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无畏布施

无畏,即没有畏惧。无畏布施,就是救护众生的生命或消除众生的畏惧。

(一)无畏布施的方式

1.救护生命是最标准的无畏布施

人在一生中会遇到身体或精神上的各种威胁,比如生病、受伤,失去财产、名声、地位、权力等,而最令人畏惧的则是生命受到威胁。不仅人类,动物也是如此。求生畏死,是所有生命的本能。

当某个人或动物遭遇生命威胁的时候,我们在“屠刀”下解救其性命,消除其内心的恐惧,这就是标准的无畏布施。

其中,挽救人类的生命是最殊胜的。居士五戒中的不杀生,指的就是不杀人。当然并不是说可以杀动物,而是以戒除杀人为主。相对而言,挽救人的性命更具价值,但这样的机会不多,即使有,我们也未必具备这个能力。中外历史上在发生战争或自然灾害之时,一些仁人志士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这是非常伟大的壮举。我们平时不一定有这种机会,但我们可以去救护动物的生命,这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有办法做到的。这样的无畏布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有些人的角度看来,一只鸟、一条鱼、一头猪的生命也许一文不值,但从它们自己的角度而言,自己生命之珍贵,远超世上所有的一切。人类自身也同样如此,每个人都无比珍视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其他生命的价值,而应站在所有众生的角度,站在公平的立场去看待生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同身受,才会了解那些被我们藐视的生命其实也很爱惜自己的性命。

因此,在不太影响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我们应当力所能及地去消除众生心中的畏惧。以慈悲、无私、不求回报的心去做这些事情,就是大乘佛教的无畏布施,这是非常崇高而伟大的工作。

2.以其他方式消除众生的畏惧

除了救护生命以外,通过佛教的方法消除众生的其他畏惧,也属于无畏布施。譬如有人面临困境或内心惶恐时,我们去疏导、安抚,助其远离心理恐惧。

有些职业,诸如医生、护士、护工等,其工作本身就是无畏布施。人在生病时难免会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若不幸罹患致命疾病,则更会加剧恐慌。医护人员为他们治病、护理,就可以减轻其恐惧之心。还有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他们面对的是老年人或临终者。很多老年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恐惧心理,而临终者大都身患绝症、趋近死亡,更需要特别的关怀。如果这些工作人员能尽职尽责,那他们的工作本身就是无畏布施。

工作本身既然是无畏布施,是否也是波罗蜜多呢?如果做这个工作只是为了薪水,那它仅仅是一件善事,而非波罗蜜多。因为虽然他们消除了很多人的畏惧,但并没有以此修持自己的内心,所以不能成为波罗蜜多。

如何把这些工作变成波罗蜜多呢?首先要发菩提心,然后在此基础上专心工作,最后回向。譬如外科医生,在每次做手术之前先发菩提心,然后以利他心来做手术,做完以后回向。这其实非常简单,工作本身不需要任何变化,只需内心稍作改变。这样一来,每天的工作就变成了波罗蜜多。

(二)如何做到完美的无畏布施

1.不故意杀害生命

作为佛教徒,我们绝不能故意杀人,也不能故意杀害其他生命。若能做到这一点,尽管我们没有去放生和解救生命,但无形中就成为了无畏布施。因为这意味着,我们不会故意让其他众生感到畏惧。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情况不属于故意杀生,如无意中踩死小动物,或开车时不小心碾死小动物、撞死人,等等。

佛教的修行和行为有很多层次和要求,我们现在不可能全部做到,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但是,有一个底线我们必须要做到,那就是不能故意杀害众生。

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疑惑:不杀人和别的动物可以理解,但是不能理解不杀蚊子、蟑螂、老鼠等害虫。其实没什么不好理解的,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从每个众生的角度考虑,就不会认为其他的生命不重要、不珍贵。从这一点上来说,所有众生完全平等,像区分物品的价值一样,把其他众生分成高低贵贱不同等级,是极其错误的做法。这样做的后果是,人类也会把自己分为三六九等,搞种族歧视乃至种族灭绝,这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所以,我们必须站在客观、公正、平等的立场,而不是站在某个人或某个种族的立场去评判其他生命。如果有这样的态度,我们就一定能理解为何不杀蚊子和蟑螂了。

总而言之,佛教徒要下决心、要发誓“从今以后我绝不故意杀害众生”,或者至少有一个“尽量不杀害众生”的表态。如果连这个态度都没有,那学不学佛就没什么区别了。如果我们已经下定决心,此生不杀害任何众生,那我们完全可以对所有的众生说:“请不要害怕,我不会伤害你们。”就某种程度而言,这就是给予众生无畏布施。

2.戒荤食素

若想做得再完美一点,除了不故意杀生以外,还要戒荤食素。这样就不会直接或间接地杀害生命,因而也就更加做到了无畏布施。

对于食素,小乘佛教不太强调,大乘佛教则非常重视。因为吃肉虽然不是直接杀害生命,但会间接产生这样的后果。能吃素肯定最好,如果暂时做不到,也不等于不能学大乘佛教。

如果实在做不到吃素,可以暂时吃三净肉,即没有看见、听说、怀疑为了自己而杀的动物的肉,比如超市、菜市场里冰冻的肉。这些动物的死虽与自己有间接关系,但没有直接关系,所以过失没有那么严重。佛教本来就有三净肉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允许吃的。

