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何做观察记录

俗话说“好脑瓜不如烂笔头”,记录是自然观察的重要环节。人们常会对自己的记忆力太过自信,我自己就曾如此。然而,当我偶然间翻开以前的日记,重温几个我多次跟别人吹嘘的传奇经历时,却发现事情始末和我的记忆大相径庭,现实版的《咕咚来了》在我身上发生了。所以,想真真切切了解自然,每次观察时的记录必不可少。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鸟类观察也是如此,看多了之后,将每次的记录串起来分析,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1 文字、语音记录

文字或许是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鸟类观察记录方式。的确,文字几乎不受时空等客观因素和个人技能的限制,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都能熟练使用常用汉字记录事件。我有一个体会,在做自然观察的文字记录时,尽量采用客观描述性语言,也就是大白话,这样的好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个人情绪和思维判断的倾向。因为我们见到的自然现象可能其内涵意义很难在有限的几次观察中收获真解,过早地加以描写和判断有可能让误判的概率提高。针对一些疑问、困惑以及自己的猜测,则要单独另附记录,这些都是日后观察要重点留意的方面。

文字固然有其普及性的优势,不过相对来说,执行起来需要手、眼、笔(键盘)、脑的配合,这项工作在室内可能会完成得更为充分,而在观察现场,有可能出现因文字记录而耽误、影响观察的情况。此时,做现场语音记录会更为便捷。现在,手机录音功能非常方便。几年前,我在做鸟类行为观察时开始尝试语音记录,之后便屡试不爽,确实非常高效。

2 影像记录

使用文字记录好像有些过于单调,人们如今似乎更热衷于影像记录。这在以前胶片时代真是难以想象,那时胶片相机效率较低、投入消耗大,不适合推广普及。

如今,数码相机和手机拍照功能的普及让影像记录在自然观察中的比重陡然提升,甚至成为主流。当记录形式升级为“目击+影像记录”后,比过去单纯的“目击记录”更有说服力,能够有效地避免一些误判,也为日后就一些争议性内容的“二次断案”留下了素材线索。

不过,拍摄的习惯化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看了就想拍”,这种心态未必是个例,据我观察它有一定的普遍性。起码就我个人而言,对这点深有体会,一度觉得不拍下就亏了、不拍了发朋友圈怎么行……然而,没过多久我便产生了厌恶感,拍下的一大堆重复内容霸占着硬盘空间,刚开始步入自然观察的乐趣似乎也渐渐淡去。我决定试着咬牙戒掉“拍瘾”,很快便发现身边的自然还是当初那个让我心动的自然,慢慢地,又重拾起初心。因此,我常跟别人讲,当你能做到不想拍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更多、更精彩的自然。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随着在拍照上消耗的精力增多,势必会削弱在观察方面的投入。在出行中,当你拿起相机想尽办法将看到的一只鸟、一朵花、一只虫记录清楚的时候,自然中更多的精彩也正在被你错过。而且,过多的拍摄常常会影响自然观察的进程,每次记录时“模特”都是“强颜欢笑”的状态,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记录的内容千篇一律,而“模特”生活中真正的亮点却被掩盖,这也有可能降低观察的兴趣。

讲述这些,并不是说我们要在观察过程中放弃拍摄,而是要尽量理性,放弃不必要的拍摄,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拍摄对象生活本身上来。因此,我们最好在出行前就试着确定规划,安排好相机将要担任的角色。常言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观察、拍摄亦是。

具体拍摄哪些内容,其实并无太多定式,但要明确自己的需求。

2.1 物种打卡: 这可能是大多数自然爱好者在观察过程中进行拍摄的主要目的,即对看到的物种进行记录,这跟过去相机不普及时,外出观察用笔记下所看内容类似。因为只是打卡,所以没有必要非得使用特别高端的设备,带一个轻便的相机足以满足大多数情况的打卡需求。一路走走看看,不时停下来拍两张,完全不影响整体行程,也不会过多打断观察进程,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观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要时刻提醒自己“没拍到也无妨”,不要为了一张照片耽搁了整个观察进程,前面会有更好的风景!

