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绘《郑和航海图》的地名补释和航线分析

郑和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航海家,他一生在海洋上工作了28年(1405—1433年),前后七次出使西洋,一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发展经济贸易、沟通各国人民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等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将世界古代航海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关于郑和航海技术成就,征诸古籍,除有随郑和出使少数人员的笔记传世外,唯一留传的只有明天启年间(1621—1627)茅元仪辑入《武备志》卷二百四十的“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关直抵外国诸番图”。 后人省称《郑和航海图》。此图并经向达先生整理,于1961年由中华书局刊印行世。

《郑和航海图》就现存所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指导船舶航行的航海图册;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一部珍贵的航海科技文献。它体现了15世纪30年代中国航海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成就,把中国古代航海中的罗经导航、天文导航(针位、指数)、标准航速(更数)等多种航海技术综合使用,将世界航海史上的“定量航行”时代推进到历史高峰,为世界航海开创第三阶段的数学航行时代,提供了发展基础。

今值纪念中国古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580年之际,为研究郑和一生伟大航海活动,我们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分析、整理了这一重要科技文献,并依据现代海图绘制原理重新将《郑和航海图》编绘出来。这项工作拟分作两步进行,第一步先绘出郑和下西洋航线示意图。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完成分区的《郑和航海图》图册。为做好此项工作,首先要对《郑和航海图》的地名进行考证和对图中航线进行分析。现将一些工作,择要简述于后。

对《郑和航海图》的地名考释

《郑和航海图》上所绘山川地势、国家城邦、港口、河流、岛屿、沙滩和州县卫所之详尽,地区范围之广泛,为同时期其他史志所不及,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关于海洋地理的世界地图。《美国百科全书》认为:郑和下西洋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航海技术 [1] 。《苏联大百科全书》说:明代中国地理学因此而得到极大的丰富 [2] 。《大英百科全书》更进一步指出:郑和下西洋所探险的地区,“直到一百年后才为西方所发现”。 [3] 这些评价是公允的。由于《航海图》是16世纪以前我国记载海外的地理图籍,堪称内容丰富的地名百科全书,所以在世界海图和海洋地图史籍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近百余年来一直受到中外学术界的关注,也是国际汉学界人士传统的研究课题之一。终因年代久远,国内外社会屡经更替,在政治演革和疆域变迁上多有兴废,甚至有些城市、港口湮没无存,致使今天对不少地名的定位犹有异议。向达先生在“整理郑和航海图序言”中指出:“全部地名约五百个,未能考出的尚有一百五十个左右,占十分之三,即已考出的三百五十个也难免有错误遗漏之处。”这一虚怀若谷的治学精神,深受后人学习和称颂。

首先我们是在向达先生研究成就的基础上,试用历史学、航海学、地图学相结合的方法,将郑和航海图的航线绘制在现代海图上,对原图上的地名进行了订正和补释,这是一次尝试。《航海图》中南京至太仓,长江口至海南岛地名凡凡两百三十余,海外地名三百余,图中标注的州县卫所、岛屿礁浅名称虽然亦有误记和刊讹之处,给读者带来一些疑惑,但从《读史方域纪要》《筹海图编》、有关地方志、今图、海图大都还是可以考订的。现就与向达先生整理、注释有异议部分地名,谨举例说明。

(一)国内部分(东南沿海)

招宝山:向达先生注(简称向注)为今镇海之招宝山。据《读史方舆纪要林》 。(简称《纪要》)卷二十四宝山:“嘉定县东南八十里,明永乐十年命海运将士筑此,以建烽堠,周六百丈,高三十丈,为海运标识;昼则举烟,夜则明火,海洋空阔,一望千里。先是,居民尝见其地山影,至是山成,因名曰宝山。御制诗文,刻石其上。(原碑石现存上海浦东高桥中学院内)海运废,山仍为戍守之所。”又“宝山守御千户所在嘉定县东南八十里,本名清浦镇,一名高桥镇,其地东北据海,西滨吴淞江”。按《航海图》标注针路:“(自吴淞江)平招宝用乙辰(112.5°)三更,船出洪打水丈六七正路见。”可见,船自吴淞口行驶,船身与宝山正横,按罗经112.5°航行三更后即驶离长江口之深水道,而不可能经浙江甬江口之镇海。《筹海图编》沿海山沙图中亦有宝山绘于江左。可见招宝山当系宝山之误。今已沉没海中。

