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财布施

财布施,顾名思义就是布施物质和财富。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因为在财物数量上没有任何要求,只要有给予的心和帮助他人的心就可以。

(一)财布施对现实生活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物质空前发达,交通、通讯、生活等各方面极为便利,但人们却越来越没有满足感和幸福感,很多人都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各种心理问题也相继出现。

据可靠数据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国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增加了120倍,目前各类精神障碍患者超过了1亿。也就是说,30多年前,每100个中国人中有1个焦虑症或抑郁症患者,而现在每13个人中就有1个。这还是比较保守的数据,因为很多人不去看精神医生,无法进行全面的统计,所以实际人数应该更多。就连很多出类拔萃、前程似锦的大学生都说找不到自我,找不到生存的意义,甚至还有人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的确经常看到这种情况。许多令人羡慕的成功人士,虽然功成名就,内心却十分空虚,名利并未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满足。

究其原因,就是现代人的追求非常有局限性,在这么狭小的范围当中,即使实现了全部目标,也不会开心、满足,反而觉得非常空虚。所以,我们要把追求的范围再扩大一点,要有更高的理想。先不说“放下才能自在”这种佛教的高远志向,至少除了衣食住行和名利以外,应该再多一些追求。比如,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布施,等等,这样才能活得开心,活得有意义。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中说:“四洲庄严如唾沫,施喜得洲非如是。”如果一个菩萨拥有全世界四大洲的所有财富,对待它们就像对唾沫一样不执著,那么他将这些财富布施出去时的欢喜心,会超过获得这些财富时的欢喜心。不仅菩萨,普通人也是如此。无论学佛的还是不学佛的,有信仰的还是没有信仰的,如果亲手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解决了他们的困难,同样会感到开心、快乐。不同的是,由于菩萨修过菩提心,因而他们的欢喜心会更加强烈。

所以,布施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布施者得到的利益比接受者还要大。对方只得到了一点物质上的资助,而我们却能得到精神上的收获,发现生命的意义,感受到幸福和满足。

有过亲身体验的人都知道,每当帮助了别人,并亲眼看到它的效果,自己从中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在平常吃喝玩乐等任何事情中都无法得到的。且不说后面还有善有善报的结果,当下就会有这样大的收获。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布施多少财物,仅仅一个微不足道的付出,就能收获这样的效果。比如,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五块钱根本不算什么,但若把它布施给流浪汉或乞丐,马上就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欢喜。还有那些流浪猫、流浪狗,只给它们一点点食物,它们就会非常高兴。看到那些开心的面孔,就像接收到光的反射一样,我们的心也会随之欢欣喜悦的。

对于抑郁症和焦虑症等问题,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治疗。因为在每次布施以后,布施者都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喜悦,心理疾病就会逐渐治愈。诚然,大家的经济条件各不相同,但即便再困难,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布施的能力。因此,不管有没有信仰,大家都要学会财布施。

总之,布施等六波罗蜜多的方法,是我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剂良方。即使没做到六波罗蜜多中的其他五个,只做到了布施,我们也能从中发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生活就会变得幸福、充实,富有安全感。

(二)两种财布施

1.不清净的财布施

不清净的财布施,是指所做的财布施不清净、不完美。导致这种财布施的原因有四个。

(1)动机不纯,发心不清净

如果布施的发心不是为了利他,而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这就是不完美的财布施。比如,某人为了获得大慈善家的名声去捐款,虽然能帮助很多人解决困难,但是他的动机不纯。

如果布施的动机是为了攀比,也是不完美的财布施。比如,两个人去捐款,其中一个人捐了1000元,另一个人为了超过他就捐了2000元。多捐1000元并不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而是为了把别人比下去,这就成了不清净的财布施。

不管是世间的慈善,还是建寺院、建塔、供养三宝等方面的捐赠,只要是为了名声和攀比,都会让财布施变得不清净。此外,如果表面上在做财布施,实则是为了伤害别人,这就更不好了。

