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谁要了光绪的命

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在二十四小时之内相继去世,这一谁也没有提前预料的突发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引发此后一系列重大政治变故。

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相继去世,大概称得上世纪之谜乃至千古之谜。到目前为止的几乎所有研究者都不相信清政府的官方记载,而是相信传言,推测光绪帝的死亡乃为慈禧太后的迫害甚至是直接加害。最近几年,随着国家清史编纂工程的介入,运用高科技检测光绪帝遗物,慈禧太后毒死光绪帝的说法似乎将要成为盖棺之论。

其实,这所有的猜测和论证都带有阶级斗争年代的深刻印痕,带有清政府政治反对派尤其是慈禧太后政治上的反对者肆意编造的印痕,清政府的官方文书没有这方面的丝毫记录,当年能够真正接近权力中枢的大臣们也没有人对光绪之死表示过怀疑。最早怀疑光绪之死可能包含着某种阴谋的是康有为,他在光绪帝去世的同一天就致电美国总统罗斯福,指责袁世凯谋害光绪帝,变换君主,扰乱中国,请求美国政府联络各国,对于清政府的权力变动不予承认。

康有为此时人在美洲,而且又在光绪帝去世同一天作出如此判断,这显然是一个大胆猜测,并没有充分足够的证据,并不知道事情真相。康有为之所以将矛头指向袁世凯,显然是因为他没有忘记袁世凯在1898年的作为,也就是所谓袁世凯告密,导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等。这个说法现在已经基本上被推翻,不过康有为本身似乎一直坚信不疑。所以,康有为对袁世凯和慈禧太后的指责,很难说是为了弄清事情真相,还是为了现实的斗争,为了他们这些保皇党人在国外继续从事政治活动的合法性。

当然,当年怀疑光绪帝之死与慈禧太后有关联的也不止康有为,在北京的官场和民间似乎也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闻,因为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宫中的消息并不及时向外界发布,一般民众往往只知道结果,而不知道原因,不知道背景,更不知道其中的曲折与阴谋,于是往往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去揣猜去建构,更何况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在前后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相继去世,更何况多年来人们都已经相信皇太后与皇上之间不是一般的不和谐,而是不共戴天视若仇雠。天下事没有如此之巧者,人们揣猜议论并不意味着一般民众对政治多么关心对皇上多么同情,而实在是茶余饭后难得的消遣难得的谈资。

民间的传言和议论当然不能代表历史真实,而历史真实只有当事者或政府当局知道,作为一个享有主权的政府,我们不必怀疑清政府在道德上的起码诚信,不必怀疑清政府内部真的有人敢对当今皇上动手脚大逆不道,因为在皇权中心皇权至上的历史背景下,皇帝的权力大于一切,我们稍微留意清代正史,就能发现光绪帝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权力,依然以自己的名义发布谕旨发布命令,故宫中保存的医案更清楚地说明光绪帝甚至在自己疾病的治疗上用药上,也几乎是自己说了算,自己的意见远远大于远远超越于那些宫廷御医的专家意见。所以当这些带有诋毁性质的传言在国内外广泛流行时,清政府毫不客气地下令民政部、步军统领衙门及各省督抚悬赏缉拿那些造谣生事试图以此煽动动乱的人。这种种迹象表明,清政府不可能在国内外如此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上做手脚留把柄,更不可能给那些政治上的反对者留下攻击的口实和证据。

至于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之间的真实关系,时过百年重新检讨,只要我们站在一个比较平和的立场上,就应该能够理解过去那些所谓皇太后与皇上不共戴天、视若仇雠的说法,可能也非历史真实,而是政治反对派的肆意攻击和诋毁。在某种程度上,历史的真实或许与这些传言相反,他们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和谐,而是荣辱与共,特别是在外界不断质疑不断攻击不断诋毁的情况下,即便他们先前有某些误解不太和谐的地方,也为了整体利益为大清王朝的根本利益而捐弃前嫌,团结一致。