灵山卫:向注为今临山卫,据《纪要》卷九十二所记:“临山卫在(余姚)县西北五十里,洪武二十年,汤和奏置于庙山上,徙上虞县故篙城戍守,并海筑城。”按《航海图》上灵山卫绘于观海卫与定海卫之间,应是龙山所。洪武间汤和筑城设所,旧有千总驻防于此,即今之龙山镇。

定海卫:向注为今浙江定海。据《纪要》卷九十二:“定海卫,在定海县治东北,洪武二十五年建,领所五。”至清代于舟山别置定海县,将原定海改称为镇海,属宁波府。原图定海在甬江口附近,当以今之镇海为是。

昌国所:向注不见今图。据《纪要》九十二:“定海卫舟山中中千户所,治昌国故县城中,城周七里。洪武十二年重筑,明年城成,设守卫昌国千户所。十七年改置昌国卫,二十年,县废移卫于象山县境,改建今所,永乐十六年增葺所城。”又“舟山中左千户所,亦治昌国县故城中,建置同上”。故昌国所,即指今舟山群岛之定海。

列港:向注不见今图。据《纪要》卷九十二列港条:“定海县西北五十里,东出海,近金塘山。”对照今图,应指今之沥港。

狭山:向注不见今图。据《筹海图编》沿海沙山图,对照今图皆作披山,疑狭山为披山之误。

又如大小六经,据《筹海图编》,对照今图作大鹿山、小鹿山,黄山即今图之黄大岙,又作大门岛;东洛山应指今北麂山;南已山即今之南麂山。

平湖屿:向注不见今图,据元《岛夷志略校释》彭湖条注: 原号平湖,自清初以来皆作澎湖,平彭音同,当指今之澎湖列岛。

(二)越南沿海地区
(1)越南北部

在许多记载中国至越南针路的古籍中,都以海南岛附近之独猪山(今名大洲岛)为最后一个望山,从此开航出洋,经外罗山(今李山岛,Culao Re)驶达占城新州(今归仁,Qui Nhon)为郑和出使西洋第一个寄泊港。在此地区以北有大灵胡山一地,向注为“与钦州隔北仑河相望,今地无考”。此说有误,按《海国广记·暹罗往交趾》 针路所记:

从上述针路和航程推算可知,外罗山以北五更之占毕罗山即今图之占婆岛,再行五更则至太琅瑚山,即《航海图》中大灵胡山之异译,在今岘港附近之土伦角。

(2)占城至昆仑山

自占城至昆仑山航线,原图未注出航行针路,今依《海国广记》《东西洋考 西洋针路》部分针路补入,据此针位和航行更数,亦可判明这一地区山势、岛屿名称。如:

在向注中,对小昆仑只提出地理位置,未指出今名;对假屿、大横、小横等认为今地无考,在参照上述针位和更数记载,以罗经方位结合航程推算时,大都是可考的。但这一地区所绘岛屿密集,方位难辨,有些岛名如:竹屿、象坎、奶门等是今何地尚待进一步考订。

(三)马六甲海峡地区

在《郑和航海图》中,这一地区所绘岛屿众多,地势复杂,古名今址,亦较难辨识,历来诸家之说亦较纷纭。今摘其要者,扼述如下。

龙牙门:向注误为今林加群岛。应为今新加坡岛南端之海峡,即石叻门(Selat Panikam)。对照航海图回航针路,西来北去航线,则不需经过位于新加坡东南之林加群岛。

假五屿:向注“在满剌加北,五屿西北二更,今Pulau Besar”。据《郑和航海图》假五屿为半岛上之岸山,真五屿当为海中五小岛。假五屿即为岸上五小山,指满剌加西北Raehado岬,米尔斯(Mills)称此岬之山脊与满剌加沿岸之水岛相似,故名。

