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评价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此,推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是内在统一的。”高质量发展是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本章基于工业发展质量的基本内涵,从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出发来确定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并按内在逻辑要求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同时,坚持以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为前提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坚持系统性、可比性、可测度、可扩展等原则,最终选取的指标涵盖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6 个方面,包含20 项具体指标。本章详细介绍了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指标权重、指标数据来源,以及工业发展质量时序指数和截面指数的测算方法,这些内容是后续测算工业发展质量指数的基础。

第一节 研究思路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2023年,稳增长被置于更重要的位置,速度成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质量效益应成为“十四五”时期工业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十四五”规划《建议》还提出,“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是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坚持系统观念,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因此,速度、效益、创新、结构、可持续发展等指标均是评价工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方面。为推动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我们构建并完善了一套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以科学监测我国工业发展质量,准确分析推动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助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工业竞争力和创新力。

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认真研究、不断尝试和逐步完善,必须在明确工业发展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先选取能够反映当前发展阶段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指标,再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初步测算结果进行分析与验证,然后根据试评结果对评价体系进行必要的验证与调整,确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价体系,最后应用于全国及各省(区、市)的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中国工业发展质量研究思路如图2-1所示。

图2-1 中国工业发展质量研究思路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23年5月。)

(一)指标选取

根据工业发展质量的基本内涵,确定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并按内在逻辑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组成初步的指标框架体系。在确立指标框架体系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性、可比性、可测度、可扩展原则,选取具体指标。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本书所需数据全部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机构发布的统计年鉴和研究报告。

(二)权重确定

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主观赋权法选用德尔菲法,客观赋权法选用变异系数法。这样不仅能够充分挖掘数据本身的统计意义,也能够充分利用数据指标的经济意义。主、客观综合赋权法能够客观、公正、科学地反映各指标所占权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便于逐年之间的比较,本书采用2012—2021年主、客观权重的平均值作为统一权重。

(三)数据处理

计算无法直接获取的二级指标,如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等。对于截面指数,将所有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利用无量纲化数据和确定的权重,得到各省(区、市)的工业发展质量截面指数;对于时序指数,将所有指标换算为以2012年为基期的发展速度指标进行加权,得到全国及各省(区、市)工业发展质量时序指数。

(四)验证与调整

评价体系确定后,对全国及各省(区、市)的工业发展质量进行试评。利用试评结果对工业发展质量进行纵向时序分析和横向截面比较,并结合全国及各省(区、市)的实际情况,发现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对评价体系进行调整,直至形成科学、全面、准确的评价体系。

(五)指数应用

利用调整后的评价体系,对全国及各省(区、市)的工业发展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分析评价结果,发现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促进工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针对行业的实际情况,对部分不适合指标和不可获得指标进行剔除,得到适用于行业之间进行比较的评价体系,并利用实际数据评价行业发展质量。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研究的指导原则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聚焦制造强国战略的主要目标,在保证一定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工业实现更具效益的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资源环境不断改善,两化融合不断加深,人力资源优势得到更充分发挥。

二、指标的选取原则

在指标的选择上,应根据工业发展质量的基本内涵,确定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并按内在逻辑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同时,以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为前提并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指标数据应全部来源于权威机构发布的统计年鉴或研究报告。

三、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建评价体系是开展工业发展质量评价工作的关键环节。针对工业发展质量的内涵和特征,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4 个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工业发展质量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但评价体系不可能无所不包,只有那些真正能够直接反映工业发展质量内在要求的要素才能被纳入评价体系。同时,评价体系不应是一些指标和数据的简单堆砌与组合,而应是一个安排科学、结构合理、逻辑严谨的有机整体。

第二,可比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在产业结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尽可能选取具有共性的综合指标,以及代表不同经济含义的指标,在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指标之间可以相互比较。考虑到总量指标不具备可比性,尽量选取均量指标,兼顾选取总量指标;尽量选取普适性指标,兼顾选取特殊指标。

