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波罗蜜多的第一个,是布施波罗蜜多。
布施,梵文称作DANA。“布”,即分布、散布;“施”,即施与、给予。“布施”,就是把自己拥有的东西散布、给予需要的人。
为什么通过这个方法能够到达彼岸?是不是我们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布施完,或者解决了全世界70多亿人的贫困问题,就可以解脱了?当然不是,况且我们也做不到。就算我们有7000亿元人民币,平均分下去,每个人也才100元,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事实上,我们永远无法让所有人都富裕起来,也永远无法解决除了人类以外所有众生的温饱问题。因此,《入菩萨行论》中说:“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
佛教的布施与世俗的给予和慈善,虽有共同之处,但在内容和层次上都有一定的区别。世俗的给予和慈善,是把财物送到需要的人手里,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这样就已经圆满了。但佛教的布施在此基础上还多了一层内容,就是通过这个方法来修自己的心。到达彼岸的,正是这个心。仅仅凭借物质的给予,永远到达不了彼岸,而通过给予的方法训练心,则完全可以。
到达彼岸的标准是什么呢?只要有人需要,只要能够帮助到人,就愿意把自己拥有的任何东西都送给他。把心训练到这种程度,我们给予的心就到达了彼岸,我们也就具备了布施波罗蜜多。正如《入菩萨行论》所云:“心乐与众生,身财及果德,依此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佛教的布施既可以利他,也可以自利。用财物等帮助别人,这是利他;通过这个方法消灭吝啬心,提升自己的境界并积累福报,这是自利。吝啬是一种烦恼,必须要消灭。否则即使我们家财万贯,也无法让自己的心得到满足,总觉得拥有得太少,什么东西也不舍得送给别人。这样的后果,就是下一世非常贫穷,甚至会堕入饿鬼道。所以,我们要通过布施来消灭自己的吝啬心。
总之,布施波罗蜜多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用物质财富等帮助他人;二是通过这个方法训练自己的心,使之到达彼岸。衡量布施波罗蜜多的标准,不是看给予财物的多寡,而是看我们能否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东西送给需要的人。
布施有三种,即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此外还有一种,叫慈布施或爱布施,它是三种布施的基础。
财布施,顾名思义就是布施物质和财富。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因为在财物数量上没有任何要求,只要有给予的心和帮助他人的心就可以。
现代社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物质空前发达,交通、通讯、生活等各方面极为便利,但人们却越来越没有满足感和幸福感,很多人都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各种心理问题也相继出现。
据可靠数据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国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增加了120倍,目前各类精神障碍患者超过了1亿。也就是说,30多年前,每100个中国人中有1个焦虑症或抑郁症患者,而现在每13个人中就有1个。这还是比较保守的数据,因为很多人不去看精神医生,无法进行全面的统计,所以实际人数应该更多。就连很多出类拔萃、前程似锦的大学生都说找不到自我,找不到生存的意义,甚至还有人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的确经常看到这种情况。许多令人羡慕的成功人士,虽然功成名就,内心却十分空虚,名利并未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满足。
究其原因,就是现代人的追求非常有局限性,在这么狭小的范围当中,即使实现了全部目标,也不会开心、满足,反而觉得非常空虚。所以,我们要把追求的范围再扩大一点,要有更高的理想。先不说“放下才能自在”这种佛教的高远志向,至少除了衣食住行和名利以外,应该再多一些追求。比如,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布施,等等,这样才能活得开心,活得有意义。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中说:“四洲庄严如唾沫,施喜得洲非如是。”如果一个菩萨拥有全世界四大洲的所有财富,对待它们就像对唾沫一样不执著,那么他将这些财富布施出去时的欢喜心,会超过获得这些财富时的欢喜心。不仅菩萨,普通人也是如此。无论学佛的还是不学佛的,有信仰的还是没有信仰的,如果亲手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解决了他们的困难,同样会感到开心、快乐。不同的是,由于菩萨修过菩提心,因而他们的欢喜心会更加强烈。