急水湾:向注今地无考。据原图针路“苏门答刺开船,用丑艮(37.5°)及乙辰(112.5°)针五更,船平急水湾、巴禄头有浅”,应于“急水湾”后,增“又五更”三字,则与《东西洋考》《西洋朝贡典录》各书所记距离相合。巴禄头在今金刚角(Diamond Point),土名作TanjongPerlak,其西之洛克肖马韦,土名作Telok Semaway与Lokseumave,Lok即Telok之省写,为湾之意,盖元明时期我国航海家因金刚角至洛克肖马韦沿岸多暗沙与珊瑚礁,故名。

苏门答剌:向注“在苏门答剌岛西北端之Pase河畔”。另一说为在今三马朗加(Samar Langa),据《航海图》所记更数,应在急水湾以西五更处,则以在三马朗加最合,而不在其东之八昔河(Pase)下游。苏门答剌在15世纪时为亚齐所灭,自16世纪初虽其国亡而其名却成为全岛名称,今图作苏门答腊岛(Sumatra)。

龙涎屿:向注“在苏门答剌岛西北隅今亚齐海上,即Brass Is”。据《航海图》针路:“苏门答刺开船用乾戌(307.5°)针十二更平龙涎屿。”据这一针路,对照今图应为帽山(今韦岛)以西之龙多岛(Rondo I),而Bras I位于韦岛西南,航行船舶不经该地。

(四)印度西海岸部分

郑和船队在七次下西洋期间,都以印度西岸古里(今科泽科德)为主要寄泊港。郑和船队由此或沿岸逐港航行或自此驶往阿拉伯、忽鲁漠斯各地。《航海图》对这一地区的记载足谓“详而不诬”。现就向注中部分未考证者,补释如下:

阿者刁:对照今英版地图,应为Anjidiv,对音相近,测星指数与所在纬度相合。

缠打兀儿:见《岛夷志略校释》东(束)淡邈条,经校注者考证,认为见于中世纪东方撰述史地Sandabur与Sindabur之对音,即果阿(Goa)之土名,玉耳(Yule)以为此土名似原作Sundapur或者 Chandapur,并以后者尤为接近。今名称为果阿。

起儿未儿:参照英版地图,疑为孟买南之Chaul。

马哈音:孟买原名Mumbai,其北岸有古城名马希姆(Mahim),今图中仍为孟买之外港,原来即为古代之港口。

杂葛得:疑为今图之朱纳格(Junagdh)。

(五)牵星图中部分地名

郑和船队自古里驶往忽鲁漠斯(霍尔木兹)时,系用观星高度定位的导航技术。在牵星图中,将印度西岸附近之丁得把昔作为横渡大洋的始点,以阿拉伯沿岸之沙姑马山为终点,但这两个地名,向注无考,经对照今海图,提出以下浅见。

据《顺风相送·古里至忽鲁谋斯》条 :“(自古里)单亥(330°)五更取白礁(今海图之Sacrifice rock),沿山使用壬亥(337.5°)四十五更取丁得把昔。看北辰星七指,看灯笼骨七(八)指半,好风过洋。乾戌(307.5°)、单戌(330°)一百更姑马山,若戗风用单戌(330°)八十五更。”对照今图及北辰高度指教,丁得把昔约在北纬14°左右。海图中上述航线西侧,只有今拉克代夫群岛以北之另一群礁延伸至14°附近,即佩得罗群礁(Bassas de Pedro),越其北端,可横渡阿拉伯。因此,丁得把昔当指这一礁群。牵星图中的沙姑马山,疑为在今阿拉伯东北端马斯喀特以南之沙姆山(Jeb Sham),高达3,352米,无疑该山或其余脉会成为远航船舶望山,且对音相近,牵星图中此地看北辰十一指,所在纬度相符,故认为当指今之沙姆山或其余脉,约在阿拉伯半岛腊斯哈德角以北附近。

