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坦率地讲,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因为人们笃信快捷,迷信绝招,致力于探寻“捷径”。很遗憾,这不是语文的学科属性,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笔者认为,语文作为母语,其根本属性是点滴积累、润化无声,在于持之以恒、直觉妙悟,在于家国情怀、经世致用。语文承载民族文化,积淀民族心理。尤其是阅读与写作,更要在细品文本与细读材料上下功夫。因此,学习语文,需要有一颗沉静的心。
诗歌鉴赏被许多同学视为畏途,甚至谈“诗”色变。其实,诗歌鉴赏强调直觉妙悟,强调心境平和,强调氛围基调。这样,读诗才有味道,才能入境入诗。
首先,读诗要知道诗歌表现了哪些内容。
诗歌大体可分为写景抒怀诗、咏物咏史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赠别宦游诗这几大类。
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余干旅舍》:“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我们从“旅舍”即可知此为“羁旅诗”,而诗歌主题当与思乡有关。
其次,品味诗歌的要义是“入境始与亲”,入得“诗境”,方才感知诗“亲”。
什么是诗境呢?简单地说,就是诗人为“兴观群怨”而创设的生活图景。品评诗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体察诗歌中的基本情路,它在诗歌中体现为情与景的关系,即先写景,后抒情;先叙事,后写感悟。这是古典诗歌基本的理路,也是诗歌内在的基本理路。
二是细品诗歌内在的意境,弄清诗歌都写了哪些意象,意象分别有哪些特征,形态怎样,色调如何,有无声音,有无味道;然后在此基础上,搞清楚诗歌的基调是什么,情感怎样,画面是清新明丽还是灰暗阴沉等。
仍以《余干旅舍》为例,诗歌的开头就描绘了一幅冷寂肃杀的西风落叶图。草木摇落,暮色淡淡,诗人独自伫立门外,远望去,青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升、未归渔民;细听下,夜捣寒衣,声声敲人心扉,诗人思家之情油然而生。
如此理解诗歌,则诗情自现,情路自现。
三是细品诗歌,体察人物。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自然不同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他往往以素描、剪影的形式出现。虽寥寥几笔,却往往使其形貌毕现,极富情韵。我们品察人物要从几个角度去思考:诗歌叙述的是何事?写的是何人?人物的装束、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有什么特点?尤其是要从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变化或者外在环境的衬托渲染切入,进而确定形象的身份,概括出形象的特点,赏析形象的意义。
如张镃《竹轩诗兴》:“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本诗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反映了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塑造了一个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这样,诗歌鉴赏就变得简单。自然,不用刻意为之,也可遵路识真。
最后,鉴赏诗歌要明确用什么方法。
诗歌鉴赏中,大家常被一些术语,比如“手法”“技巧”“方法”“方式”等搞得晕头转向,无所适从。其实,大家只需记住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的顺序即可,即先辨析修辞手法,次辨别表达方式,再弄清描写手法,最后从篇章结构入手。一般在基本“修辞”层面即可搞定。
总之,诗歌鉴赏需要一颗沉静的心。细品诗歌要考虑三个问题:诗歌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效果如何?三个问题搞清楚了,细品文本就轻松搞定了。
对于阅读文本,不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细品文本尤为必要。比如文言文阅读,它底蕴厚重,徐疾有序。阅读文言文,按图索骥尤为必要。按图索骥强调文言文阅读要体现句中意、文中意的语言特色,在句中、篇中顺藤摸瓜,“依体而为”。
首先,要立足整体,感知内容。具体来说,即阅读文言文要弄懂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为筛选有效信息打下可靠的基础。
其次,从结构入手,梳理脉络。具体来说,即要分类体察,剖析结构。文言文辞约意丰,言近旨远。有的平实无华,浅近亲和;有的含蓄隽永,寓意深刻;有的用典设喻,曲笔传意。中学教材中的文言文以古代散文为主,其分类及脉络梳理如下表所示:
明确上述问题,则文章思路自明,后面的问题即可轻松搞定。
文学作品的主体是散文与小说。对大多数同学而言,小说虽然可读性强,但相应的阅读难度也大。其原因是,很多同学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小说情节与环境的解读上,而对小说的根本任务,则视而不见,或“选择性”忽视。其实,赏析人物,从某种程度而言,是小说的唯一任务;品析人物性格,则是重中之重。那么该如何赏析人物呢?我的建议是问三个问题:一是小说中的人物是什么人,二是小说中的人物是什么样的人物,三是塑造这个人物用来干什么。其中,核心问题是对小说人物性格的赏析。大家要注意,小说人物性格的审美价值在于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或者说是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具体而言,就是一个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点、缺点,令人敬仰的、让人鄙视的等方方面面的性格特征,文学理论上,称之为性格多重性。
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是一个善良、勤劳,对生活所求不多,虽始终处于社会底层却一直坚强地挣扎着活下去的劳动妇女。同时,祥林嫂又是一个愚昧、麻木、笃信礼教、不知生活为何目的的平庸女性。最终,她在鲁镇这个典型环境中,在鲁四老爷、柳妈、镇上邻居等人的合力“围观”下,悲惨地死在了鲁镇人的“祝福”中。
或许有的同学会问,如果是一个反面形象,也要找出其优点与缺点吗?是的。如果是反面人物,也应该用“多重性”的审美标准去品析。
如鲁四老爷,有虚伪性,有隐蔽性,书房的摆设就是一例,同时其本质上是残忍的,这表现在他对待祥林嫂的态度上,他对祥林嫂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此,就可全面、准确地从审美判断层面上解读人物,完成对人物性格的赏析。
赏析人物性格时,应该注意两点:
一是要抓住细节。如祥林嫂眼睛的“间或一轮”,就是一个经典细节。从细节入手,赏析人物性格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要善于比较,在比较中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如我们可把祥林嫂与中学教材中的“水生嫂”“华大妈”等做对比,在比较中理解性格,在比较中完成并深化对小说形象的理解,获得新的审美愉悦。
除赏析人物性格外,作者为何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描写这个人物有什么用,有何意义。
材料作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与高考中居于不可撼动的“龙头老大”的地位。如何分析材料,体察材料内蕴,就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我的看法是,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其次要在材料中提炼观点,在材料中确定立意。材料基本组成有背景语、提示语(漫画中的标注语)、限制语、强调语等。品读材料时要注意:
一是从背景语入手,即从材料的铺垫与引入部分着眼,确立思维走向,解决“怎么想”的问题;
二是从限制语入手,即从限定范围、程度、色彩、情感、走向的语言切入,审清材料的基本寓意,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三是从提示语入手,即由提示考生注意思维方向或情感倾向的语言引领,审清写作重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四是从强调语入手,即从材料中加以强调,引起考生注意的语言发力,审清写作指向与要求,解决“怎么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