所以,布施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布施者得到的利益比接受者还要大。对方只得到了一点物质上的资助,而我们却能得到精神上的收获,发现生命的意义,感受到幸福和满足。
有过亲身体验的人都知道,每当帮助了别人,并亲眼看到它的效果,自己从中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在平常吃喝玩乐等任何事情中都无法得到的。且不说后面还有善有善报的结果,当下就会有这样大的收获。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布施多少财物,仅仅一个微不足道的付出,就能收获这样的效果。比如,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五块钱根本不算什么,但若把它布施给流浪汉或乞丐,马上就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欢喜。还有那些流浪猫、流浪狗,只给它们一点点食物,它们就会非常高兴。看到那些开心的面孔,就像接收到光的反射一样,我们的心也会随之欢欣喜悦的。
对于抑郁症和焦虑症等问题,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治疗。因为在每次布施以后,布施者都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喜悦,心理疾病就会逐渐治愈。诚然,大家的经济条件各不相同,但即便再困难,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布施的能力。因此,不管有没有信仰,大家都要学会财布施。
总之,布施等六波罗蜜多的方法,是我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剂良方。即使没做到六波罗蜜多中的其他五个,只做到了布施,我们也能从中发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生活就会变得幸福、充实,富有安全感。
不清净的财布施,是指所做的财布施不清净、不完美。导致这种财布施的原因有四个。
(1)动机不纯,发心不清净
如果布施的发心不是为了利他,而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这就是不完美的财布施。比如,某人为了获得大慈善家的名声去捐款,虽然能帮助很多人解决困难,但是他的动机不纯。
如果布施的动机是为了攀比,也是不完美的财布施。比如,两个人去捐款,其中一个人捐了1000元,另一个人为了超过他就捐了2000元。多捐1000元并不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而是为了把别人比下去,这就成了不清净的财布施。
不管是世间的慈善,还是建寺院、建塔、供养三宝等方面的捐赠,只要是为了名声和攀比,都会让财布施变得不清净。此外,如果表面上在做财布施,实则是为了伤害别人,这就更不好了。
有些人布施的动机是为了下一世能够拥有财富,虽然这个稍微好一点,没有考虑这一世的名利,但这种财布施也是有条件、求回报的,所以也不是很完美。
大乘佛教的目标是利他,所以我们在布施时一定要发心利益他人,其他的不要考虑。虽然不考虑,但该有的到时候都会有。如果现在求回报,反而一无所得。
(2)布施的财物会伤害对方
我们所布施的财物,一定要能帮助对方,不会伤害对方。比如布施毒品或武器,表面看起来是布施,实际上却是在害人。
所以,布施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我拿这个东西给他,他会不会用到一些不该用的地方;我给他的这个东西,会不会对他或间接对他人产生不利的结果。只要怀疑有这种可能性,那不管是物质还是金钱,都不能布施。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的布施会导致对方越来越懒惰,即使有能力也不愿自食其力,而是坐等别人的给予或慈善机构的补贴,甚至采用欺骗手段进行索取。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停止布施。
大乘佛教的布施不是盲目的,不是为了布施而布施,为了给予而给予,所以必须要负责任,要考虑其结果是正面还是负面。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地确定,但如果负面的可能性不大,正面的可能性较大,就可以布施,反之则不能布施。现在的一些放生,只是为了放生而放生,根本不考虑生存环境和后续各方面的影响,这种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大乘佛教的要求。
布施也需要智慧。应该布施什么,不应该布施什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布施等等,都需要审慎考虑。布施的目的是为了利他,倘若不能利益众生,反而有可能伤害到众生,那这个布施就失去了意义。
(3)布施的对境有偏差
对于布施的对境,也要认真地选择。我们要布施给真正有困难、有需要的人,而没有困难或不需要的人,就不是我们布施的对境。另外,对大乘佛教的布施进行试探的人,也不能布施。如果没有选择好对境,就会成为不清净的布施。
像职业乞丐这样的对境,该不该布施呢?这也需要经过考虑再做决定。虽然五块钱、十块钱,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但若会间接地给对方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那就不能布施。