有些人布施的动机是为了下一世能够拥有财富,虽然这个稍微好一点,没有考虑这一世的名利,但这种财布施也是有条件、求回报的,所以也不是很完美。

大乘佛教的目标是利他,所以我们在布施时一定要发心利益他人,其他的不要考虑。虽然不考虑,但该有的到时候都会有。如果现在求回报,反而一无所得。

(2)布施的财物会伤害对方

我们所布施的财物,一定要能帮助对方,不会伤害对方。比如布施毒品或武器,表面看起来是布施,实际上却是在害人。

所以,布施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我拿这个东西给他,他会不会用到一些不该用的地方;我给他的这个东西,会不会对他或间接对他人产生不利的结果。只要怀疑有这种可能性,那不管是物质还是金钱,都不能布施。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的布施会导致对方越来越懒惰,即使有能力也不愿自食其力,而是坐等别人的给予或慈善机构的补贴,甚至采用欺骗手段进行索取。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停止布施。

大乘佛教的布施不是盲目的,不是为了布施而布施,为了给予而给予,所以必须要负责任,要考虑其结果是正面还是负面。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地确定,但如果负面的可能性不大,正面的可能性较大,就可以布施,反之则不能布施。现在的一些放生,只是为了放生而放生,根本不考虑生存环境和后续各方面的影响,这种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大乘佛教的要求。

布施也需要智慧。应该布施什么,不应该布施什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布施等等,都需要审慎考虑。布施的目的是为了利他,倘若不能利益众生,反而有可能伤害到众生,那这个布施就失去了意义。

(3)布施的对境有偏差

对于布施的对境,也要认真地选择。我们要布施给真正有困难、有需要的人,而没有困难或不需要的人,就不是我们布施的对境。另外,对大乘佛教的布施进行试探的人,也不能布施。如果没有选择好对境,就会成为不清净的布施。

像职业乞丐这样的对境,该不该布施呢?这也需要经过考虑再做决定。虽然五块钱、十块钱,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但若会间接地给对方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那就不能布施。

如果对方确有困难,需要帮助,则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就算是动物,我们也应该布施;如果对方并没有困难,即便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不必给。布施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众生,才更有意义。

(4)布施的方法不正确

布施的方法,就是指布施的态度。如果在布施的时候很不高兴,或者以侮辱、轻视的态度布施,都是不对的。我们应该站在平等和尊重对方的立场上进行布施。

实际上,虽然对方暂时陷入困境,但并不代表他一无是处,说不定别的方面比我们更好。我们能够帮助他的只是这么一点财物,而在其他方面,或许我们还需要他的帮助。所以在布施的时候,我们的言行举止包括眼神,都不能带有侮辱和轻视,否则,哪怕布施了再多的财物,从大乘佛教的要求来讲,这个布施都已经不圆满了。

总之,倘若具有上述四个原因中的任何一个,就是不清净、不标准的财布施。这种布施不能成为波罗蜜多,它不能让我们到达彼岸,也不能让我们拥有幸福感和满足感。

2.清净的财布施

清净的、标准的财布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布施的对象清净

清净的对象有三种:佛法僧等具有功德的对象;父母等具有恩德的对象;病人、穷人等具有痛苦的对象。

(2)布施的物质清净

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布施,包括自己的身体。佛经里讲,如果修行境界非常高,比如一地以上的菩萨,布施自己的躯干四肢、头目脑髓都没有问题;若尚未达到这个境界,则不能像他们那样做。不过,我们可以利用整个身体进行布施,也就是在一定时间内无条件地帮助他人,比如去照料没人照顾的老人、病人等。

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中记载,佛陀在因地时,有时会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饥饿的老虎。但作为普通的修行人,我们不能这样去做。

此处所讲的,主要是物质方面的布施。只要对别人有帮助,外在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布施。

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做一件事情,就是定期清理家中的物品。在我们的衣柜、鞋柜、抽屉里,有许多东西可能自己一辈子都用不上,而对其他人来说却非常有用。这类物品堆积在家里,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会让自己很头疼、很烦恼。所以,我们要学会“断舍离”。

尽管大乘佛教讲,不能只布施自己不要的东西,而应布施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但这可以作为我们的目标,最初我们先做自己比较容易接受、比较容易做到的布施,先易后难,逐渐提高难度。现在经常有人在网上买二手物品,这些东西对卖家已经没有用处,但对需要它们又买不起新品的人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将自己不要的东西给予别人也是一种布施。

