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理论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中,“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被排在首位。工业是国民经济中规模最大、创新最活跃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高质量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支撑和保障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了从高速到中速的平稳换挡,进入了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的发展阶段。工业发展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益的平衡,追求稳中有进、稳中提质;更加注重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基于这一现状,本章从我国工业发展走势和研究成果出发,提出工业发展质量的概念,并认为对工业发展质量的衡量是多维度的,主要体现在速度和效益有机统一、结构持续调整和优化、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化融合不断深化、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和待遇提升6个方面。对工业发展质量进行评价,不仅是衡量工业转型升级成果的需要,还是把握工业经济运行规律和正确指导地方工业科学发展的有效手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发展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我国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53.86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21.02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29%提高到17.86%,稳居全球第二。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着力点。2012—202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9 万亿元增加到40万亿元,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从17万亿元增加到33.5 万亿元,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产业体系完整优势进一步巩固。我国拥有全球最齐全的产业体系和配套网络,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41个大类、207个中类和666 个小类),在500 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20 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生产了全球1/3 的汽车、57%的粗钢和水泥、59%的电解铝、62%的甲醇、80%的家电,以及90%的手机、计算机、彩电等。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有效增强了我国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

2022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显著成效,工业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工业“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彰显,为稳定宏观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拉动经济增长1.1 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拉动0.8 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快。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7.4%和5.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8、2.0 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已培育45 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能源汽车、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97.5%、16.3%、15.0%。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坚定不移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一是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增强。202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首次突破3 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0.4%,已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R&D 经费投入强度(R&D 经费与 GDP 之比)达到2.54%,超过法国(2.35%)、荷兰(2.32%)等创新型国家,逐步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2.67%),创新能力实现较快提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22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显示,我国的科技创新表现在132 个经济体中位列第11 位,连续10年保持稳定上升。

二是区域发展协调性稳步提高。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龙头带动作用凸显。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成效显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作用增强;中部地区特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西部地区工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三是节能降耗减排成效显现。2022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比上年下降0.1%,万元 GDP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8%,节能降耗减排稳步推进。

四是对外贸易稳中提质。202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1.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9%,在2021年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并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9.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2.9%,比上年提升3.2%;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方进出口增长7.5%。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经济工作要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

为振兴实体经济,工业发展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我国需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以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文献综述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部分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解读和研究。高培勇(2021年)认为新发展阶段之“新”,体现在发展目标的阶梯式递进、发展环境所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所发生的新变化、对新发展理念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阶段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许召元(2022年)认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在短期内影响产业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从长期看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制造业竞争力主要可分为4个层级:第1层级是来自资源禀赋优势的竞争力;第2层级是来自生产效率的优势;第3层级是来自生产技术、工艺及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势;第4层级是来自核心技术与品牌价值。任保平、李培伟(2022年)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数字经济是培育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数字经济从要素配置优化、规模经济、产业融合和创新驱动4个维度来培育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创新放在了具体任务的首位,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冉征、郑江淮(2021年)指出推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创新能力将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国家统计局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创新指数再创新高,2020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242.6(200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6.4%。分领域看,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成效指数与上年相比,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创新能力和水平保持持续提升,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投入继续增加,创新产出较快增长,创新成效进一步显现。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创建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中心,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蕴含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机遇。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史丹等(2022年)指出绿色发展既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中国工业由大转强的必由之路。张志新等(2022年)指出“双碳”目标能够通过促进价值链上游企业发展,倒逼中游企业提升价值链地位,同时淘汰部分重污染、高能耗的价值链低端下游企业,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价值链地位,进而带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对外贸易稳中提质是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对外经贸合作,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运胜等(2021年)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加上国内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与困境决定我国对外贸易转向高质量发展存在历史必然性,是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王一鸣(2021年)认为要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我国亟须构建一套合理、完善的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来客观、科学地反映和评价我国新时代工业发展质量,引导和推动工业产业结构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调整。

第二节 工业发展质量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一、概念及内涵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认为:从广义上,工业发展质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劣状态;从狭义上,工业发展质量是指在保持合理增长速度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增长的效益,不仅包括规模扩张,还包括结构优化、技术创新、资源节约、环境改善、两化融合、惠及民生等诸多方面。现阶段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第一,速度和效益有机统一。工业发展质量的提高是以稳定的发展速度为基础的,目前我国工业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的特点,“稳”主要体现在工业增速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进”更多体现在质量上和效益上的提高。忽视质量和效益的盲目扩张很可能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代价,并可能引致产业结构失衡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影响工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提升工业发展质量的关键在于实现速度和效益有机统一。

第二,结构持续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反映了生产要素在产业间、地区间、企业间的资源配置情况,是工业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维度。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助于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是工业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表现。必须统筹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重化工业与轻工业、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大集团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等重要关系,优化生产要素配置。

第三,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是工业发展质量提高的源泉,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有助于实现内涵式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健全工业化的创新驱动机制,实现工业化动力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进而形成创新驱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工业发展质量,要求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的有机统一,保障科研经费投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工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工业发展质量的前提。绿色发展是提升工业发展质量的重要要求,也是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具体表现之一。实践证明,粗放利用资源的发展模式只会加剧资源约束矛盾,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发展具有极强的社会负外部性。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有效控制污染排放。

第五,两化融合不断深化。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资源、信息化标准等信息化要素,在工业技术、工业品、工业装备、工业管理、工业基础设施、市场环境等各个层面的渗透与融合,既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科技助力,也是优化工业管理系统的重要手段。

第六,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和待遇提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廉价劳动力为特征的人口红利在不断消失。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劳动力质量明显改善,成为我国人口红利的新特征。提高工业发展质量,不仅要充分依托我国在人才和劳动力资源方面的巨大优势,特别是要关注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还要着眼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与收入问题,在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同时,扩大内需,增强国内购买力。

二、研究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这些内容明确了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质量变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结合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对我国工业发展质量的评价,应从效率、动力和质量3个方面出发,综合考虑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加强对工业发展质量的研究和评价,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关精神,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实践性工作之一,对我国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第一,研究和评价工业发展质量是科学衡量工业转型升级效果的迫切需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工业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结构优化、两化深度融合、绿色低碳、对外开放等诸多方面,其核心目标就是实现工业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单一指标难以准确、客观地衡量转型升级的效果,当前亟须构建一套能够全面、准确衡量我国工业发展质量的评价体系,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走内生增长、集约高效的发展道路。

第二,研究和评价工业发展质量是正确引导地方工业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片面追求规模、增速的指标扭曲了行业或地区工业发展的经济行为,在推动工业规模高速扩张的同时,引发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产能过剩、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等深层次问题。加强对工业发展质量的评价,有利于引导各级政府实现工业增速与效益的统一,通过加大创新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等措施改善工业整体素质,引导地方政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转变发展方式上。

第三,研究和评价工业发展质量是政府准确把握工业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在要求。对工业发展质量的长期持续跟踪评价,有利于全面分析工业经济运行的中长期特点、趋势及影响因素,深刻剖析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准确把握工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进而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指导实践,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因此,了解和掌握2022年我国工业相关政策,构建我国工业发展质量的评价体系,分析和评价全国和各省(区、市)的工业发展质量,以及工业大类行业的发展质量,探讨2022年我国工业发展质量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展望工业发展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对促进我国新时代工业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GUtxjPhKpjG2IDBWTXIWQS1ar67raufyd2Nv+ZraKb4QJWU2W0Ahfnxr9rrv9Uj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