如果对方确有困难,需要帮助,则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就算是动物,我们也应该布施;如果对方并没有困难,即便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不必给。布施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众生,才更有意义。
(4)布施的方法不正确
布施的方法,就是指布施的态度。如果在布施的时候很不高兴,或者以侮辱、轻视的态度布施,都是不对的。我们应该站在平等和尊重对方的立场上进行布施。
实际上,虽然对方暂时陷入困境,但并不代表他一无是处,说不定别的方面比我们更好。我们能够帮助他的只是这么一点财物,而在其他方面,或许我们还需要他的帮助。所以在布施的时候,我们的言行举止包括眼神,都不能带有侮辱和轻视,否则,哪怕布施了再多的财物,从大乘佛教的要求来讲,这个布施都已经不圆满了。
总之,倘若具有上述四个原因中的任何一个,就是不清净、不标准的财布施。这种布施不能成为波罗蜜多,它不能让我们到达彼岸,也不能让我们拥有幸福感和满足感。
清净的、标准的财布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布施的对象清净
清净的对象有三种:佛法僧等具有功德的对象;父母等具有恩德的对象;病人、穷人等具有痛苦的对象。
(2)布施的物质清净
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布施,包括自己的身体。佛经里讲,如果修行境界非常高,比如一地以上的菩萨,布施自己的躯干四肢、头目脑髓都没有问题;若尚未达到这个境界,则不能像他们那样做。不过,我们可以利用整个身体进行布施,也就是在一定时间内无条件地帮助他人,比如去照料没人照顾的老人、病人等。
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中记载,佛陀在因地时,有时会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饥饿的老虎。但作为普通的修行人,我们不能这样去做。
此处所讲的,主要是物质方面的布施。只要对别人有帮助,外在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布施。
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做一件事情,就是定期清理家中的物品。在我们的衣柜、鞋柜、抽屉里,有许多东西可能自己一辈子都用不上,而对其他人来说却非常有用。这类物品堆积在家里,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会让自己很头疼、很烦恼。所以,我们要学会“断舍离”。
尽管大乘佛教讲,不能只布施自己不要的东西,而应布施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但这可以作为我们的目标,最初我们先做自己比较容易接受、比较容易做到的布施,先易后难,逐渐提高难度。现在经常有人在网上买二手物品,这些东西对卖家已经没有用处,但对需要它们又买不起新品的人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将自己不要的东西给予别人也是一种布施。
我们通过这些方法来修心,最后就可以让自己的心到达彼岸。那时,如果有人来要自己最好看的衣服、最贵重的物品,我们也能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地送给他。
(3)布施的方法清净
布施最关键的一个条件是,必须具有慈悲心和利他心,在此基础上,还要尊重对方。不管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拥有何种社会地位,从事哪种职业,哪怕是吸毒者,我们也要从“人”的角度去尊重他。
只要我们的发心是对的,想要诚心实意地帮助对方,那么,即使在帮助的过程中言行举止稍欠妥当,也没有太大问题。我们不是不尊重对方,只是没太注意说话、做事的方式。
做布施的时候,最好是亲历亲为,亲自参与。另外,要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及时布施,雪中送炭,否则帮助的效果就不会太理想。
做布施的同时,注意不要伤害到其他人。比如,家里人不同意的情况下,自己执意去捐款,导致家人很烦恼、很生气。这时,我们可以暂缓布施,等做通他们的工作后再去不迟。如果他们一直都想不通,那就不要做这项布施。
我们经常能看到或听到类似的事情,有些佛教徒做布施的本意是为了利益家人,但很多时候却不照顾他们的情绪,固执己见地去捐款、捐物。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若因此导致家庭矛盾伤害到家人,也是不对的。
我们可以先布施自己不太需要的东西或是少量的财物,将之控制在自己和家人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这样既不影响家人的情绪,也不影响自己的生活,不会让自己事后内疚后悔。
总之,清净、完美的财布施,不是单纯以财物多少来衡量,而是有一个综合性的标准,其中包括布施的动机、对境、结果、方法等等。倘若符合标准,即使只布施五毛钱、一块钱,也能成为完美的财布施。
我们做财布施,一方面是利他,更重要的则是自己在修行。那如何将每一次的财布施都变成佛教的修行呢?