我们通过这些方法来修心,最后就可以让自己的心到达彼岸。那时,如果有人来要自己最好看的衣服、最贵重的物品,我们也能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地送给他。

(3)布施的方法清净

布施最关键的一个条件是,必须具有慈悲心和利他心,在此基础上,还要尊重对方。不管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拥有何种社会地位,从事哪种职业,哪怕是吸毒者,我们也要从“人”的角度去尊重他。

只要我们的发心是对的,想要诚心实意地帮助对方,那么,即使在帮助的过程中言行举止稍欠妥当,也没有太大问题。我们不是不尊重对方,只是没太注意说话、做事的方式。

做布施的时候,最好是亲历亲为,亲自参与。另外,要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及时布施,雪中送炭,否则帮助的效果就不会太理想。

做布施的同时,注意不要伤害到其他人。比如,家里人不同意的情况下,自己执意去捐款,导致家人很烦恼、很生气。这时,我们可以暂缓布施,等做通他们的工作后再去不迟。如果他们一直都想不通,那就不要做这项布施。

我们经常能看到或听到类似的事情,有些佛教徒做布施的本意是为了利益家人,但很多时候却不照顾他们的情绪,固执己见地去捐款、捐物。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若因此导致家庭矛盾伤害到家人,也是不对的。

我们可以先布施自己不太需要的东西或是少量的财物,将之控制在自己和家人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这样既不影响家人的情绪,也不影响自己的生活,不会让自己事后内疚后悔。

总之,清净、完美的财布施,不是单纯以财物多少来衡量,而是有一个综合性的标准,其中包括布施的动机、对境、结果、方法等等。倘若符合标准,即使只布施五毛钱、一块钱,也能成为完美的财布施。

(三)如何让财布施成为修行

我们做财布施,一方面是利他,更重要的则是自己在修行。那如何将每一次的财布施都变成佛教的修行呢?

首先,在布施之前先发菩提心。要让天下所有的生命解脱成佛,离苦得乐,可是自己尚未解脱,又怎能让其他众生离苦得乐呢?这时就要想:我一定要成佛,因为成佛以后能够轻松地度化无数众生;为了成佛,我要去做这个布施。

做完布施之后要发愿。除了我们平时发的各种愿,再增加一个比较特殊的:愿我生生世世拥有以财布施帮助别人的机会和能力。

最后还要回向。把自己做布施的功德,分享给天下所有的众生。

如此一来,我们所做的财布施就不仅仅是一个世俗的慈善行为,而是变成了大乘佛教的修行,这样就更有意义了。

其实无论是不是佛教徒,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有布施的行为。因为我们都很自私,这无形中给自己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问题,基本上都来源于此。尽管我们现在还没有很高的修行境界,不能做到完全无私,但我们可以在爱自己的同时,经常想一想能给予别人什么,经常关心一下那些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或动物,慢慢养成这样的习惯。

倘若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帮助别人的机会。比如,自己身边和网络上都有一些身处困境的人或动物。如果情况属实,自己也有条件,就不能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应尽量提供一些布施和帮助。

尽管我们所布施的财物,不能解决他们的所有问题,更不能解决所有众生的问题,但是藉此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且让自己获益无穷。在利他的同时,我们还能得到快乐和满足,这在现代社会尤为难得。更重要的是,从修行的角度讲,我们积累了福报和善根,消灭了内心的贪欲、吝啬,断除了对外在物质的执著。当我们把心修到轻而易举就能舍去所有时,它就到达了彼岸。虽然别人得到了一些帮助,但最后到达彼岸的却是自己,而且我们会在生生世世中拥有更大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众生。这即是“自利利他”,是大乘佛教的核心精神。

所以说,大乘佛教的布施与世间的慈善大有不同,而我们平时基于自私自利所做的一切事情,与之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大乘佛教布施的最高标准非常难,比如布施自己的身体等等,但对于初学者则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我们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布施开始。只要愿意去做,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佛教的很多高深理论,与我们的生活有很远的距离,专业的打坐修行一时也很难运用于生活。但布施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因此我们应当尽早付诸行动,把它落实于实际生活,这对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 FahCJnW1wLt/UayZtL3IvYcB1BP4eSy8i6F6lvxY4CxckGXXJO5oDDj72zQ+YMn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