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情?无情?

顺着“情”——不管是爱情还是别的情,我们再回到何晏、王弼。大约在正始七年(246年),二人之间有一场关于圣人是否有情的论争。这里说的“圣人”也是广义的,指超凡绝俗的理想人格,并不拘于哪一家。

论争是由何晏发端的,他认为圣人没有喜怒哀乐之情。据说,“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他的论述到底有多精彩,可惜没有传下来,我们无从领教;他的论述的发挥者钟会,可要顺便多说几句,因为后面还要多次碰到他。

钟会是个复杂的人物。他绝顶聪明,绝不亚于王弼。他比王弼大一岁,二人齐名并相友善,都是当时出类拔萃的青年才俊。他也是贵公子孙,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钟繇官至太傅,又是位大书法家,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齐名,合称“钟王”。母亲知书识礼,对他要求十分严格,四岁教他读《孝经》,七岁读《论语》,八岁读《诗经》,十岁读《尚书》,十一岁读《周易》……这些都是儒家经典,他却爱好道家,喜欢清谈,可见时代精神是怎样强有力地裹挟着青年,家教又是如何苍白无力!

他也颇有文学素养,现在还保存着《菊花赋》《蒲萄赋》《孔雀赋》等作品。他在《遗荣赋》里说自己要遗落荣华,“散发抽簪,永纵一壑”,放浪形骸,远离尘俗,纵情于山林丘壑之间。其实他不过说说而已,哪能做得到呢?他哪能看破那点儿功名荣利?他与王弼不同,事功也是他的所长,政治上他会勾心斗角,军事上他会用兵布阵。他是司马氏的“智囊”。他逐步拥有高位重权,曾被封为万户侯,但他还不满足,最终为攫取更高权力而谋反,而被杀,在他四十岁的盛年。他太聪明,太机关算尽,到头来反被聪明所误。他有高超的智慧,又有卑劣的欲念;他不乏向善的意愿,又不乏为恶的冲动。

还是先把他留着备用吧,我们现在回到王弼。他不同意何晏的圣人无情论,而认为圣人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怨等“五情”,他们与众不同的是有高超的理性。正因为有高超的理性,他们才能达到冲淡虚旷的境界;又因为有与人相通的感情,他们才能应接世俗。总而言之,圣人是“应物而无累于物”——能够应接世俗而又不被世俗所牵累。

为了论证自己的圣人有情论,王弼引用了孔子的故事,说是孔圣人对自己的大弟子颜回“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能无哀”。前一句的故事见于《论语·雍也》篇。孔子看到颜回安贫乐道,别人不堪忍受的穷苦生活,他却甘之如饴,便连连称赞“贤哉,回也!贤哉,回也!”,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后一句的故事见于《论语·先进》篇。颜回不幸短命而死,孔子悲痛地哀号:“啊!这是老天丧我呀!这是老天丧我呀!”所以他的结论是:孔圣人虽然能够见微知著,钩深致远,却不能摆脱这“自然之性”——情。圣人无疑是有情的!

情既是自然的,这就引申出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在《论语释疑·泰伯》篇中,王弼发表了对此的看法: 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所以陈诗采谣,以知民志风。既见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也。

意思是说,民众常常通过歌唱,来抒发自己喜怒哀乐的自然感情,所以圣君贤臣便留意收集这些歌谣,以了解民众的意愿和社会风气,从而修正自己的政策,建立相应的礼制——礼制就是名教。逻辑很清楚:自然是名教的源头,名教出于自然,它是为适应民众的喜怒哀乐的自然感情而产生的。自然是母,名教是子;自然是本,名教是末;要守母以存子,崇本以举末。这种看法,既重视了道家的自然,也没有完全否定儒家的名教,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得到人们的认同。这种看法,与前述他注释《老子》的主旨是一致的,他真是一位思虑周严的青年学人!

在圣人有情抑或无情的论争中,显而易见,少不更事的王弼又胜利了,他说得在理。年长的、从善如流的何晏大概又一次向真理低下了他高傲的头,又一次心悦诚服赞叹“后生可畏”。真奇怪,不谙人情世故的书呆子在哲学上却心明眼亮,是否上苍有意把天机漏泄给愚蒙者,一如借那稚童的口说破皇帝新衣的真相的故事?

“美人如花隔云端”。圣人也隔云端,高不可及。讨论圣人是否有情,其实还是为凡人应否有情寻找依据。在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中,一般说来,情都不被看重。儒家认为性阳而情阴,性静而情动,性善而情恶,情联结着欲,所以要以礼节情,以礼制欲。道家主张淡泊,主张恬静,主张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所以也贬抑情。王弼的圣人有情论为人们提供了重情的口实,后来名士们的任诞、放达、纵情悖礼,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发展的端倪。说到这里你大概也会发现,魏晋玄学与原始道家不尽相同,它是“新道家”。

《晋书·王衍传》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是当时的名士王衍的小儿子死了,朋友去吊唁,看到他悲不自胜,安慰他说,不过是怀抱中的小孩子罢了,何必如此?他回答: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圣人忘情”并非无情,而是超越,是名士们达不到的,他们似乎也并不希慕;“不及于情”的是草木,而人非草木。“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名士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这样宣布,并且以此为荣,以此自豪。这正是王弼圣人有情论的最终落脚点。 lo0QtDFxduAGBsBOB8pN4mTu2AbjlXCic+MiKXEEkJsLMfuXN9iNaKpbskf63Ns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