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律仪戒

“律”,是控制、约束之意;“仪”,指我们各种各样的行为。以戒律适当地约束、规范自己的语言和行为,称为律仪戒。别解脱戒,以及菩萨戒的二十条根本戒等等都属于律仪戒。

(一)别解脱戒

别解脱戒包括了在家人所受的居士戒、八关斋戒,以及出家人所受的戒律。

1.居士戒

居士五戒是在家人受持的一种别解脱戒,但它能否真正成为别解脱戒,成为大乘菩萨律仪戒的一部分,则要视发心而定。根据受戒者是否皈依,以及发心的不同,居士五戒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外道的五戒。外道也有很多戒律,在古印度一些古老的宗教中,有禁止杀盗淫妄酒等戒律,有些比佛教还要严格。如果受居士五戒时,并没有皈依三宝,内心毫无皈依之心,意味着根本没有进入佛门,则即使受了五戒,也只能称为外道的五戒。

第二种,人天佛教的五戒。虽然皈依了三宝,但是既没有出离心,也没有菩提心,只是为了今生来世能够享受人天福报而受戒,就是人天佛教的五戒。

第三种,小乘佛教的五戒。皈依了三宝,拥有出离心,但是没有菩提心,这是小乘佛教的五戒。

第四种,大乘佛教的五戒。不仅有皈依,而且有出离心、菩提心,在此基础上受五戒就是大乘佛教的五戒,而且属于大乘菩萨三种戒律中的律仪戒。

由此可见,五戒属于大乘、小乘还是人天乘,取决于发心。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这些行为外道和佛教都有,但由于背后的动机不同,其内涵和结果都不尽相同。

如果受戒之前已有出离心或菩提心,那么受戒的当下便得到了标准的小乘或大乘五戒。若没有出离心,只有人天佛教的基础,也可以受戒,只是此时它还不是别解脱戒。如果后来通过修行逐渐产生了出离心,那么拥有出离心的时候,人天佛教的五戒自然就变成小乘的别解脱戒。若再进一步修行,生起了标准的菩提心,那么所受的戒也随之变为大乘的五戒。

可见,发心至关重要。仅仅不杀生、不偷盗等行为,外道也有,在戒杀、吃素等方面某些外道比佛教还要严格。这些外道戒律同样属于善法,但因为没有出离心、菩提心这样伟大的发心,即使行为上再严格,也不能成为大乘和小乘的戒律。

2.出家戒

对于沙弥(尼)、比丘(尼)等出家戒,也因发心不同而归属于不同的性质。若受戒之前已经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虽然受戒的仪轨属于小乘佛教,但以菩提心摄持,受戒的当下就得到了大乘佛教的戒律。

在具有菩提心的前提下,在家人和出家人的别解脱戒都属于大乘菩萨的第一种戒律——律仪戒。

(二)菩萨根本戒

先有菩提心,再受菩萨戒,这是最理想、最标准的受戒方式。无论采用什么仪轨,所受的戒都由受戒者的发心决定。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使受了菩萨戒,有可能也只得到了小乘佛教,甚至人天佛教的戒律。因此,不具备菩提心时,受菩萨戒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当然,汉传佛教中传授三坛大戒时,很多受戒者不一定都有菩提心,但为了在他们心里播下大乘菩萨戒的种子,会一起传授菩萨戒。然而这只是播一个种子而已,没有菩提心不可能得到真实的菩萨戒。

所以,我们要先把菩提心修好,再找机会受菩萨戒。如果实在找不到授戒之人,《慧灯之光》里也讲过自受菩萨戒的方法。

菩萨根本戒分上等根机、中等根机、下等根机三种,《慧灯之光》里有详细的介绍。此外,还有很多成就者们的著作,讲得更好、更透彻,很多已经翻译成中文,我们都可以去学习。

上等根机的菩萨根本戒一共有十八条或者二十条戒;中等根机的菩萨根本戒有八条戒,或者归纳为四条戒;下等根机的则只有一条戒,非常简单,就是不舍愿菩提心——首先发菩提心,然后下决心生生世世不放弃菩提心,这个决心就是戒律。可见,若没有菩提心,连下等根机的戒律都得不到。

以上三种根机的菩萨根本戒,都属于律仪戒。

(三)沙门四法

1.律仪戒归摄于沙门四法

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原则是不伤害其他众生,小乘佛教同样非常重视这一点,小乘的“沙门四法”将其归纳得尤为具体。

“沙门”是古印度梵文词汇,狭义上是指比丘、沙弥等出家人,广义上则涵盖了在家、出家的所有修行人。“法”,即原则。通俗地说,沙门四法就是修行人的四个原则,即:人打我,我不还手;人骂我,我不还口;人恨我,我不恨人;人讲我的过失,我不讲人的过失。简单而言,所有大乘律仪戒都包含在沙门四法之中。

由于嗔恨心与慈悲心、菩提心直接对立,因此所有大乘律仪戒的核心就是消灭愤怒。用什么来消灭?要从源头上彻底铲除,必须证悟空性;若只是暂时控制,有慈悲心就可以做到。

2.沙门四法的内容

第一个原则:人打我,我不还手。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保护自己,但首要原则是不能还手。因为一旦还手,就会伤害众生,有可能伤害对方的身体,甚至是生命。

以牙还牙是世间人的做法,连动物都会,但修行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与世俗人一样,那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被打时心里没有一点嗔恨很难,但是控制自己不去打人并不难,这是非常重要的约束。

第二个原则:人骂我,我不还口。被人辱骂时,无论对方有没有道理,都不能像世俗人一样对骂,应该尽量忍辱。我们可以保护自己,用解释、道歉等方式来化解矛盾,但原则是绝不还口。

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与人打架的情况比较少,但口水仗是经常发生的,不但会与陌生人或讨厌的人吵架,而且对学佛的师兄,甚至父母也会恶语相向。如果学佛只是懂一大堆理论,实际遇到问题时还是与世俗人如出一辙,这样学佛是没有意义的!

