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全国工业发展质量分析与评价

在第二章构建的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本章测算了2012—2021年全国工业发展质量总指数及分类指数,分析了分类指数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情况。结果显示:2012—2021年,全国工业发展质量总指数呈逐年提升趋势,从2012年的100.0上涨至2021年的159.0,年均增速为5.3%。这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从分类指数看,六大分类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两化融合、技术创新、资源环境提升较快,年均增速分别为7.6%、6.5%、6.4%,快于总指数年均增速;速度效益、结构调整、人力资源提升较慢,年均增速分别为2.5%、4.4%、5.1%,低于总指数年均增速。从分类指数对总指数的影响看,与2012年相比,2021年六大分类指数对工业发展质量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较大,其中,技术创新和两化融合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较高,均超过20%;结构调整、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的贡献率均超过10%;速度效益的贡献率略低于10%。

第一节 全国工业发展质量总指数走势分析

利用本书所构建的评价体系,根据主、客观综合赋权法,按照时序指数计算方法,得到2012—2021年全国工业发展质量总指数及分类指数(见表3-1)。根据表3-1中最后一行数据绘制2012—2021全国工业发展质量总指数走势图(见图3-1)。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全国工业发展质量无须做截面比较,因此该指数为时序指数。

表3-1 2012—2021年全国工业发展质量总指数及分类指数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23年5月。

图3-1 2012—2021年全国工业发展质量总指数走势图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23年5月。)

结合表3-1和图3-1,2012—2021年,全国工业发展质量总指数呈逐年提升趋势,从2012年的100.0 上涨至2021年的159.0,年均增速为5.3%。这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从增速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工业经济从高速增长平台转入中速增长平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3—2021年年均增长6.8%。2020年,受新冠疫情冲击,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至2.8%,虽然增速较往年有较大幅度回落,但我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我国工业经济继续快速恢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反弹至2013年以来的新高。两年平均增长6.1%,较2019年回升0.4个百分点。

从结构看,2012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新动能加速释放。2021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18.2%,增速高出规模以上工业8.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12.9%,增速高出规模以上工业3.3个百分点。在主要工业行业中,医药,电气机械和器材、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金属制品业等2021年全年增速和2020年、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都超过了10%。

从国际看,2012年以来我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在我国制造业产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的同时,工业品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中高端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超过14.5 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7.7%,2020年、2021年两年平均增长8.3%,较2019年加快7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在防疫物资带动下,出口交货值增长64.6%,2020年、2021年两年平均增长44.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当年增速超过20%、两年平均增速超过10%,都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同时,工业品出口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占比为45.4%,比2015年提高5.3个百分点;纺织服装服饰业、纺织业、皮革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交货值占比降至2%左右,比2015年分别下降2.2个、1.3个、1.3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2012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整体保持中速增长,工业企业效益逐步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两化融合水平继续提高,资源环境有所改善,人力资源水平明显改善。整体看,我国工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第二节 全国工业发展质量分类指数分析

本章第一节分析了2012—2021年全国工业发展质量总指数走势,本节着重分析各分类指数的走势及其影响因素。

一、分类指数走势及其对总指数的影响

(一)评价结果分析

2012—2021年,全国工业发展质量的六大分类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见图3-2)。其中,两化融合、技术创新、资源环境提升较快,年均增速分别为7.6%、6.5%、6.4%,快于总指数年均增速;速度效益、结构调整、人力资源提升较慢,年均增速分别为2.5%、4.4%、5.1%,低于总指数年均增速。从分类指数对总指数的影响看,与2012年相比,2021年六大分类指数对工业发展质量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较大,其中,技术创新和两化融合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较高,均超过20%;结构调整、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的贡献率均超过10%;速度效益的贡献率略低于10%(见表3-2)。

图3-2 2012—2021年全国工业发展质量分类指数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23年5月。)

表3-2 2021年六大分类指数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

注:表中数据经四舍五入,累加后与实际“合计”数可能会有偏差,未做机械调整。特此说明,全书同。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23年5月。

(二)原因分析

1.技术创新

第一,从创新投入来看,我国工业企业 R&D 经费投入强度和工业企业 R&D人员投入强度都持续提高。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经费支出达17514.2 亿元,与营业收入之比达到1.33%,比2012年提升了约0.6个百分点。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人员全时当量为382.7万人年,比2012年增加了158.0万人年;占工业平均用工人数的比重为4.81%,比2012年提高了2.47个百分点。