首先,在布施之前先发菩提心。要让天下所有的生命解脱成佛,离苦得乐,可是自己尚未解脱,又怎能让其他众生离苦得乐呢?这时就要想:我一定要成佛,因为成佛以后能够轻松地度化无数众生;为了成佛,我要去做这个布施。
做完布施之后要发愿。除了我们平时发的各种愿,再增加一个比较特殊的:愿我生生世世拥有以财布施帮助别人的机会和能力。
最后还要回向。把自己做布施的功德,分享给天下所有的众生。
如此一来,我们所做的财布施就不仅仅是一个世俗的慈善行为,而是变成了大乘佛教的修行,这样就更有意义了。
其实无论是不是佛教徒,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有布施的行为。因为我们都很自私,这无形中给自己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问题,基本上都来源于此。尽管我们现在还没有很高的修行境界,不能做到完全无私,但我们可以在爱自己的同时,经常想一想能给予别人什么,经常关心一下那些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或动物,慢慢养成这样的习惯。
倘若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帮助别人的机会。比如,自己身边和网络上都有一些身处困境的人或动物。如果情况属实,自己也有条件,就不能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应尽量提供一些布施和帮助。
尽管我们所布施的财物,不能解决他们的所有问题,更不能解决所有众生的问题,但是藉此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且让自己获益无穷。在利他的同时,我们还能得到快乐和满足,这在现代社会尤为难得。更重要的是,从修行的角度讲,我们积累了福报和善根,消灭了内心的贪欲、吝啬,断除了对外在物质的执著。当我们把心修到轻而易举就能舍去所有时,它就到达了彼岸。虽然别人得到了一些帮助,但最后到达彼岸的却是自己,而且我们会在生生世世中拥有更大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众生。这即是“自利利他”,是大乘佛教的核心精神。
所以说,大乘佛教的布施与世间的慈善大有不同,而我们平时基于自私自利所做的一切事情,与之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大乘佛教布施的最高标准非常难,比如布施自己的身体等等,但对于初学者则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我们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布施开始。只要愿意去做,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佛教的很多高深理论,与我们的生活有很远的距离,专业的打坐修行一时也很难运用于生活。但布施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因此我们应当尽早付诸行动,把它落实于实际生活,这对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
无畏,即没有畏惧。无畏布施,就是救护众生的生命或消除众生的畏惧。
人在一生中会遇到身体或精神上的各种威胁,比如生病、受伤,失去财产、名声、地位、权力等,而最令人畏惧的则是生命受到威胁。不仅人类,动物也是如此。求生畏死,是所有生命的本能。
当某个人或动物遭遇生命威胁的时候,我们在“屠刀”下解救其性命,消除其内心的恐惧,这就是标准的无畏布施。
其中,挽救人类的生命是最殊胜的。居士五戒中的不杀生,指的就是不杀人。当然并不是说可以杀动物,而是以戒除杀人为主。相对而言,挽救人的性命更具价值,但这样的机会不多,即使有,我们也未必具备这个能力。中外历史上在发生战争或自然灾害之时,一些仁人志士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这是非常伟大的壮举。我们平时不一定有这种机会,但我们可以去救护动物的生命,这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有办法做到的。这样的无畏布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有些人的角度看来,一只鸟、一条鱼、一头猪的生命也许一文不值,但从它们自己的角度而言,自己生命之珍贵,远超世上所有的一切。人类自身也同样如此,每个人都无比珍视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其他生命的价值,而应站在所有众生的角度,站在公平的立场去看待生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同身受,才会了解那些被我们藐视的生命其实也很爱惜自己的性命。
因此,在不太影响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我们应当力所能及地去消除众生心中的畏惧。以慈悲、无私、不求回报的心去做这些事情,就是大乘佛教的无畏布施,这是非常崇高而伟大的工作。
除了救护生命以外,通过佛教的方法消除众生的其他畏惧,也属于无畏布施。譬如有人面临困境或内心惶恐时,我们去疏导、安抚,助其远离心理恐惧。