第三,可测度原则。指标的选取应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既能全面反映工业发展质量的各种内涵,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统计资料和有关规范标准,采取各种直接的或间接的计算方法加以量化,否则就会失去指标本身的含义和使用价值。

第四,可扩展原则。指标的选择要突出现阶段工业发展的战略导向,构建出符合工业转型升级、两化深度融合等新形势及新要求的评价体系。同时,由于受统计指标、数据来源等多种因素制约,建立评价体系不宜过分强调它的完备性。对于暂时无法纳入本评价体系的指标,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逐渐补充和完善。

第三节 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

一、概念

工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是指能够反映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等方面的各项具体数据。这些数据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方式进行组织而形成的指标集合,构成了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它能够比较科学、全面、客观地向人们提供工业发展质量的相关信息。

二、作用

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反映我国工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健康程度,还能够指导我国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更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具有以下三大作用。

第一,描述与评价功能。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利用相关的指标对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进行具体描述,使人们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一目了然。

第二,监测和预警功能。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可以监测战略目标的完成情况和政策实施的效果;为防止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危害的产生,提供预警信息。

第三,引导和约束功能。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对于各地区的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可以使类似省(区、市)之间互设标杆进行比较。

总之,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评价工业经济与社会、资源、环境等之间关系的量化工具。为了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有必要利用好这个工具,对工业发展的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价、指导和监督、规范和约束。当然,工业发展阶段和水平是动态变化的,其评判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

三、框架设计

(一)指标选取

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必须建立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工业发展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对工业发展质量内涵的理解和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本书构建了由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六大类(一级指标)、20项具体指标(二级指标)组成的中国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见表2-1)。

表2-1 中国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23年5月。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工业发展质量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领域较多,并且关于工业发展质量的研究仍然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目前社会各界对如何评价工业发展质量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构建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和长期实践,且极富挑战性的工作。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和调整,目前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已相对稳定,本书在上一版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数据可获取情况对部分指标进行了微调,主要是以“新产品出口占货物出口额比重”来代替“高技术产品出口占货物出口额比重”,未来仍会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数据可获取情况进行微调。

(二)指标阐释

根据框架设计,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可分为如下六大类一级指标。

一是速度效益类。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方面。这里主要选取了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和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4项指标(见表2-2)。

表2-2 速度效益类指标及说明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23年5月。

二是结构调整类。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对于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这里主要选取了高技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制造业500强企业占比、规上小型工业企业收入占比和新产品出口占货物出口额比重4项指标(见表2-3)。

表2-3 结构调整类指标及说明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23年5月。

三是技术创新类。创新是第一动力,是我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这里主要选取了工业企业 R&D经费投入强度、工业企业 R&D人员投入强度、单位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发明专利数和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4项指标(见表2-4)。

表2-4 技术创新类指标及说明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23年5月。

四是资源环境类。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限于数据的可获取性,这里主要选取了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两项指标(见表2-5)。

表2-5 资源环境类指标及说明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23年5月。

五是两化融合类。两化融合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工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支撑。根据数据可获取原则,这里主要选取了电子信息产业占比、两化融合水平、宽带人均普及率三项指标(见表2-6)。我们认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好坏,与地方产业结构轻量化、高级化有高度相关性。

表2-6 两化融合类指标及说明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23年5月。

六是人力资源类。人才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加速推进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这里主要选取了工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速、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3项指标来反映人力资源情况(见表2-7)。

表2-7 人力资源类指标及说明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23年5月。

第四节 评价方法

一、指数构建方法

统计指数是综合反映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平均变动的相对数。从不同角度,统计指数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所反映现象的特征不同,可分为质量指标指数和数量指标指数;按照所反映现象的范围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按照所反映对象的对比性质不同,可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本书通过构建工业发展质量时序指数来反映全国及各省(区、市)工业发展质量的时序变化情况,旨在进行自我评价;通过构建工业发展质量截面指数来反映全国行业发展质量、地方工业发展质量在某个时点上的截面比较情况,旨在进行对比评价。按照统计指数的分类,工业发展质量时序指数即动态指数中的定基指数,工业发展质量截面指数即静态指数,在上述过程中计算的速度效益、结构调整等6个方面的分类指数即个体指数。

