缘所致。

总之,“无寿、离寿”有两层含义: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植物不会有人和动物这样的生命;就胜义谛的角度而言,人、动物或其他众生都是无我的。

“如实性”。从世俗的角度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因和缘,除此之外不需要其他的因缘。无论是外因缘还是内因缘,都遵循着因果法则,这是客观的自然规律,所以叫做如实性。

另外,当深入观察时,因和果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看到的因果,实际上都是空性、虚幻、虚拟的。这样的观点真实、正确,因而叫做如实性。

“无错谬性”。在世俗中,有果就一定有它的因和缘,而且果与因缘一定是相似的。比如,稻芽的因一定是稻种,不可能是其他种子,因果关系永远不会错乱,种瓜不会得豆,种豆不会得瓜。果并非随机产生,而是必须有相似的因缘才可以。就像我们现在感受到的幸福快乐,一定是往昔行善的果报;同样,我们现在感受到的疾病、痛苦、不顺利,一定是从前作恶的果报。这就叫做“无错谬性。”

“无生”的意思是,虽然从感官的层面来讲,这些法则都无有错谬,但在深入观察时,这一切都是我们的错觉,没有任何因缘对果发挥过作用,所以是无生。在世俗谛中,有生、有住、有灭;而在真实的胜义谛中,则无生、无住、无灭。

“无起”,就是“不常不断”之意。万事万物都不是永恒的,也没有断灭,所以叫做无起。也可以说,“无起”就是指万事万物从来没有诞生过。

“无作”,是指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因和缘,并不是造物主之类的神在精心策划后创造了这个世界。

“无为”,即不仅造物主不能造作,连事物自己的因缘也无法发挥作用。从空性的角度而言,这些都是无为法。

“无障碍”。障碍是指阻碍我们证悟、成佛的烦恼障和所知障等。从世俗的角度讲,这些障碍都存在,但当深入观察时,所谓的障碍就像旋火轮一样,都是我们的错觉。也可以说,空性无障碍地遍及于万事万物。

“无境界”,即因缘的本体空性是没有境界的,因为,胜义谛中没有任何所见和能见。

“寂静”。从表面上看,贪嗔痴等烦恼都是存在的,但在本质上,它们都不存在,是空性的。因为没有业和烦恼,所以叫做寂静。

“无畏”,即不畏惧。在生死轮回中,我们非常畏惧罪业以及它所感召的痛苦,但在胜义谛的层面,业和烦恼根本无法发挥作用,所以是无畏。

“无侵夺”。侵夺的意思是,烦恼会剥夺我们的自由,令心不得自在。比如,虽然我们不想生气,但控制不住自己;虽然不想执著某个东西,却又放不下它。该放下时放不下,该提起时提不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被烦恼剥夺了自由。然而,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入观察时,所有因果都不存在,业和烦恼根本无法侵夺我们的自由。也可以说,证悟了因缘的本体之后,这个证悟的智慧是无法被欺骗或夺走的。

“不寂静”。此处所讲的寂静与前面所讲的寂静不同,这是指小乘阿罗汉的最后灭定。小乘佛教认为,阿罗汉断除了十二缘起,已经成就了,所以永远不会再回来。但大乘佛教认为,阿罗汉确实是成就了,但并未将五蕴全都断掉,还有非常细微的阿赖耶识,他会在这个当中入定,停留很长时间。因为细微的阿赖耶识还存在,所以他仍要回来,然后发菩提心,继续修行,直至成佛。阿罗汉、缘觉、菩萨都要成佛,到最后不会再有大乘和小乘,这就叫做究竟一乘。

因为阿罗汉的这种寂静不是最终的成就,只是暂时的成就,从胜义的角度讲,最终的成就是空性,所以叫做不寂静相。也可以说,烦恼的本体是寂静,它本来就清净,而非断除了烦恼之后才获得的清净。

以上讲完了因缘法的种种“相”,也即它的特性。

“若能如是,于法亦见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相者,得正智故,能悟胜法,以无上法身而见于佛。”

如果能悟到上述所说的因缘法,那么,就获得了无上的智慧,见到了真正的佛。

问曰:“何故名因缘?”

答曰:“有因有缘名为因缘,非无因无缘故,是故名为因缘之法。”

接下来,舍利子问弥勒菩萨:“为什么把这十二支叫做因缘呢?”弥勒菩萨回答:“有因有缘名为因缘。”

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有缘的,生活中的幸福快乐、痛苦不幸,莫不如此。有些因缘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有些因缘与他人有关。如此深入分析之后,生活中我们就更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具体方法,在《入行论》安忍品中讲得很清楚。

“非无因无缘故,是故名为因缘之法”,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因和缘,因此万法都是因缘法。

“世尊略说因缘之相,彼缘生果。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

“世尊略说因缘之相,彼缘生果。”释迦牟尼佛将因缘的本质简要地阐述为由因缘而生果。

“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这句话在大小乘的很多经典中都出现过,它非常重要,以龙树菩萨为主的许多祖师大德及成就者也都无数次地引用过这句话。

除了佛教以外,其他宗教都承许有一个万能的神在主宰着人类的幸福和痛苦。唯独佛教认为,无论释迦牟尼佛是否出现,法性都是常住的。法性指自然规律,它永远存在,与佛陀是否出世没有任何关系。释迦牟尼佛大约在近三千年前出世,那在此之前,比如距今五千年、一万年前,这个自然规律是否存在呢?当然存在。所以,佛陀是自然规律(也即因果律)的发现者,而非创造者、制定者。杀生受短命、痛苦、地狱报,放生获长寿、健康报,这是自然规律。这个规律本身与佛陀无关,佛陀只是建立了因果学说的体系。

