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在掌握了企业经营的成功因子之后,就可以不断强化复制成功因子,形成基本生意单元;在获得基本生意单元、掌握核心人才后,就可以大规模复制,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遗憾的是,这只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发展模式。在企业的具体经营过程中,老板经常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需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必须高度警惕,才能避免企业因环境变化而在发展中“猝死”。
生命线没有做好,就盲目地快速扩大事业线,会造成企业“外强中干”,从而导致企业“猝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生命线没有做好,就盲目地快速扩大事业线,会造成企业“外强中干”,从而导致企业“猝死”。
改革开放40多年,有的企业一路顺风顺水,成绩骄人。但是,大家要知道,我们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当时竞争对手的实力都不强。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各个领域都存在大量空白,填补空白的重要性大大超过了技术性要求。什么东西一复制就成了“我的”,就可以快速占领市场,取得领先地位,因此不少国内企业养成了快速扩张的习惯。
不过,事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会变,客户需求会变,竞争对手也会变。面对这一系列的变化,如果企业没有好方法应对,马上就会“死”。究其原因,还是成功因子没有做好就快速复制,让企业成了一锅“夹生饭”。换句话说,企业本身的成功因子就是有缺陷的,复制出来的所有东西就都是有缺陷的。正因为如此,快速扩张的企业很难抵御市场竞争的“狂风暴雨”。
因为开始时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我的一位学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对我说:“老师,您知道吗,在2000年之前,我的企业就已经营业额过亿元了,可惜好景不长。到了2005年,我又把企业的营业额做到过亿元了,结果还是倒闭了。现在,我第三次创业,营业额又做到了3000万元。这次再也不能让企业‘死’了。”
我问他:“你想过企业倒闭的原因吗?”
他回答:“前两次创业,选择的行业受政策影响比较大。开始的时候,政策比较宽松,资源、贷款都不是问题,企业做大做强很容易。特别是第二次创业的时候,不到两年时间,我就把企业做到了拥有200多家连锁店的规模。可惜,政策突然间发生了变化,结果市场形势和竞争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我的企业很快从200多家店萎缩成了4家店。”
企业在没有做好生命线之前,就盲目地上马事业线,风险非常大。我的这位学员之所以一再遭遇企业倒闭的打击,就是因为他心中很着急,很害怕市场被别人抢先一步占领了,自己失去机会。但是,如果自己还没弄懂,盲目上马只会“欲速则不达”。
对此,二次创业的巨人创始人史玉柱深有感触。他说:“试销市场快步走,全国市场慢步走。”意思是说,老板需要不断测试自己企业的成功因子,做好企业的生命线,但不要盲目求快。只有把生命线全部做好之后,才能进行完美的复制,才能做好事业线。
著名的连锁酒店——如家酒店就遵循了这一核心规律。如家在探索企业生命线的时候,就曾经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北京的地下室为设计方案做了一个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反复分析研究,没有十万火急地上马复制。
麦当劳刚进入中国市场时,也成功遵循了这一核心规律。当年,麦当劳用三年时间只做了三家店。是它没有能力复制吗?当然不是。那为什么三年才开三家店呢?恰恰是因为麦当劳深谙企业经营的核心规律。在大规模复制之前,麦当劳进行了细致的准备。
首先,麦当劳深知自己是一家外来企业,尽管自己的成功因子在欧美各国均得以成功复制,但是否适合中国这块新土壤仍需要进一步测试。于是,麦当劳在中国不同城市的不同地段开了三家店,看看中国的顾客是否接受这个“外来的和尚”。
其次,麦当劳利用三年时间培训了一大批人才。参加过相关培训的麦当劳(中国)的早期员工曾告诉我,在管理中心里面,所有人都在拿着塑胶的汉堡演练所有的流程,直到准备好了才开始铺开复制。目前,麦当劳在中国的连锁店已经超过5700家。这5700多家店就是这样复制而来的。
一些企业既有不错的资源,又有能力出众的人才,但总是“棋差一着”,不是做不好,就是做不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做一项叫作“战略集中”的工作。
大家都知道,苹果公司现在业绩很好,截至2023年6月,市值已达3万亿美元。即便是如此强大的公司,也有一段时间业绩严重下滑,面临重新洗牌的窘境。当时为了度过危机,1997年,创始人乔布斯回归公司,乔布斯就对公司现有的运行项目进行了盘点,结果发现正在做的项目竟然有27个之多!这简直太要命了,到底哪个项目才是重点,哪个项目才应该动用公司的优质资源?