人们之所以对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发生怀疑,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原因,即光绪帝不是皇太后的亲生子,而是领养的孩子,再加上1898年的政治变故,康有为等人的想象,一个养母怎能真的疼爱、关心一个养子,特别是当这个养子将大权独揽,并意味着剥夺皇太后的权力时,皇太后怎能与这个养子不发生矛盾呢?怎能和好如初呢?从常理说,这种怀疑自有其道理,不过,从同情与理解的立场,从温情与敬意的情理,从日常世俗伦理层面,我们完全可以从善的层面予以重新解释,重构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死亡的真相。

正如许多研究者都指出过的那样,作为女人,慈禧太后其实是非常不幸的,女人最忌讳的几件不幸事件,慈禧太后几乎都遇到了。比如年轻的女子最怕丧夫,而慈禧太后1835年出生,1852年十七岁时被选秀入宫,为咸丰帝的妃子,四年后即1856年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这大概是慈禧太后一生中最为快乐最为得意的一段时光。可是好景不长,内忧外患使身体原本就很虚弱的咸丰帝心力交瘁,终于在经历了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奇耻大辱后,第二年黯然病逝于热河。年仅二十六岁的慈禧太后就此开始了漫长的守寡生活,在皇叔恭亲王的帮助下,与东太后一起领着六岁的皇儿同治帝共同治理着这个庞大的帝国,表面上的辉煌和体面怎能填满一个青春少妇的正常欲望,年轻的寡妇守着的不是大清王朝的江山,而是孤独和寂寞。

孤独寂寞的日子过了十年之久,1872年,年仅十七岁的载淳长大成人,开始亲政,两宫太后撤帘归政,准备颐养天年,可惜天不假年,仅仅三年时间,慈禧太后的亲生子也就是当今皇上同治帝却一命呜呼,于1875年年初病逝,年仅十九岁。这一年,慈禧太后四十岁。正应了中国老话,女人的最大不幸就是青年丧夫、中年丧子。从同情立场去观察,应该说慈禧太后真的是不幸。

慈禧太后是个不幸的女人,也是个不幸的母亲,而且往深里说,她还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大约是因为咸丰帝的早逝,大约也因为同治帝年幼丧父,使慈禧太后觉得小皇子也怪可怜,于是在小皇子的成长过程中,慈禧太后大约更多采取的是溺爱是纵容是听之任之,结交了许多不三不四的坏孩子比如宫中的太监,终于在这些佞臣宵小的影响下,走上堕落之路,整日里嬉戏游宴,耽溺男宠,常常在几个小太监的陪伴下溜出皇宫,微服冶游,整夜在南城琉璃厂、八大胡同等一些茶园酒肆、青楼妓院、花街柳巷盘桓,狎邪淫乐,流连忘返,往往直至第二天早朝时方潜回宫中,以致召见军机大臣时或仍处在醉酒状态,语言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不堪入耳。

小皇帝微服冶游是个人爱好,不过他似乎也知道贵为皇上这样不好,所以他在南城狎邪淫乐时总是担心遇到自己的众爱卿,那样的话不是一般地丢失体面而是太过难堪,所以他总是在那些佞臣宵小的带领下,尽量避开大臣们常去的著名妓寮,专觅那些下等私娼取乐,天长日久,终于染上了不洁之病,死前数日,下部溃烂,臭不可闻,或曰梅毒,或曰疥疮,当然也有掩饰性的解释说是天花。

同治帝之死说明慈禧太后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而这样不合格的母亲在中国传统社会甚至现在的中国社会也并不鲜见。年轻的寡妇不想见到自己的独苗吃苦受累,更不愿让自己的独苗受到什么约束。如果我们将慈禧太后放在一个常人的立场上去理解,大概不难明白她的这系列遭遇其实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一样。