随拍雄鸳鸯

为雄鸳鸯拍肖像照

2.2 肖像拍摄: 肖像照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非常难拍,要有完美的光线条件,“模特”要有好的身体状态,还要配合拍摄者,同时满足以上三个客观条件的机会凤毛麟角,也正因如此,时至今日,手绘图鉴的优势依然十分突出。综合考虑,拍肖像更适合作为物种记录过程中的一个加分选项,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便顺手拍摄,否则,除非专业摄影师,大众记录完全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消耗过多精力。

2.3 行为记录: 对于观察者来说,行为记录可能是除了物种打卡外,最有价值的记录,比如记录鸟类的觅食、求偶、争斗,等等。对鸟类行为的记录或许最初只是单纯觉得好玩便拍了下来,并不了解其深层含义。不过有了这个兴趣之后,如果能持续关注,便有机会在多次观察中慢慢找到其中的规律,对鸟类的行为意义会有更深一步的了解。然而,行为记录有时容易对观察对象的正常行为进程造成影响,所以最好是在距离较远的地方,或是鸟比较习惯游人往来的环境(比如公园、街区等)做单纯性的记录。对于郊区等人较少出现的野外环境,鸟可能见到人停下来便会“心生芥蒂”,行为记录的难度也非常大。此外,如果只是间断性地记录鸟类行为,很容易造成误导。因此,想把记录到的内容看得更加明白透彻,还需要进一步长期的观察,必要时采用视频拍摄。现场留下的视频资料能更准确客观地记录整个观察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眼记录带来的片断化问题,日后做一些行为分析时也能派上用场。

雌雄鸳鸯亲昵行为的普通记录与精心拍摄对比

2.4 艺术创作: 把照片尽量拍得美一些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这方面没有必要过多地讨论。不过请注意,一张好看的照片背后可能是若干小时的等待,而且很大概率迎来的是一次次的失败。如果不是以摄影为主要目的,这样的投入是否有必要?这个问题值得观察者自己深思。

夕阳西下,低色温的日光洒在湖面上,此时一只雄鸳鸯刚好游过,遮住大部分刺眼的光线。逆光望去,画面气氛十分温馨浪漫。然而,这样的机会可能很多天未必能赶上一次。

3 手绘记录

说到手绘记录,可能会让一些人望而却步,认为自己没有绘画基础无法执行。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我们不是要画一幅画,而是用简单的绘画语言为自然记录服务。

很多时候,眼睛是捕捉信息最多、对焦最快的“镜头”,眼睛将这些信息传给大脑,然后大脑再支配手画下来,这个过程远比大脑支配手去操作相机,再去寻找、按动快门捕捉来得自如,而且这样更容易成功,记忆也会更为深刻。

一旦开始拿起画笔进行现场观察记录,你就会发现,在某些时候,如果要记录一些鸟类行为,即便没有什么绘画基础,用画笔简单地勾画也会比用文字描述来得轻松,而且更为具象。比如,用个圆圈代表观察的某只鸟,配合一条带有箭头的折线展示它移动的路线,这样很轻松地就能把它的活动轨迹记录清楚,远比写上几十个字省力。要是能在勾画出的图像上再辅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几乎可以算是最为精妙的自然记录了。

这两张图记录的是几种鸟在取食元宝槭树汁时的相互关系,以及流有树汁的枝条和其他枝干在形态上的差异。最有趣的是一只强势的红尾鸫,它排斥所有同类个体靠近它占领的“蜜源”,而对其他鸟种倒不太在意,小个子的麻雀、燕雀只要不靠它太近就可以,它和体形相当的大斑啄木鸟也没什么争端。

不过后来,红尾鸫在横枝上休息,大斑啄木鸟则按着自己的节奏攀树,眼看两者越来越近,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会不会有争斗?结局很有戏剧性,似乎有点像“小孩儿斗气”。大斑啄木鸟在距红尾鸫 30 厘米左右的地方停下了,似乎不知下一步该怎么走,而红尾鸫则将头转到了另一侧,难道是在假装看不见?这些内心活动我不得而知,但对这些现象的描述,日后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会找出其中的规律。大斑啄木鸟停留了约 1 分钟,最后还是没有继续攀登,掉头飞走了。

在现场,用简单的速写记录凤头䴙䴘求偶舞蹈的步骤、动作特点,并当即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以防事后记忆模糊。通过这种记录方式,让我对凤头䴙䴘的求婚过程印象非常深刻。 Qatp25ND5r2828HpzINa3hXk8mkdddm4PXtXtuac76NbWvAMUj0CdDR3h68w3vK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