第二,从创新产出来看,近些年来我国工业企业专利数量不断攀升。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达到1403611 件,其中,发明专利数为494589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为1691909件。专利数量的持续增长,反映出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日益提高。

2.结构调整

2012年以来,我国工业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从收入来看,2021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接近21.0 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16.0%,比2012年提高5.0 个百分点。从增加值来看,2021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5.1%,比2012年提高5.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第二,工业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从大企业来看,2022年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我国有145家企业上榜,上榜企业数量为全球第1,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稳步提高。从中小企业来看,2021年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小型企业达到394090家,累计吸纳3340万人就业,小型企业数量和吸纳就业人数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占比分别为89.3%和42.0%,较2012年分别提高7.7个和8.8个百分点。当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力量,在促进经济增长、保障就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逐步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将对宏观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3.人力资源

2012年以来,我国就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稳步提高,工业职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持续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明显提高。从工资增速看,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达到9.6万元,较2012年增长116.3%;从劳动生产率看,2021年我国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015年不变价)达到18.0万元/人,较2012年提高82.2%;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看,2021年我国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比2012年增加近0.8年。

4.两化融合

近几年,我国在两化融合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电子信息产业占比、两化融合水平等都有明显突破。

第一,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来看,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增速较上年回升8.0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7%,增速较上年加快6.4 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2.7%,增速较上年加快6.3个百分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达9.5 万亿元,同比增长17.7%。

第二,从两化融合水平来看,2012年以来我国两化融合程度稳步提高,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3%和74.7%,较2012年分别提高30.7 个和25.9个百分点。

5.速度效益

从规模和速度来看,2021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7.3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6%,2020年、2021年两年平均增长5.9%;对 GDP增长的贡献率2020年、2021年保持在36%以上。从经济效益来看,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1%,较上年降低0.1 个百分点;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81%,较上年提高0.76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3.74元,较上年减少0.23元。我国工业企业效益逐步改善。

6.资源环境

自2012年以来,我国主要工业行业能耗和水耗都显著下降。首先,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明显下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015年不变价)持续下降。2021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015年不变价)为1.05吨标准煤/万元,较2012年累计下降19.9%。其次,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快速下降。2021年,我国工业用水总量降至1049.5 亿立方米,用水绝对量持续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015年不变价)降至31.65立方米/万元,较2015年累计下降55.7%。我国工业用能和用水效率提升显著。

综合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两化融合不断深化,人力资源素质和待遇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结构持续调整和优化,速度回落至中速增长平台,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升。

二、分类指数影响因素分析

为清楚地看到影响全国工业发展质量分类指数的内部因素,本书计算了2012—2021年20项指标对各自所属分类指数的贡献率和拉动(见表3-3)。

表3-3 2012—2021年20项指标对分类指数的贡献率和拉动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23年5月。

2012—2021年,全国工业发展质量的六个分类指数中,两化融合、技术创新指数、资源环境指数增长较快。其中,两化融合指数主要是由宽带人均普及率和电子信息产业占比联合拉动的,两者的贡献率分别为68.7%和20.9%,拉动两化融合指数分别提升5.2个和1.6个百分点。技术创新指数显著提升,主要是由工业企业 R&D 人员投入强度、工业企业 R&D 经费投入强度,以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提高联合驱动的,贡献率分别为41.0%、28.1%和23.2%。资源环境指数增长主要是由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推动的,贡献率高达83.5%。

人力资源指数、结构调整指数和速度效益指数增长低于总指数。其中,人力资源指数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速所共同带动的,贡献率分别为60.1%和34.0%。结构调整指数增长主要是由制造业500强企业占比持续提高、高技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提高联合推动的,贡献率分别为52.7%和28.4%,分别拉动结构调整指数增长2.3 个和1.3 个百分点。速度效益指数增长缓慢,且主要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带动,贡献率高达84.8%;而速度效益指标贡献率普遍不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和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分别提高0.44 个和0.41 个百分点,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1.47 个百分点,三者对速度效益指数提升的贡献率之和刚超过15%。 gdM9WDVOmMXOD5RMu8a2JyW7pIJqZN/2xm1mKJeGfTMvVtOLskTGs0zmzX98k6T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