19岁的同治帝死了,也没有留下儿子,且同治帝为独根独苗,无兄无弟,皇位继承既不能按照惯例由皇子顺位,也无法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找其亲兄弟继承。不得已,清政府只好从最亲近的亲属中选择皇位继承人,于是找到了醇亲王奕譞不到五岁的儿子载湉。

载湉生于1871年8月,他的父亲醇亲王奕譞为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的弟弟,所以从皇族关系论,载活为慈禧太后的侄子。而从慈禧太后娘家关系说,载湉的母亲叶赫那拉氏为慈禧太后的胞妹,载活也就是慈禧太后的亲外甥。1875年2月25日,年仅四岁的载活正式继位,这就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光绪帝。

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的慈禧太后对于这个小皇帝应该说是有真情实意的,绝不会像那些政治上的反对者所说的那样势不两立,视若仇雠,果真如此,凭借慈禧太后的权势和决断,她在任何一个时候都可以借任何一个借口撤换皇位继承人。当然,也正如许多领养孩子的中年妇女一样,慈禧太后和小皇帝在很多年的相处中也不可能都是那样对所有问题的看法都一致,正常的意见分歧不足怪。不过,如果从日常情理的层面去观察,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是,皇上清楚地知道自己是领养的,也知道自己在家、国两个方面将要负起的责任,因此对于皇太后是尊重的敬仰的佩服的,对于皇太后的所有安排嘱咐一般地来说是照单遵守认真执行的,因而其性格或者说生活习惯中就养成了对皇太后的高度依赖,凡事总以皇太后的意志为意志,并没有怎样的反叛精神。在这一点上,领养的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亲生子同治帝有着本质的区别,慈禧太后鉴于同治帝的惨痛教训不再娇惯纵容这个领养的儿子,也是人之常情,是任何做母亲的本能。

光绪帝是慈禧太后的养子,从血缘上是自己的亲侄子、亲外甥,是老太太自己的未来和大清王朝的未来希望,是老太太的所有寄托,老太太严格要求皇上并没有错,这是任何正常人家都会做的事情,而且慈禧太后在这个过程中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独往独来自行其是,她不仅要受制于皇族近亲、满洲贵族统治集团的制约,而且她很快将光绪帝的生身之父提升至非常重要的位置,自1884年取代恭亲王奕诉成为大清王朝首席军机和总理衙门的领班大臣,直至1891年去世,一直位居清王朝的权力中枢,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不能相信康有为等人后来所编造的那样谎言,说什么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不共戴天、视若仇雠。

1886年,慈禧太后五十一岁了,小皇帝也满十五周岁了。这一年,慈禧太后找皇上生身之父、醇亲王奕譞及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等商量让小皇帝早日亲政的事情。几经周折,这件事情终于在1887年成为事实,慈禧太后只是在各方面要求下继续帮助小皇帝拿拿主意,帝国的日常处置权逐步向光绪帝手中转移。应该承认,慈禧太后在这个问题上绝不像康有为和后来许多研究者所描述的那样卑劣,她要真的想揽住权力,大概完全可以不这样做。

执掌大清国的朝政已经三十年之久,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青年丧夫的寡妇,慈禧太后先是辅助亲生儿子同治帝治理这个庞大帝国,亲生儿子不在了,又抱养了这个小皇帝,现在小皇帝终于可以亲政了,可以自己当家做主治理国家了,作为母亲,有什么可以去怀疑的呢?无论怎样眷恋权力的人都无法抵制岁月流逝,无法抵御生活诱惑。慈禧太后确实准备结束一个时代,确实准备颐养天年,过上几年轻松日子。这是人之常情。

然而,大清国的政治现实并没有满足慈禧太后的期待。光绪帝亲政不几年,甲午战争爆发了,维新运动开始了,为了大清国的整体利益,慈禧太后不得不再次出山,帮助儿皇帝料理国家大事。