有些职业,诸如医生、护士、护工等,其工作本身就是无畏布施。人在生病时难免会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若不幸罹患致命疾病,则更会加剧恐慌。医护人员为他们治病、护理,就可以减轻其恐惧之心。还有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他们面对的是老年人或临终者。很多老年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恐惧心理,而临终者大都身患绝症、趋近死亡,更需要特别的关怀。如果这些工作人员能尽职尽责,那他们的工作本身就是无畏布施。
工作本身既然是无畏布施,是否也是波罗蜜多呢?如果做这个工作只是为了薪水,那它仅仅是一件善事,而非波罗蜜多。因为虽然他们消除了很多人的畏惧,但并没有以此修持自己的内心,所以不能成为波罗蜜多。
如何把这些工作变成波罗蜜多呢?首先要发菩提心,然后在此基础上专心工作,最后回向。譬如外科医生,在每次做手术之前先发菩提心,然后以利他心来做手术,做完以后回向。这其实非常简单,工作本身不需要任何变化,只需内心稍作改变。这样一来,每天的工作就变成了波罗蜜多。
作为佛教徒,我们绝不能故意杀人,也不能故意杀害其他生命。若能做到这一点,尽管我们没有去放生和解救生命,但无形中就成为了无畏布施。因为这意味着,我们不会故意让其他众生感到畏惧。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情况不属于故意杀生,如无意中踩死小动物,或开车时不小心碾死小动物、撞死人,等等。
佛教的修行和行为有很多层次和要求,我们现在不可能全部做到,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但是,有一个底线我们必须要做到,那就是不能故意杀害众生。
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疑惑:不杀人和别的动物可以理解,但是不能理解不杀蚊子、蟑螂、老鼠等害虫。其实没什么不好理解的,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从每个众生的角度考虑,就不会认为其他的生命不重要、不珍贵。从这一点上来说,所有众生完全平等,像区分物品的价值一样,把其他众生分成高低贵贱不同等级,是极其错误的做法。这样做的后果是,人类也会把自己分为三六九等,搞种族歧视乃至种族灭绝,这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所以,我们必须站在客观、公正、平等的立场,而不是站在某个人或某个种族的立场去评判其他生命。如果有这样的态度,我们就一定能理解为何不杀蚊子和蟑螂了。
总而言之,佛教徒要下决心、要发誓“从今以后我绝不故意杀害众生”,或者至少有一个“尽量不杀害众生”的表态。如果连这个态度都没有,那学不学佛就没什么区别了。如果我们已经下定决心,此生不杀害任何众生,那我们完全可以对所有的众生说:“请不要害怕,我不会伤害你们。”就某种程度而言,这就是给予众生无畏布施。
若想做得再完美一点,除了不故意杀生以外,还要戒荤食素。这样就不会直接或间接地杀害生命,因而也就更加做到了无畏布施。
对于食素,小乘佛教不太强调,大乘佛教则非常重视。因为吃肉虽然不是直接杀害生命,但会间接产生这样的后果。能吃素肯定最好,如果暂时做不到,也不等于不能学大乘佛教。
如果实在做不到吃素,可以暂时吃三净肉,即没有看见、听说、怀疑为了自己而杀的动物的肉,比如超市、菜市场里冰冻的肉。这些动物的死虽与自己有间接关系,但没有直接关系,所以过失没有那么严重。佛教本来就有三净肉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允许吃的。
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要做到,就是绝不能吃活物,不能点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不能称为佛教徒了。
实际上,食素有很大的功德。一方面,能够尊重生命、保护众生,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另一方面,对环保和个人健康也大有益处。
若在不杀生和戒荤食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行持放生等善法,那就是非常完美的无畏布施。
这三条当中,第一条是绝对的,后两条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佛教徒绝不能故意杀害任何生命,而吃素、放生等则尽力去做,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
在放生的问题上,我们要做到科学放生,或者叫智慧放生。什么样的生命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都是有科学数据的,放生要依靠这些数据。同时,放生不能破坏生态平衡,也不能造成环境污染。
另外,大乘佛教的布施不能伤害到其他人。就像财布施中提到的,不经家人同意而强行捐款,会让他们伤心。同样,若不考虑放生是否会伤害到其他人,比如把毒蛇放在离人类生活环境很近的地方等等,这本身就违背了无畏布施的本意。虽然我们无法控制生物链里的弱肉强食,但也要尽量考虑周全,不要导致一些负面的后果。