大家一定要反省:学佛有没有给自己带来改变。以前被打骂时,一定会勃然大怒、愤然反击,现在能克制自己不还手、不还口,这就是进步和收获。反之,若没有任何变化,就意味着没有丝毫进步,理论学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

不还手比较容易,不还口的难度稍微高一点。假如这些原则都做不到,说明学佛的深度还远远不够。

第三个原则:人恨我,我不恨人。相比于语言和行为,约束、控制自己的内心更加困难。但对于真正有菩提心的人来说,放下仇恨没有那么难,因为在他们眼里,世界上任何一个生命都非常可爱。他们的心里不会有恨,即使因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而不小心生气,只要静下心来也很容易控制自己,不会像世俗人那样放不下愤怒,甚至累积、延续直至变成仇恨。断除愤怒,尤其瞬间的愤怒不太容易,但是放下仇恨,对于稍有大乘修行境界的人来说是不难的。

当然,假如菩提心的修持层次不高,虽然打坐时有很标准的菩提心,但回到现实生活中仍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此时,我们一定要提升、加强菩提心的力度,这样才能逐渐控制工作、生活中的情绪和行为。

完全控制嗔心,对我们现阶段来说难度比较高。我们应该对自己有所要求,但一开始不能过高。比如,刚入佛门就要求自己绝对不能生气,这种要求固然好,实际却做不到。如果自我要求和实际能力差距太大,反而会导致其他烦恼。对别人同样不能苛求,有人动不动就指责别人:你不是学佛了吗?为什么还会生气?等等。这些都是不对的。消灭嗔恨心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坚持修行才能做到。

第四个原则:人讲我的过失,我不讲人的过失。如果有人来挖苦、讽刺,说我的种种问题和过失,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解释,保护自己的权益,但是不能去说对方的过失。这种世俗的方法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不能这样做。

3.在生活中践行沙门四法

尽管目前我们的境界不一定很高,但是都渴望修行,而且正在修行。既然如此,就要遵守并践行这四个原则。首先,我们要反省对父母能不能做到,假如连对父母都做不到,那对其他人就更难了。

我们学习的所有理论,都应该用来针对自己的烦恼,而不是挑剔别人的过失。有些佛教徒精通很多理论,也非常虔诚,却不能与师兄们和谐相处,甚至对自己的父母都非常恶劣,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学习理论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去反省:这些理论怎样用于生活之中,我是否用上了,有没有帮助。佛理来自于佛的智慧,一定可以帮助我们,如果没有帮助,那是因为自己没有如理如法地运用。

修菩提心时,第一步是知母、念恩,对现世的母亲修慈悲心。如果对父母都做不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那么换成与其他人相处又会怎样?假如对身边的人都如此恶劣,还自以为会对天下所有众生发菩提心,根本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自以为有菩提心,其实完全是自欺欺人。

对众生态度的转变,要从对父母、家人以及同事、同学等周边的人开始。首先要检查自己是否对父母做到了沙门四法,其次是朋友、同事等。如果都能做到,再逐步扩展到其他人。否则,想要对陌生人,甚至讨厌的人做到这四个原则,非常困难。

平时,我们把特别死板的人称为“一根筋”。其实所有人都有这个毛病,面对矛盾,除了以牙还牙没有其他办法,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他骂我,我凭什么不能骂他?而佛告诉我们:可以换一个思维的方式和角度,这样会明白很多道理。在明白道理之后,还要努力锻炼自己的心,锻炼到一定程度,内心就会发生变化,语言和行为也会随之转变。这时自己和他人都能感觉到改变,这就是学佛的成果。

一切改变都源自于心。内心若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人处世怎么可能没有改变?没有改变的原因,是内心依然如故。这时候行持任何善法都是造作的,虽然理论上明白要待人和善,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由于并非发自内心,根本没有多少力量。若真正具备了菩提心,一切就从源头上改变了。学佛有没有收获,就在于心的变化。

如果佛理懂得越多,越觉得自己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一旦出现水平相当的师兄,就生起嫉妒之心,那这种学佛不但没有消除烦恼,反而增加了烦恼。所以理论一定要用来调服自心,不能颠倒地去用,否则不会有任何进步。

当然,大家并非圣贤,暂时有这些烦恼情有可原,但行为上绝不能与世俗团体一模一样。百分之百地做到沙门四法确实不易,我们应该允许自己和别人都有一个改变的过程,但要尽力去做。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需要学习太多高深的理论,懂当然非常好,但是即便不明白任何佛理,只了解沙门四法这四个原则,然后去亲身实践,也远远胜过懂很多理论却一个都不做。

我们所有人的通病,就是懂得很多理论却不能知行合一。这并不是说,所有理论都要落实到实际中,因为很多理论讲的是佛菩萨的境界,目前要达到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些理论只要自己稍微投入一点,当下就能做到。正如沙门四法,虽然没有高深的内容,却可以改变我们的很多想法和行为,这不就是最好的法吗?

学佛要接地气,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很多人非常渴望大圆满、大手印等高深的法,对当下能做的事情却不屑一顾。大圆满、大手印或者禅宗的明心见性是修行人的目标,但是没有基础的时候盲目高攀大法,无异于水中捞月。沙门四法不是讲给别人听的,而是需要亲身践行。

我们现在能做到的就是沙门四法、菩提心等基础的修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点点滴滴做起,才是真正的学佛。 vXpXWY2+IEYeozMxDr2zaROwGgHmM6kkI6KfZUJdhqnSbS2mF9b1zOzQWIqNwNq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