如果仅仅从权力构成上说,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强调的皇权至上性和不可分割性,皇权中心的一元化几乎是历代王朝不得不遵守的原则。晚清政局之所以出现两宫共同专制的局面,完全是特殊的历史条件所致。不过,如果我们以客观的立场去观察慈禧太后在1894年之后的作为,也应该承认,她对权力的使用是相当克制的、相当节制的,她并没有滥用自己权力干预朝政,并没有越过皇上处理国家大事,她只是对皇上的决策保持最后否决权。这只是在替年轻的皇帝把把关。所以,尽管经历了那么多的政治波折,大风大浪,我们从清代正史中从来没有读到皇上对皇太后的抱怨,皇上至死都是感激皇太后的养育之恩和多年来的精心照料、耐心辅助。

皇上身体不好是一个谁都知道的事实,他不仅自幼体弱多病,更重要的是作为皇上他没有完成而且永远无法完成大位的传承,甚至无法对皇后对嫔妃履行一个丈夫应尽的义务。这是男人无法说出口的羞耻,也是光绪帝后来性格稍有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肾病由来已久,奇怪的是,他不仅肾功能有问题,而且在大婚前后开始长时期遗精,据他自己说到了1907年就有二十年的历史。一个长期遗精的人当然不利于夫妇生活,一个没有夫妇生活的人,当然会对性格形成某种程度的扭曲。这是现代医学、现代心理学所证明的。长时期遗精和长时期的肾病对皇上确实构成一个很大的困扰,也是皇上一个很难说出口的尴尬,是他后来稍微有点抬不起头的最重要的原因。对于这样的一个后辈,慈禧太后能够做的事情,除了安慰,除了劝勉,还能做什么呢?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慈禧太后只能从内心深处哀叹自己的命太苦,为什么上帝或者说老天爷要把一切危难一切坏事都留给她呢?青年丧夫、中年丧子,也就罢了。为什么几十年辛辛苦苦领养的这个儿子,这么听话,这么有出息,却又这样让他身体不好,让他无后,让他英年早逝呢?

光绪帝的病情大约从1898年秋天之后就逐步恶化,好在他贵为天子,享受着帝国最好的医疗条件医疗待遇,经过宫廷御医天下名医精心呵护精心治疗,光绪帝的肾病竟然在那个没有血液透析医疗条件下存活了十年之久。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谁也没有想到1908年秋,当政治改革到了最吃紧的关头,年仅三十八岁的光绪帝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一命呜呼。关于光绪帝的死因,清代正史和医学专家的意见大体都是正常死亡,是长期受到肺结核、肝脏、心脏、风湿等慢性疾病的侵扰,致使免疫力严重下降严重缺失,最终造成心肺功能衰竭,合并急性感染而死亡。

历史的巧合在于,在光绪帝发病之前一段时间,七十三岁的老太太慈禧太后也因吃了一点不合适的东西,拉肚子好长一段时间了。拉肚子可以置人于死地,这也是医学上的常识,特别是对体弱的老人而言,更是如此。问题还在于,慈禧太后的痢疾既然已经好长时间了,如果不发生光绪帝死亡事件,相信慈禧太后大概也不至于突然不治。光绪帝的死亡对慈禧太后的打击太大了,生命垂危中的老太后越想越伤心,越想越觉得自己的一生太命苦,所有的希望均成为泡影,所以她在这个养子年仅三十八岁英年早逝后不到一天时间,也就一命呜呼。这个解释不仅来自清代官方正式文件,而且应该更合乎人道、合乎人情、合乎常理、合乎历史和逻辑。

太皇太后在遗诏中说,“大行皇帝入嗣大统,时事愈艰,万机待理,民生愈困,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不得不再行训政。前年宣布预备立宪诏书,本年颁示预备立宪年限。万机待理,心力俱殚。幸予气体素强,尚可支持。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政务殷繁,无从静摄,眠食失宜,迁延日久,精力渐惫,犹未敢一日暇逸。本月二十一日复遭大行皇帝之丧,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至病势增剧,遂致弥留。”慈禧太后的这个解释合乎逻辑,不应于此不疑处生疑,更不应怀疑其母子之间的真感情。

