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文版序

看到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的中文版出版并提供给中国读者,我感到非常高兴。它接续了我之前一些书(主要涉及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他的科学)的中译本, 并首次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图景,这一图景来自我们近几十年来在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与我们的国际同事一起进行的研究。我要感谢朱丹琼为本书所做的出色翻译工作,以及吕昕在出版后期提供的专业支持。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从与中国同事和朋友的交流、丰富的中国科学史文献,以及对中国的多次访问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我要特别感谢张柏春和田淼,也感谢方在庆、胡大年和其他朋友,他们就本书涉及的许多主题与我进行了长期的合作。在共同努力中,我们逐渐了解到知识和科学的历史中真正全球性的特点,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有许多形式的交流和相互充实。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科学和文化是如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不同形式的知识沿着不同的历史路径产生。

中国科学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千年历史及其与全球知识史的纠葛生动地说明了这一事实,这在本书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主要归功于与张柏春、田淼和马深孟(Matthias Schemmel)在中国科学院和马普学会的合作框架内进行的长期研究。这段经历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01年成立的马克斯·普朗克伙伴小组开始,并得到马普科学史研究所的支持。从那时起,这两个研究所就在许多主题上进行了密切的合作,范围从科学的古老起源到现代的挑战。其中许多主题也在本书中得到了体现。这种合作还促成了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文)》) 期刊的创办,这是第一份由中国研究者创办的关于科技史的英文学术期刊。

《人类知识演化史》可能有助于理解这样一种意义,即我们今天对科学的理解是真正的知识全球化的结果,所有文化和民族都为之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科学有可能使我们跨越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鸿沟,甚至在困难和冲突的时代也能团结起来。不过,本书还涵盖了另一个有关时事的话题,我想在这篇序言中强调一下:鉴于人类对地球环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污染的巨大影响,调整科学方向以应对这些紧迫挑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新的地球时代,即“人类世”,在这个时代中,人类已经成为一种地质力量,正在塑造我们星球的未来。

什么样的知识是应对这种新情况所必需的?我们必须如何组织科学及其制度,以产生必要的知识?我们需要哪种国际合作,以便足够迅速地采取行动,从而防止人类对地球环境的改变造成最具破坏性的后果?《人类知识演化史》邀请读者在深刻的历史经验背景下思考这些问题,这些历史经验同时呈现出知识产生和科学发展中的潜力和陷阱两个方面。这是对我们作为人类的共同责任的呼吁,要求我们塑造这一进程,以确保我们的物种在这个星球上的未来,并培养反映这一全球共同责任的新意识。这种意识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哲学传统,正如墨子的这句名言所反映的那样(墨子的后学在中国理论科学的起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

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是以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

——引自孙诒让《墨子间诂》卷一《法仪》
于尔根·雷恩 (马普科学史研究所、地球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2023年3月17日 Nezf++/jsXr6K4BBRjNA9k/0gdWoJPNxbjVwP9Q+kPdMUANaaXZZ71PCy9fzd0D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