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使口如鼻

如上所说,竹林名士的主要活动时间,紧接在那场血腥的杀戮之后。在他们的生活中,始终或隐或显闪烁着那血的颜色,或隐或显弥散着那腥的味道,或隐或显氤氲着兔死狐悲的伤怀与恐惧。这个最基本的历史背景,就像走夜路时周边坟场阴森的魅影,无论如何也从他们心理上挥之不去。

这是后来的事情了:《世说新语·德行》篇注中记载,司马昭为大将军执掌朝政时,有一次对下属说,当官要做到三个字:清、慎、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

下属当然唯唯称是,他却接着提出一个问题:假使这三项不能同时做到,必不得已,哪一项最重要?

部下看法各异,有的认为应当以“清”为本,有的觉得以“勤”为要,有的主张以“慎”为大。司马昭最赞同重“慎”的观点,并说在近世能“慎”的人中,最谨慎的莫过于阮籍了: 天下之至慎者,其唯阮嗣宗乎?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可谓至慎乎!

“言及玄远”,无疑指谈论虚无缥缈的玄学问题。前面曾经说过,正始清谈玄学,归根结底意在探讨清静无为的政治方略,他们对此也直言不讳。而竹林名士发言玄远,口谈浮虚,却是为了逃避现实政治。阮籍所以能够得到司马昭的保护,所以能够任诞悖礼而得以善终,就是因为他牢牢把握两条原则:不议论时事,不褒贬人物。在那场血腥的事件之后,各方面都变得敏感起来。从司马氏那边说,要敏感地捕捉士人的动静;从名士那边说,要敏感地躲过鹰犬的耳目。所以在阮籍“至慎”的背后,可以听到他那颤栗的心跳。

嵇康又何尝不想如此呢?他曾经写过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其中回忆说: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 他对阮籍的说法差不多与司马昭一样。确实,他也很想效法阮籍。王戎有一次回忆说,他与嵇康相处二十年之久,从未看到他面露喜怒之色,可以想见他的谨慎,极力掩饰着自己的真实感情。在他写给儿女的《家诫》中,也一再叮嘱他们:“夫言语,君子之机……不可不慎”“若见窃语私议,便舍起,勿使忌人也”,不但要慎言,甚至要慎听了——连听到别人窃窃私语都得赶快躲开,免得惹人猜忌。但他其实是心能知之,而口不能行之。他与阮籍性格不同。阮籍比他油滑、落拓不羁,他则过于严正、刚直,如同那绝交书所说的“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所以下场也与阮籍大异。

嵇、阮是竹林名士的代表人物。从他们的谨言慎行,可以看到高平陵政变恐怖的投影。他们成为惊弓之鸟。正始名士何晏,在诗中把自己比成“常畏大网罗”的惊魂不定的鸿鸟。在嵇、阮的心目中,也有这么一张可怖的网罗。嵇康也“常恐婴网罗”(《答二郭》),阮籍则幻想“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咏怀》)。

怎么办呢?据说当时流传着一句谚语:“使口如鼻,至老不失。”祸从口出。鼻子不会讲话。假使口变成鼻子,那当然就一劳永逸,终身万无一失,比阮籍的“言及玄远”可就管用得多了。

只是口怎能变成鼻子? vvEfb0aS+A+a+UE6TMu2uWyTrWCTE1DIOdBqARr9tI5wqXcG0QosEyg1/nQSx+8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