如果我们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抱有适度的温情与敬意,如果我们对晚清历史不是抱着先入为主的偏见,我们就应该承认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政治家,尤其是慈禧太后在其漫长的政治统治中或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值得重新检讨,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他们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就像慈禧太后自己所说的那样,前年宣布预备立宪诏书,本年颁示预备立宪年限。这个迟到的觉悟使他们母子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根据官方文献《光绪实录》的记载,其时,“海以内编户之氓,海以外重译之使,皆奔走呼号,如赤子失慈父母,靡所瞻依,此以见德泽及人至深且远”。这种估价虽然稍嫌夸张,但其真相似乎离此不远。

根据相关记载,光绪帝的病情在1907年之前虽然多有反复,但他毕竟是帝国最高领导人,毕竟享有那个时代最好的医疗保健待遇,所以尽管皇上的身体不是太好,然大体上还能得到控制。只是到了1907年秋,光绪帝的病情开始恶化。根据清政府指示和皇上要求,直隶、两江、湖广、江苏、浙江等省督抚先后保送陈秉钧、曹元恒、吕用宾、周景涛、杜钟骏、施焕、张鹏年等名医来京会诊。这些名医根据病情诊断,提出很多治疗方案,有的被接受,有的被拒绝。

到了1908年秋,随着预备立宪政治改革步步深入,朝廷政务更趋繁忙,皇上的身体状况似乎在这时更趋恶化。根据皇上后来陈述,他在当年11月初,开始感到阴阳两亏,标本兼病,胸闷胃胀,腰腿酸痛,食欲渐差,兼有咳喘、麻冷发热等症,夜不能寐,精神困惫,情绪自然受到很大影响,显现明显的焦虑状态。

生命的意义只有在生命将要终结时才显现出其可爱和留恋。年仅三十八岁的光绪帝太想万岁了,太想活着了。他在过去的那些年,或许是久病成医,他的好学使他对自己的疾病深有研究,且凭借自己的任性充当着自己的“医疗组长”,在御医、名医开出的方子上,光绪帝任意加减。皇上的威权至高无上,皇上的意志就是御医们的意志。所以当其病情继续恶化时,光绪帝并没有放弃治疗更没有绝望,他怎么也不能相信自己会如此英年早逝,会如此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凭借着求生的本能发布一道谕旨,紧急要求各省督抚遴选医学专家火速来京,甚至提出不管这些人有无官职,是否出身正道,只要能够给他治病,就可以不拘一格。光绪帝甚至少有地许诺,如果治好了他的病,不仅要重赏这些民间名医,而且必将重赏那些保荐者。

然而,正如中国一句古话所说的那样,再好的医生再好的医术再好的药方,也只是治得了病,治不了命。光绪皇帝在三十八年有限生命岁月中延续了二十年慢性病终于持续恶化不治,引起各个器官的衰竭和各种综合征并发。光绪帝年轻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

尽管光绪帝长时期体弱多病,尽管他的病情在最后一段时间也曾向外界公布和透露,但年仅三十八岁的他,多年来被塑造的朝纲独断大权独揽的圣明天子形象,特别是在最后几年迎合世界大势推动政治改革,不仅宣布中国要走上立宪的道路,而且实实在在推动君主立宪的进程,宣布九年预备的政治日程表。光绪帝的这些形象深得人心,如日中天,人们只知道他身体不好,谁也想不到他会在如此年轻的时候撒手归西,再加上光绪帝常年慢性肾病使他无所出,因而清政府的政治继承突然间就成了最大问题,由此也就引发了历时百年的阴谋论。 vl6iJsAY9bmNff4gA5TBEX3zRkS9wzK/CrOv12we96vg9g2KSLIk0MvZkE2V5uD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