于是,乔布斯用三个月的时间对公司进行了整顿。他将正在进行的27个项目都请上了“黑板”,逐个分析这些项目的前景。一番分析整顿之后,27个项目中的24个被“砍掉”,只剩下了MP3、手机和电脑3项。确定了核心发展项目之后,苹果公司完成了战略集中,也完成了优质资源的分配。很快,苹果公司的市值再度攀升,公司生产的iPhone手机风靡全球。
跻身世界500强企业的苹果公司,因为没做好战略集中,也差点中途“死去”。作为企业掌舵人的老板,不能掉以轻心了。
前段时间,我在进行培训的时候接触到了这样一位学员。他对课程非常感兴趣,下课之后兴奋地拉着我讨论,还十分有礼貌地递上自己的名片。我接过来一看,名片上赫然显示,这位学员是七八家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我问他:“这么多家公司,你忙得过来吗?”他告诉我:“老师,最近我不光忙,工作压力也挺大的。别看我是七八家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其实这些公司并不是家家都赚钱。到目前为止,真正能赚钱的有两家,业绩持平的有两家,有三家一直在亏损。我每天都在为亏损的公司发愁。现在我等于是在拿着两家赚钱公司的利润去养三家亏损的公司。”
用赚钱的公司去养亏损的公司,这样做真的能保持这七八家公司在整体上是盈利的吗?很难说!更多的时候是得不偿失的,老板做得很辛苦,公司经营却没有什么起色。这位学员的经历是国内很多老板经历的缩影。总而言之,企业经营过于分散,不能做到战略集中,经营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有一年,我去参加一个企业家论坛。会议间隙,一位老板找到我大吐苦水:“老师,我现在感觉特别痛苦。本来,我的企业做得还不错,为了更上一层楼,我从外面高薪‘挖’来一位高管。开始,我是这么想的:请一位高管,虽然要支付100多万元的年薪,但企业可以做得更好,也是非常值得的。
“没想到,他来了之后,仅仅一年时间就把我的企业折腾得乌烟瘴气的。现在他拍拍屁股走了,我还得收拾烂摊子。企业的现金流出现了问题不说,最要命的是士气受到了很大影响。特别是企业的其他高管,对他非常不服气。他们找到我,说‘企业现在被那个人搞得乱七八糟的,他还拿了100万元年薪走人了。我们每天兢兢业业,只能拿30万元。这太不公平了!’……”
这位老板的遭遇并不罕见。还有不少老板都有过和他类似的遭遇。如何才能避免“空降兵”“搞死”企业的事情呢?关键在于,老板必须搞清楚一点:高管在一家企业中到底要发挥什么作用。毫无疑问,是让企业变得更好。这是老板聘请“空降兵”的初衷。那么,“空降兵”如何做才能让企业变得更好呢?这就涉及聘请高管的标准了。
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中,每家企业有每家企业的特性,每家企业的成功因子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去外边聘请一位高管来,他之前所在企业的成功因子能和现在企业的成功因子一致吗?很难!即便是同一行业,大企业的成功因子和小企业的也不一样。
当然,最大的问题出现在这位高管来到现在的企业之后。而且,既然是请高管,是从更大更好的企业里请,还是从普通的企业里请?通常情况下,选择前者的居多。老板请这样的高管过来,是一种什么心态呢?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已经出现瓶颈了,想要请一个能干的高管过来,让企业更上一个台阶,同时老板自己也可以轻松一点。
不过,这只是老板的美好愿望。实际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空降兵”高管的做法。那么这位“空降兵”高管又会是什么心态呢?他从一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来到一家规模不大的小企业,很容易生出居高临下的感觉。不少“空降兵”会把自己当成新公司的“救世主”,觉得同事们什么都不懂,只有自己才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更需要注意的是,他可能会在新公司照搬自己在大企业工作时的那套成功因子。
这时候,麻烦就来了。企业里的其他人员,从高管到普通员工,使用的都是自有的成功因子。于是,冲突出现了。企业员工会告诉“空降兵”高管:“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空降兵”高管则会说:“你们不懂,还是按我说的来。”……几个回合之后,企业运行就开始出现问题了。不久之后,老板从相关汇报中知道了这个结果,也知道了双方的分歧。
