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主张几乎都是由于自己的威望和信誉而被采纳的。这是没有坏处的,在这样一个脆弱的世纪,我们选择不善就只能怪我们自己。我们之所以赞同苏格拉底的朋友们给我们留下的苏格拉底的历次演讲,就是因为我们尊重公众对他的赞誉,而绝不是我们对他的讲话有什么了解。因为苏格拉底并非为了适用于我们而作演讲。如果此时此刻出现了类似的事情,那么赞赏他的讲演的人应当是寥寥无几的。
我们只看到了讲演的典雅之处显得有些生硬、浮夸、做作。而讲演里那些淹没在天真淳朴之中的典雅之处则很容易被我们那粗枝大叶的眼光所忽略。那种典雅蕴含着难以觉察的柔美,眼光必须是清晰而纯净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发现其中的隐秘之光。在我们看来,那简直就是与愚蠢如出一辙的幼稚,简直就是应该受到责难的品质。苏格拉底的心灵是按照自然而普通的运动轨迹进行活动的。农民是如何说的,妇女是如何说的,他的嘴上向来就只挂着马车夫、木工、补鞋匠和泥瓦工这些人。他的话都是从人们最普遍和最熟悉的行为中归纳、类推出来的,因此人人都可以理解。我们却永远都不会从那些卑微的形式中挑选出闪耀在他奇妙观点中的那些高贵而光彩夺目的精华,因为我们认为凡是教义不予青睐的一切观点都是平庸的和低下的。我们只注意到那些炫耀、夸张的富丽言辞。我们的社会是靠卖弄建立起来的,人是靠风鼓起来的,又是靠弹跳操纵的,像球一样的。苏格拉底从来都不会想得天花乱坠,他的目的就在于为我们提供事实和训诫,使之真正地适用于我们的生活。也就像卢卡努所说的:保持分寸,注意界线,顺应自然。
小加图也是独一无二的,他与苏格拉底类似,他不靠冲动,而是靠自己的气质飞升到了力量的最高点,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他不是在提升什么,而是在强压下自己的力量。自己所经受的艰辛和困苦,使他们又重新回到了自己原来的位置上。因为在小加图的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气度远远地超越了一般人的气度,从他一生的丰功伟绩和他的去世中都可以感到他始终都骑在自己伟岸的骏马上。苏格拉底却始终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以寻常的方式从容不迫地探讨着最有用的演讲,无论是在面对死亡的时刻,还是在人类生活所能够遇到的最为艰难的逆境中,他都在注意自己的为人。
的确有这种情况,最值得作为典范向世人介绍的人往往是我们最熟悉的人。历史上两位最睿智的人使苏格拉底光彩照人,我们这两位苏格拉底的见证人对老师的忠诚和他们自身的干练也都是令人赞叹的。
能够理顺一个带有孩子气的人的纯粹空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此,不必篡改或者延伸,他的空想也能够在我们的心灵上产生最出色的效果。他并不是把心灵描绘得崇高、丰富,而只是表现出心灵的健全,而这种健全又确实是一种十分轻松明快的健康状态。通过对平凡的动机和本性的描述,通过寻常而又普通的想象,他不需要激动,也不必生气就能够树立起不仅是最规范的,而且是历史上最高尚的和最强有力的信念、行为和道德。是他把天上的人类智慧从天上带回来还给了人类,那才是他最正义和最艰辛的工作,也是最有益的工作。看看他在法官面前是怎样辩护的,看看他又是以什么理由来启发自己鼓起勇气面对战争的危险的,他又是以什么样的论据来增强自己的韧性以抵抗诽谤、暴虐和死亡的。他不需要借助任何的手段,也不依赖什么学识,即使最单纯的人也能够从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才能和力量,不可能后退,也不可能沉沦。他指出人类的天性就是靠自身的力量能够做到多少事情,这就是他对于人类的最大贡献。
我们每个人都比我们自己想象的更为富有,然而别人却在训练我们去借助和乞求别人的帮助,他们其实是在引导我们去使用别人而不使用我们自己。在任何时候人都不会仅仅满足于自己的需要。有了快乐、财富、权力,他还想抓到他所抓不住的东西,他的贪婪是不可能得到节制的。我认为人对于知识的好奇心也是这样的,人对于知识永远都是贪多嚼不烂的,他们喜欢猎取超过与自己有关的东西,把知识的用处延伸到与知识的内涵同等的程度。学识过多和所有东西过多一样,都会使我们感到痛苦。塔西陀曾经赞扬阿格里高拉的母亲,她很好地控制了她的儿子对知识的过分急切的渴求,塔西陀认为她所做的是很有道理的。我们用坚定的眼睛去观察人,这是很有好处的。人们拥有了大量的财富,也就拥有了大量的虚荣心和个人天生的弱点,就是那些代价很高的弱点。
购买知识比购买其他的东西,诸如买肉或者饮料都更有风险。再说,我们可以把我们购得的东西都带回家放在一个容器里,我们还可以检验东西的价值,考虑在什么时候吃,吃多少。而知识却并不一样,我们一到地方便只能将知识放在心里,而不能装在其他的容器里,我们一边哭泣一边吞咽,从市场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染上了疾病或者已经得到了改进。有的知识不但不能够滋养我们,反而只会妨碍我们,增加我们的负担。还有一些知识在以治病的名义来毒害我们。
知识在尝试让我们用新的方法来抵御天然的麻烦时,与其说它以理性和敏锐性来护卫我们,还不如说它在我们的思想上打上了它本身的伟大和重要性的烙印。那的确是敏锐的,但是它以敏锐来启发我们却往往是白费工夫的。你们看到,作者,即使是较为严谨、较为聪明的作者,他们围绕着一个好的主题传布了多少浮泛的内容,而且细看起来毫无实质内容的论据。那只是一些骗人的字面上的诡辩。不过,由于那些主题可能是有益的,我倒不想格外地加以挑剔。在那些书籍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有的是通过假借,有的则是通过模仿。还必须加以提防,不要把那些高超的东西称作力量,也不要把仅仅是锋利的东西称作坚固,或者把仅仅美丽的东西称作善良。悦人的东西并不一定都能够使人得到享受。“问题就在于心灵而不是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