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好人”父母会给孩子制造压力

在工作和生活中受大家尊敬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会很辛苦。

简单来说,父母在外面扮演“好人”,对周围人多加关照,就会积累很多压力。这意味着,压力重重的父母回到家里,孩子就成了他们的发泄口。

如果顺从本心生活,只在乎自己“快乐—不快”,也就不会感到压力。但是, 如果顾及他人的“快乐—不快”,就会忽视自己的“快乐—不快”,从而就会积攒压力。

这一过程如下:由于压力,脑内放电,就会产生万能感,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对于不按自己的意志行动的人,就会感到压力,最后突然爆发,变身为破坏型人格并攻击对方。

假如在亲子关系中出现这种情况,父母不采取直接攻击,比如直接对孩子说教或者严厉斥责孩子,而是采取为人父母本不应该使用的“被动攻击”,比如忽视孩子、对孩子漠不关心,这样会对孩子造成精神伤害。结果孩子会因为不断受到精神伤害而走向崩溃。

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越是扮演“好人”,在恒定性作用下为了取得平衡,孩子就越容易变成“坏孩子”。这是家庭内部的恒定性问题,并不是孩子想成为“坏孩子”,更像是家庭自动给孩子分配了这样的角色。但是, 大家往往将其看成孩子自身的问题,会认为“和父母相比,孩子为什么这么不成器呢”。

受此影响,“好人”父母也会产生万能感,认为“必须要为孩子做点什么”,企图改变孩子。

“好人”父母越是认为“必须改变孩子”,其结果,在恒定性作用下,孩子越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造成父母压力增大,脑内放电,突然爆发,对孩子进行直接攻击,大喊道:“你真是够了!”或是采取被动攻击,给孩子造成极大的精神伤害,使得亲子关系破裂。

某个小镇有一位十分受人尊敬的医生,他的儿子突然有一天死活不去上学。他的妻子原本是一名护士,非常善解人意,于是全心全意地照顾窝在家里的儿子。

但是,孩子在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反而越来越不敢出去,一直躲在家里,整天坐在电脑前,常年持续这种闭门不出的生活。

后来,母亲因照顾儿子而病倒,于是又换成父亲一心一意地照顾儿子。但是儿子的状态却愈发糟糕,变得害怕与人来往,无法与他人交流。

这对父母决定不再做“好人”,对儿子不管不问!就在他们二人准备暂时关掉诊所去海外旅行的时候,一直不愿出门的儿子开始出门了。多年来一直勤勤恳恳给人看病的父亲对工作变得敷衍,有关医生的风言风语开始传开,“那个医生,没问题吧?”而他的儿子终于开始出门打工,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由于父母的缘故,孩子在学校经常会被人说“真羡慕你有这么好的父母”,这反而使得他备受折磨。 由于恒定性的作用,孩子被迫承担着与“好父母”相反的角色,因而感到十分痛苦。 但是,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彼此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并持续痛苦着。

一名女孩的母亲非常热衷于志愿活动,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和感谢。女孩的父亲也是一所名校的名师,受到在校学生和往届毕业生的尊敬。

这个女孩从小学开始就学习不好,一直受到大家的欺凌。起初,女孩虽不情愿但还是每天去学校。后来有一天,女孩爆发了:“我再也不想去学校了!”很明显,这个女孩在恒定性影响下,维持了和父母的平衡。

父母“为了孩子好”而努力工作,他们主动参加志愿活动也是为了言传身教,教会孩子志愿精神。但是,由于恒定性的作用,孩子只会扮演和父母相反的角色。也就是说, 只有当“好人”父母发现,自己积累的压力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导致孩子封闭内心之时,他们才会意识到:“啊!我必须停止做‘好人’!”

综上所述,当“好人”会引发令人头疼的问题,不仅会破坏职场的人际关系和朋友关系,还会严重影响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hTCgmZjg9Ptdk83DZuaBS4sqciSVbo+C4sPj5/NQh/3Cprtzubdoez+yi1hbrMB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