(一)时序指数的构建

首先,以2012年为基期计算2012—2021年全国及各省(区、市)各项指标的发展速度;然后,根据所确定的权重,对各年发展速度加权计算,得到全国及各省(区、市)工业发展质量时序指数和分类指数。

(二)截面指数的构建

首先,按照式(2-1)将2012—2021年各省(区、市)的原始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按照式(2-2)和式(2-3)进行加权求和,分别得到各省(区、市)工业发展质量截面指数和分类指数。

式中, i 代表各省(区、市), j 代表20项二级指标, X ijt 代表 t i 省(区、市) j 指标,max{ X jt }和min{ X jt }分别代表 t j 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代表 t i 省(区、市) j 指标的无量纲化指标值, W j 代表 j 指标的权重,IDQI it 代表 t i 省(区、市)的工业发展质量截面指数, I it 代表 t i 省(区、市)的分类指数,分类指数的权重为该分类指数所对应指标的权重。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全国工业发展质量无须做截面比较,因此全国工业发展质量指数是时序指数。

二、权重确定方法

在评价体系的评价过程中,权重确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为权重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从统计学上来看,权重的确定一般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前者一般包括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等,后者一般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离差及均方差法等。主观赋权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利用专家对于各指标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经验判断,并且简便易行,但存在因评价主体偏好不同有时会有较大差异这一缺陷;客观赋权法的优点在于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能够充分挖掘指标数据本身所蕴含的信息,但存在有时会弱化指标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这一缺陷。由于主观赋权法的经验性较强及客观赋权法的数据依赖性较强,本书利用德尔菲法和变异系数法进行主、客观综合赋权。选择变异系数法的原因在于,从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来看,差异越大的指标越重要,因为它更能反映各地区工业发展质量的差异,如果全国及各省(区、市)的某项指标没有多大差别,则没有必要将其作为一项衡量的指标,所以对于差异大的指标要赋予更大的权重。

权重的测算过程如下。首先,按照式(2-4)计算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然后,按照式(2-5)计算各项指标的客观权重;最后按照式(2-6)对由德尔菲法得到的主观权重和由变异系数法得到的客观权重进行平均,得到各项指标的最终权重。

式中, V jt 代表 t j 指标的变异系数, σ jt 代表 t j 指标的标准差, X jt 代表 t j 指标的均值, W jt 代表 t j 指标的权重, W j 代表 j 指标的最终权重。

第五节 数据来源及说明

一、数据来源

本书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各省(区、市)统计局发布的历年地方统计年鉴,工信部发布的历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

二、数据说明

(一)研究对象

由于西藏缺失指标较多,故不参与本评价;港澳台地区的数据来源有限也不做评价。因此,本书的最终研究对象为全国及30 个省(区、市)。

(二)指标说明

由于历年统计年鉴没有直接公布全国及各省(区、市)2012—2021年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数据,因此为保证工业发展质量时序指数在时间维度上的可比性,我们利用各地历年统计年鉴中的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指数、工业能耗总量、工业用水量数据,计算得到30个省(区、市)以2015年为不变价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由于从2019年开始只公布营业收入,不再公布主营业务收入,因此涉及主营业务收入的指标,自2018年起均改为营业收入;在计算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时,将第二产业增加值数据调整为2015年不变价,以保证时序指数能够真实反映走势情况;在计算单位工业企业 R&D经费支出发明专利数时,采用 R&D 价格指数进行平减,该指数由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消费者价格指数按等权合成;制造业500强企业占比这一指标,在衡量全国工业发展质量时,是指世界500强企业中的中国企业数量所占比重,在衡量地方工业发展质量时,是指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历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 强中的各省(区、市)企业数量所占比重。

此外,由于将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作为逆向指标,因此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对其进行取倒数处理,以便于统一分析。 0s/QPbRHGxCrIhBOcpyDJrGbR4DMoH42x3vKxvbprzoZwqQR5ddEnoOgHgCbSJW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