当然,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外道也相信因果,但真正深入、全面地阐释因果规律,则是佛陀出世以后的事。故此因果学说体系与佛陀有关,但这个体系建立与否,并不影响因果规律的存在。释迦牟尼佛是全知的,但不是全能的。如果他是全能的,那他就可以改变因果,也可以改变所有人的命运,这样世上就不会有痛苦存在。而正因为佛陀不是万能的,所以是众生自己创造的因缘决定了他们感受的果。从广义的角度讲,因果泛指自然规律;而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因果仅指善恶规律,它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除《佛说稻秆经》以外,其它佛经里也常常出现“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这句话。不同的佛经中,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比如有些经典中,法性并非指自然规律,而是指空性。意思就是,无论佛陀是否出世,万法空性的本质都是常住的。此外,法性还可以解释为如来藏、佛性,众生心的本性就是如来藏、佛性,它永恒不变,不因佛陀的出世与否而有所改变。但在《佛说稻秆经》中,法性就是指自然规律,它并不包含空性、如来藏的意思。

“乃至法性、法住性、法定性、与因缘相应性、真如性、无错谬性、无变异性、真实性、实际性、不虚妄性、不颠倒性等,作如是说。”

“法性”,即因和缘的本性。

“法住性”,即因和缘的能力永远存在,而不会虚耗,一直到产生果为止。

“法定性”,即因缘的次第是确定的,不会错乱。

“与因缘相应性”,即,如果没有因,缘就不会发挥作用;如果没有缘,因也不会发挥作用,因缘和合才能产生果。

“真如性”即真实、非虚妄。

“无错谬性”,即没有错误,远离四颠倒。所谓“四颠倒”,就是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不净为净、以无我为我。

“无变异性”,即因缘的规则不会不正常地变化。

“真实性”,即无有欺骗。

“实际性”,即符合四圣谛。

“不虚妄性”,即非颠倒。

“不颠倒性”,即符合事实。

以上这些词都在表述同一个自然规律,这个规律真实不虚、永不错乱。

这是佛教世界观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世界之所以呈现出现在的样子,既有远因,又有近缘。人乃至有情众生为什么会有生命?它们外在的身体、内在的精神为何不同?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因果的网络中循环。

这些网络,有些我们看得见,有些看不见。一个人违法犯罪,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看得见的因果;一个人饮食不卫生,就会生病,这也是看得见的因果。可是还有很多因果是看不见的,虽然看不见,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存在。比如,人类的肉眼无法看见电磁波,但它却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科学仪器,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些影响从何而来,它们的因和缘又是什么。

再如打电话,电话机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但通信讯号却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当这二者组合在一起时,我们和通话对方就能听见彼此的声音。

同样,假如过去我们造了一种业,而恰好现在又遇到了某种相应的情况,二者相结合,就可能产生一个果。当我们谈及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时,想法往往非常幼稚、简单,同时还相当自以为是。我们以为,造成一切的所有因缘都看得见,而看不见的就是不存在的;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以外,其他都是迷信。这就是根本不了解世界因缘真相的具体表现。

不过,随着科学的发展,这样的观点也逐渐站不住脚了,因为如今的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各种高科技成果的出现,都是超越我们的感官觉受的。所以我们也逐渐发现,过去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那么简单。世界的构造、运行规律,以及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因缘都是存在的,甚至还有超越常人理解的、更为深奥的维度。这样,人们才开始慢慢接受那些过去根本不相信的理论。高科技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提高了认识,至少我们不会轻易去定义迷信了,这就是一种进步。当我们对世界的了解越深入,就越不敢妄自尊大地说这样的话。

《佛说稻秆经》中说,痛苦、快乐、轮回、解脱等万事万物,都可以用因缘来解释,包括修行、证悟、成佛,也都离不开因缘。所以,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凡夫对事物不会作深入分析,对因果缺乏了解,所以敢行杀盗淫妄之事,只有当杀盗淫妄的恶果现前时,才会胆战心惊。而有修行、有证悟境界的人却与此相反,他们深知因果,相信无因不成果,所以他们唯一害怕的是种下恶因。

我们要学会将以上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同时也要用到我们的修行中。一切都是因缘,只要我们种下善因,未来就一定会有善果;反之,如果我们种下恶因,将来也必定感受恶果。这就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有因必有果,不想感受恶果,就必须消灭相应的恶因。没有因缘,也就不需要去担心果报。这一点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佛教不认为有什么鬼神在操纵我们的命运,一切都在于自己。只要自己断恶行善,则一切都会如意吉祥。而假如我们不下决心断除恶行,那无论是鬼神还是佛陀,都帮不了自己。

不过,一说到一切都要靠自己,很多人就会觉得,如果没有一个万能神,自己的力量又那么单薄,那肯定没有希望了。其实不然,我们如果按照佛陀的教育和引导去努力,尽可能去创造好的因缘,那么,想要的果自然就会出现。 nW9Yb78hr/GHjJueL09TMA7bi3Vi3bGx2aoYM+O883KHFnCyydfXQp6tWpCfk/c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