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嵇康卜疑

秋深当此夜,不寐的还有嵇康,在河内山阳。

嵇康也在挥翰,不过他是先写下题目:《卜疑》。这个题目并不是他的新创,而是模拟屈原的《卜居》。

屈原的命运是人们熟悉的,那实在太不公道了,因此他对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一度产生了怀疑。有一天,他“心烦意乱,不知所从”,往见太卜郑詹尹,倾诉了一些使他苦恼的两难问题,请他帮助占卜决疑,如: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 意思是说,我是要隐居开荒耕田呢,还是巴结达官贵人求取功名呢?我是要正直敢言、毫不忌讳,甚至危及生命呢,还是顺从流俗、追求富贵、苟且偷生呢?

诸如此类。郑詹尹最后的回答是:“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按照你自己的意志做去吧,占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其实这一切只是假托,是屈原经过思想斗争后重新坚定起来的信念:我行我素,一如既往,“虽九死其犹未悔”!

嵇康的《卜疑》学习《卜居》的写法,沿用了《卜居》的套路,这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式,无可厚非。“卜以决疑。”在《卜疑》中,嵇康也带着自己的思想矛盾去请教假托的卜者——太史贞父。他提出的问题共二十八个,正反十四对,主要是关于做人要正直还是巧佞,退隐还是进取,如: 宁斥逐凶佞,守正不倾,明否臧乎,将傲倪滑稽,挟智任术,为智囊乎?宁与王乔、赤松为侣乎,将进伊挚而友尚父乎?宁隐鳞藏彩,若渊中之龙乎,将舒翼扬声,若云间之鸿乎? 意思是说:我是要斥责奸佞,正直不阿,明辨善恶呢,还是玩世不恭,操弄权术,做个滑头呢?我是要与王乔、赤松这些出世的仙人为伴侣呢,还是与伊尹、吕尚这些入世的功臣为朋友呢?我是要韬光养晦,像深水中的蛟龙呢,还是展翅高歌,像直上青云的飞鸿呢?

这类两难问题,如果说当时正直的士人都会碰到,那么对于嵇康就尤为切实,因为第一,他“才高而性烈”——才高使他敏感,性烈使他决绝;第二,他与曹家虽无阮籍那么深的渊源,但他是曹家的女婿,比阮籍更现实,更直接,因此更要对自己的行止做出明智的抉择。

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他提出的十四对问题中,有一对十分特殊,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兆示着玄风和士风渐变的消息,那便是: 宁如老聃之清净微妙,守玄抱一乎,将如庄周之齐物变化,洞达而放逸乎? 简单说就是:重老还是重庄?说来话长。众所周知,老聃和庄周是先秦道家两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著作分别是《老子》《庄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老子仍然很受关注,据学者统计,研究《老子》的有六十家之多,庄子却备受冷落,前、后《汉书》只有两处提及他而已,专门研究的根本没有。正始时期,玄学兴起,道家流行,但主要还是重老,研究和注释的主要是《老子》,并用以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只是时而提到庄子的个别言论,何晏甚至说庄子“不周乎世变”,没有什么实际用场——这其实正是他被冷落的原因。

这种情况,到竹林时代有了改变。据说,最早将老、庄并提的就是嵇康,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说自己“又读庄、老,重增其放”,甚至把庄子放在了前头。把老、庄的处世态度加以比较,重老还是重庄,这个问题的提出,在历史上还是破天荒头一遭儿。除他以外,阮籍写了《达庄论》,向秀更注释了《庄子》,也表现出对《庄子》的关注。

在嵇康有关老、庄的这联中,虽不能说把二者对立起来,像其他各联那样,但可以肯定无疑地说,他认为二者是有别的,并表示要有所抉择,有所偏重。在他看来,老子的特点是清静无为,坚守大道(“玄”“一”都指“道”),庄子则是“齐物”“放逸”,主张等生死、齐万物,追求自由放达(这在下节将具体讲到)。那么,他到底该倾向于何者?他将做出怎样的抉择?这,连同其他问题,都一齐纠缠着他。他在苦苦思索。他听到窗外竹叶萧萧,像沙沙秋雨,那是充塞天地间的秋声。

在这片无边的秋声中,他似乎听到太史贞父那苍老而坚定的声音:“若先生者……方将观大鹏于南溟,又何忧于人间之委曲!”

像屈原《卜居》的结尾一样,这其实也是他自己经过苦苦思索和比较以后,所得出的结论与决断。对此,“太史贞父”不是替他说得很明确了吗?这不正是《庄子·逍遥游》的语意和境界吗?也就是说,他更向往庄子所讴歌的水击三千里、决然飞向南溟那自由境界的大鹏,而鄙弃人间琐屑的利害得失。

是的,他,以及他那一代人,虽仍重视老子,但毕竟悄然而明显地,更偏重庄子了——像庄生那样,更注重个体生命,更超然于物外,更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由。

可以说,偏重《老子》,就是偏重自然无为的治国方略;而偏重《庄子》,就是偏重自然逍遥的生活态度。大致说来,正始名士属于前者,竹林名士属于后者。

严格说只有从此,《老子》《庄子》《周易》,才能合称“三玄”。 uNWULVDcEwZJjP8Cf7a1daMpTXZco1Gygzob80UhBQTQe+5WnPj4M8PodhpR4NB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