一些放生团队是为了放生而放生。他们救护动物的发心没有错,但方法上有错误,如不依据科学,不注意生态平衡和环境污染,不考虑是否会伤害到其他人,等等。这样的放生,引发了很多社会舆论和媒体的负面报道。本来放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因为我们自己的不规范,最后发展成一提到放生,大家就会联想到一些负面的事情。
大乘佛教必须兼具慈悲和智慧,二者永远不能脱离。只有慈悲没有智慧,就一定会出现上述错误。做到智慧放生、科学放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无畏布施。
除了放生以外,还有大大小小很多种无畏布施,其中很多都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诸如可以去医院、养老院当义工;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去灾区救灾;当朋友陷于困境,内心恐慌、不知所措时,为其做心理疏导;在大街上看到老年人摔倒了,我们主动去搀扶一下;有人掉到水里,我们要想办法救他的命,而不是只顾拿出手机来拍照……
再有,出去散步时,发现人行道上有小虫子走得很慢,有可能被人踩死,这时我们可以摘一片树叶,让小虫子爬到上面,再把它放到绿化带等安全之处;下雨时,看到水洼里拼命挣扎、快要淹死的小虫子,我们要想办法把它捞出来,放到安全的地方……
大家往往对这些事情视而不见、漠不关心,从今以后应该养成一个习惯,只要遇到这种情况,就去帮助它们。只需几十秒的时间,弯一下腰、伸一下手就可以拯救一条生命!
在面临自然灾害的时候,人和动物要互相帮助。动物不懂得这个道理,但人懂,所以我们应该向它们伸出援手。比如遇到洪水时,很多鱼被冲到街道上,即使我们平时吃鱼,这时也应该去救它们,把它们送回河里。
在藏区经常可以看到,由于搞建设改变了河道,原本生活在河里的鱼等小生命,因失去水源而被烈日暴晒,面临死亡,非常痛苦。这时,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以外的村民会开车过来,把它们全部送到有水的河里。藏区的老百姓基本都信佛,一旦发现这种情况,不需要有人组织,也没有人要求,他们会自发、主动地去解救那些被困的生命,这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
作为大乘佛教徒,我们应该对众生怀有慈悲心。如果看到一条生命在自己面前即将死去,却冷酷无情、漠不关心,这样的人根本不能称为大乘佛教徒。既无需花费时间、金钱,也无需跑到远处放生,举手之劳便能解救一条性命,为什么不做呢?就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事情看得高于一切,而对其他众生,连它们的生命都漠然不顾,就更不要说为它们做其他事了。
总而言之,我们平时应该尽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无畏布施,既能救护众生、消除他们心中的畏惧,又能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不管有没有信仰,有爱心应该是全人类公认的正确的价值观。缺少爱心,人就会感觉生活乏味,人生没有意义,甚至找不到自我。
这个“找不到自我”,与佛教讲的“无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佛教讲的“无我”,是指经过仔细观察找不到“我”的存在;而这个“找不到自我”,是指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不了自己的任何优点,感觉不到自己的任何能力,体现不出自己的存在价值。若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通过无畏布施去帮助其他众生,则一定会发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找到自我。
现代生活不能缺少传统的思想理念,如果将其全部抛弃,去过一个全新的生活,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新鲜,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失望。我们曾经多次提到,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二者有不同的需求,所以人类生活就有物质和精神两个不同的领域。如今这个时代,物质领域非常丰富,精神领域却几乎一片空白。当精神生活不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时,就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一些人虽然是物质上的亿万富翁,但可能是精神上的贫困户。很多富二代、官二代,尽管家境优越,生活富足,却并没有因此得到快乐,反而十分颓废和空虚。
对一个人来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非常重要,有些时候精神生活甚至更重要。所以,我们要在精神领域增加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富裕。
目前,虽然我们做不到大乘佛教讲的“放下自我”,但是可以在关爱自己的同时,去关心爱护其他的生命,行持简单的无畏布施。这样,我们一定会活得更有意义、更充实、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