双方都希望得到老板的支持。这时候,老板会支持谁呢?很多时候,会支持“空降兵”高管。为什么?老板之所以请他来,就是想要改变企业,当然要先支持他的见解。可是,半年或一年之后,如果业绩没有如老板所愿突飞猛进,老板就会逐渐倾向于支持老员工了。此时,痛苦就产生了。
当然,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并不是告诉各位老板不要请高管。请还是要请,但是要搞清楚两个问题:第一,请“空降兵”的决策点在哪里;第二,老板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老板最重要的能力是决策能力。请高管来就是要复制生意单元,并创造更多的生意单元。因此,老板请高管来,要给他一定的决策权。
那么,什么样的职业经理人才是适合企业的高管呢?一个真正成功的高管具有两个突出的特征:第一,成熟;第二,肯“下场干”。其中,成熟是聘请高管时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如果这位高管比较成熟,就不会像上面例子里提及的高管一样以拯救企业为己任,而是到达新企业之后先了解情况。
一个真正成功的高管具有两个突出的特征:第一,成熟;第二,肯“下场干”。
肯“下场干”是衡量“空降兵”高管是否称职的另一个重要标准。世界一流企业的CEO、一流企业的老板,都愿意“下场干”。一位职业经理人先是在福特公司工作,后来去了克莱斯勒公司。他去克莱斯勒公司的第一件事,不是躲在办公室里描绘宏伟的战略蓝图,而是直接跑到经销商那里去,跟经销商说“我来为您免费打工三个星期,好不好?”。三个星期之后,“空降兵”高管回到总部,对公司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那时再做出来的计划或规划就非常符合公司的情况。
为什么要“下场干”?愿意“下场干”,才会将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与这家公司的现实情况结合起来,才会在原有成功因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提升。很多职业经理人一到新的岗位,就觉得别人那套不对,全部要换,这是完全不成熟的表现。
既然高管要成熟和“下场干”,那么老板要不要做同样的工作?当然要!很多老板创业阶段非常勤劳,很快就把企业做到了几千万元的规模。巨大的成绩让他出现了误判。在他看来,企业终于到了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了。可以请一位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自己可以去钓钓鱼、游山玩水,放松一下。
事实上,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时也是企业生死攸关的时刻。盲目乐观、盲目放松,只会给老板和企业带来危险!我的一位学员就曾有过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自己可以好好歇歇的想法,也请了总经理,为自己安排好了行程。但当他意识到自己和企业可能面临的危机之后,马上又取消了原来的安排。
那么,是不是老板就应该事事亲力亲为,不应该请高管、总经理这些职业经理人帮助自己呢?当然不是。职业经理人要请,但请的同时老板必须把握好四个前提:第一,请来的职业经理人一定要成熟;第二,弄清企业处在哪个发展阶段,是否适合现在扩张;第三,请来的职业经理人一定要具备让企业腾飞的能力;第四,老板要帮助职业经理人熟悉企业,融入企业的环境。
做到以上四点的老板才能称得上是一位成熟的老板。如果随便请一位“空降兵”过来,老板既不自己“下场干”,也不去帮他,那么企业被“空降兵”“搞死”的概率就很大。
另外,企业也要注意防御竞争对手的阻击。我们发现,不少企业高管一旦掌握了企业的成功因子,就会出现离职、自己创业的现象。他们很容易就把企业做起来了,然后成了原来老板的竞争对手。
因此,企业一定要防范这种情况,将企业成功因子模块化后让高管去具体管理某一模块。当然,这只是方法之一。企业可以对核心高管进行股权激励,激励并约束优秀人才,降低高管离职的概率。
为什么有的老板始终很累,不敢轻易向下属授权?为什么人才难得,很多企业得到了却又留不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老板没抓住经营企业的关键点。要想做有钱又有闲的老板,就要懂得抓住经营的关键点,顺应大趋势,提炼并强化企业成功因子,同时要提防经营中的突发状况,避免企业“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