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要做到,就是绝不能吃活物,不能点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不能称为佛教徒了。

实际上,食素有很大的功德。一方面,能够尊重生命、保护众生,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另一方面,对环保和个人健康也大有益处。

3.行持放生等善法

若在不杀生和戒荤食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行持放生等善法,那就是非常完美的无畏布施。

这三条当中,第一条是绝对的,后两条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佛教徒绝不能故意杀害任何生命,而吃素、放生等则尽力去做,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

在放生的问题上,我们要做到科学放生,或者叫智慧放生。什么样的生命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都是有科学数据的,放生要依靠这些数据。同时,放生不能破坏生态平衡,也不能造成环境污染。

另外,大乘佛教的布施不能伤害到其他人。就像财布施中提到的,不经家人同意而强行捐款,会让他们伤心。同样,若不考虑放生是否会伤害到其他人,比如把毒蛇放在离人类生活环境很近的地方等等,这本身就违背了无畏布施的本意。虽然我们无法控制生物链里的弱肉强食,但也要尽量考虑周全,不要导致一些负面的后果。

一些放生团队是为了放生而放生。他们救护动物的发心没有错,但方法上有错误,如不依据科学,不注意生态平衡和环境污染,不考虑是否会伤害到其他人,等等。这样的放生,引发了很多社会舆论和媒体的负面报道。本来放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因为我们自己的不规范,最后发展成一提到放生,大家就会联想到一些负面的事情。

大乘佛教必须兼具慈悲和智慧,二者永远不能脱离。只有慈悲没有智慧,就一定会出现上述错误。做到智慧放生、科学放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无畏布施。

除了放生以外,还有大大小小很多种无畏布施,其中很多都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诸如可以去医院、养老院当义工;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去灾区救灾;当朋友陷于困境,内心恐慌、不知所措时,为其做心理疏导;在大街上看到老年人摔倒了,我们主动去搀扶一下;有人掉到水里,我们要想办法救他的命,而不是只顾拿出手机来拍照……

再有,出去散步时,发现人行道上有小虫子走得很慢,有可能被人踩死,这时我们可以摘一片树叶,让小虫子爬到上面,再把它放到绿化带等安全之处;下雨时,看到水洼里拼命挣扎、快要淹死的小虫子,我们要想办法把它捞出来,放到安全的地方……

大家往往对这些事情视而不见、漠不关心,从今以后应该养成一个习惯,只要遇到这种情况,就去帮助它们。只需几十秒的时间,弯一下腰、伸一下手就可以拯救一条生命!

在面临自然灾害的时候,人和动物要互相帮助。动物不懂得这个道理,但人懂,所以我们应该向它们伸出援手。比如遇到洪水时,很多鱼被冲到街道上,即使我们平时吃鱼,这时也应该去救它们,把它们送回河里。

在藏区经常可以看到,由于搞建设改变了河道,原本生活在河里的鱼等小生命,因失去水源而被烈日暴晒,面临死亡,非常痛苦。这时,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以外的村民会开车过来,把它们全部送到有水的河里。藏区的老百姓基本都信佛,一旦发现这种情况,不需要有人组织,也没有人要求,他们会自发、主动地去解救那些被困的生命,这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

作为大乘佛教徒,我们应该对众生怀有慈悲心。如果看到一条生命在自己面前即将死去,却冷酷无情、漠不关心,这样的人根本不能称为大乘佛教徒。既无需花费时间、金钱,也无需跑到远处放生,举手之劳便能解救一条性命,为什么不做呢?就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事情看得高于一切,而对其他众生,连它们的生命都漠然不顾,就更不要说为它们做其他事了。

总而言之,我们平时应该尽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无畏布施,既能救护众生、消除他们心中的畏惧,又能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无畏布施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不管有没有信仰,有爱心应该是全人类公认的正确的价值观。缺少爱心,人就会感觉生活乏味,人生没有意义,甚至找不到自我。

这个“找不到自我”,与佛教讲的“无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佛教讲的“无我”,是指经过仔细观察找不到“我”的存在;而这个“找不到自我”,是指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不了自己的任何优点,感觉不到自己的任何能力,体现不出自己的存在价值。若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通过无畏布施去帮助其他众生,则一定会发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找到自我。

现代生活不能缺少传统的思想理念,如果将其全部抛弃,去过一个全新的生活,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新鲜,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失望。我们曾经多次提到,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二者有不同的需求,所以人类生活就有物质和精神两个不同的领域。如今这个时代,物质领域非常丰富,精神领域却几乎一片空白。当精神生活不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时,就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一些人虽然是物质上的亿万富翁,但可能是精神上的贫困户。很多富二代、官二代,尽管家境优越,生活富足,却并没有因此得到快乐,反而十分颓废和空虚。

对一个人来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非常重要,有些时候精神生活甚至更重要。所以,我们要在精神领域增加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富裕。

目前,虽然我们做不到大乘佛教讲的“放下自我”,但是可以在关爱自己的同时,去关心爱护其他的生命,行持简单的无畏布施。这样,我们一定会活得更有意义、更充实、更幸福。 IdDa1Ct8vb7gQ7+zyhc1N2OFRELWd1Q4T/nBJk2wrj9CTNtnfHUXMTqfY+iN6kh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