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开篇

如是我闻

即“我是这样听到的”。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印度的文字并不像现在那么普及,当时的佛经基本上还没有形成文字。佛陀圆寂以后,他的弟子们才根据各自的记忆,将佛陀的教法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

当时佛陀开许,将来佛经形成文字后,前面要加上“如是我闻”。佛经中间,通常会记录一些问答者的描述,如舍利子怎么问,观音菩萨怎么答等等。在佛经的结尾,一般会记载人、天、阿修罗等听众对佛的思想、教法表示赞叹的内容。

一时

即说法的时间。佛经中不会说某年某月某日,一般都用“一时”,意思是“有一次”。

薄伽梵

内容是谁讲的呢?就是“薄伽梵”。

佛教和外道都用“薄伽梵”这个词,一些瑜伽馆起名“薄伽梵音”,多数属于印度教。薄伽梵的梵文是“bhagavat”,在我们平时的念诵仪轨中,也称为“出有坏”,如“出有坏如来正等觉”等等。“出”,是超越了轮回和涅槃二边的意思;“有”,是具有功德的意思;“坏”,是灭除烦恼的意思。佛教翻译中,“薄伽梵”就是“出有坏”,也即佛的别名。而外道则用该词来表示他们的主或者神。“薄伽梵”原本只有“有”和“坏”之意,藏传佛经的翻译家增加了一个“出”字,以此区别于印度教的神。

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佛在哪里宣讲这部经典呢?“住王舍城耆阇崛山”。王舍城是当时印度六大城市之一,耆阇崛山是附近的一座山。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闍崛山,也即灵鹫山。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的大部分经典,就是在灵鹫山宣讲的。此山的山顶像秃鹫的头,故名灵鹫山。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听众有多少人?“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及诸菩萨摩诃萨俱”。听众有1250人。即,迦叶三兄弟的长兄优楼频螺及其眷属500人,伽耶迦叶及其眷属250人,那提迦叶及其眷属250人;舍利子和目犍连等僧众250人。

佛经里会将讲法者、讲法地点、讲法时间、听众数量都加以记录。这次的闻法者既有大乘佛教的听众,也有小乘佛教的听众。

尔时具寿舍利子

“具寿”是尊称。这部经是由舍利子发问,弥勒菩萨宣讲的。同样的情形还有《心经》,《心经》也是由舍利子发问,观世音菩萨宣讲的。

佛经里有一部分,是佛陀亲口宣讲的,如《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等。而《心经》《佛说稻秆经》等经典,则是由佛陀的弟子讲的,这些经典也被纳入佛经。

为什么弥勒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宣讲的经典也被称为佛经呢?因为这是“加持佛经”——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受到佛陀的加持后,籍由加持的力量而宣说的内容,它们与佛经无别,因而也被纳入佛经当中。

往弥勒菩萨摩诃萨经行之处,到已,共相慰问,俱坐盘陀石上。

这时,舍利子向弥勒菩萨所在之处走去,见面后,两人相互寒暄问候,然后一起坐在磐陀石上开始聊天。

是时具寿舍利子向弥勒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言:“弥勒!今日世尊观见稻芋,告诸比丘作如是说:‘诸比丘!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作是语已,默然无言。弥勒!善逝何故作如是说?其事云何?何者因缘?何者是法?何者是佛?云何见因缘即能见法?云何见法即能见佛?”

这时,舍利子问弥勒菩萨:“弥勒啊,今天释迦牟尼佛看见稻秆,就对身边的比丘们说:‘诸比丘,见到因缘,就见到了法;见到法,就见到了佛。’在说了以上两句话以后,佛陀便不再说话了。弥勒啊,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这样说?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里讲的因缘是什么?法是什么?佛又指什么?为何世尊说见到因缘就可以见到法,见到法就能够见到佛呢?”

“善逝”与前面讲到的“薄伽梵”意思相同,是佛陀的另一个称谓。

作是语已,弥勒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今佛、法王、正遍知告诸比丘‘若见因缘,即能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者。”

舍利子问毕,弥勒菩萨即答:“释迦牟尼佛今天告诉所有比丘:‘如果见到因缘,就可以见到法;见到法,就能见到佛。’”

“法王”“正遍知”,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别称。“正遍知”,表示了达一切、无所不知,具有大神通、大智慧。

接下来,弥勒菩萨开始解答什么是因缘。 PIh2enZCoCFVA5q5vJBTDK8WsiVFuJVZrEZUtjJ+qeUGpjQspOewZ/eAx9Wa8+V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