(六)东非海岸地区

郑和船队在第四次出使(1413年)及其以后,曾历次访问过阿拉伯、东非各国。《明实录》中也记叙了木骨都束、卜剌哇、麻林来华通好,证明宝船曾到过这些国家。因《航海图》中所绘的麻林地置于慢八撒、门肥赤之南,因此许多学者多以麻林地即为今肯尼亚之马林迪,此说与原图地理位置颠倒,从而怀疑航海图所绘错误。而沈福伟同志自成一说,认为麻林便是13世纪末叶,继承基尔瓦设拉子朝的马赫迪里朝(Mahdali,Mahadila),“麻林地”原意是“马赫迪里”国,是其音译,马林迪是基尔瓦苏丹下属一个省,其首都为基尔瓦基西瓦尼 ,即《航海图》中之麻林地。又据《航海图》记载,麻林地牵星高度是华盖五指,门肥赤(蒙巴萨)是华盖七指,两者相差二指,据此麻林地必在蒙巴萨以南,以平均值来说,一指的航程距离约在纬度1°03′。

以上,但东非沿岸航行,一指常当于2°或3°。图中木骨都束和黑儿标明相差一指,而实际纬度相差6°,蒙巴萨在南纬4°4′,基尔瓦基西瓦尼在南纬8°55′,两者的距离相差4°4′,仍在二指以内。据此,当以沈说为是。

对《郑和航海图》的航线分析

从《郑和航海图》中表示的航线来看,航海图既不是七次下西洋中某一次的航行记录,也不是《明史·郑和传》所列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部航线。图中仅对主要航线标注了针位、更数,很可能是为了使主要航线的航行技术规范化而绘制的。由于针路标注文字的方向不同,可以分别出船舶出航和返航的针位和更数,借以判断航行中的导航物标和转向地点。

在分析《航海图》中的航线时,首先应判明图中所列的主要港口。在图中,这些港口是航线汇集之处,它是船队与各国通商贸易或补充柴水、给养的重要基地。其中有:

国内部分:南京、太仓(浏河口)、福建(长乐)。

中南半岛、南海地区:新州(归仁)、占腊(柬埔寨)、暹罗(泰国)、满剌加(马六甲)、苏门答腊。

爪哇:苏鲁马益(泗水)。

印度、锡兰山地区:别罗里、官屿(马累)、柯枝(科钦)、古里、莽葛奴儿(芒格洛尔)、阿者刁、缠打兀儿(果阿)。

阿拉伯、东非海岸地区:忽鲁漠斯、佐法儿、阿丹(亚丁)、木骨都束(摩加迪沙)。

在图中于满剌加、苏门答腊并注有“官厂”,这是郑和船队在海外的货物集散转运站。船队曾常由这些港口分遣船队驶往其他国家和地区。故应以上述主要港口作为起迄地点,从中判明图中所绘的各条航线。

现将《郑和航海图》所绘的各条航线,汇总如下。

鉴于《郑和航海图》是实践性较强的科技资料,若按其针位和更数计算船位,而将其航迹绘制在现代海图上应该是可能的,由而所绘制的航海图,将更符合郑和船队下西洋时的实际航线,这对探明古代航海技术成就更有积极意义。同时,再依据有关古代航海针路的记载,如《顺风相送》《指南正法》《海国广记》《东南考察》《西洋朝贡典录》等书校正和补充《郑和航海图》中的疏漏与不足,进而将《航海图》的针路内容加以充实,使这一古代科技文献的研究工作日臻完善。

但在试绘过程中,若按《航海图》和各种针路记载,将各条航线绘制在现代海图上时,往往出现不能到达目的港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航海图》中所记针位、更数都是长期的海上经验总结,它已将多变的海上自然条件,如风压、潮流诸多因素均包含在所记针位之中,假如排除这些因素,势必偏离预期的航线,正如在今天航海实际工作中,当设计航线的罗经方位确定时,须视风流压差的大小和方向,应在实际中增减罗经度数才能保持船舶的真航向。

注:

①加剌哈:据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记》 第一九一章哈剌图湾及哈剌图城,经译者考证,哈剌图为Calatu即Kalhat,在阿曼湾沿岸,在佐法儿东北,相距约九百千米,近在马斯喀特西南,该古城已毁于地震。最新美版世界地图中仍有此地名,在腊斯哈德角西湘滨海处。

②都里马新富:按郑和航海图原针路“九指二角(在马哈音附近)用丹辛针(285°)一百六十六更收都里马新富。”按其航程已越过鲁谟斯,可抵达阿巴丹港附近,起内港有今名霍拉姆沙赫尔(Khorramshahr)当为其对音。

例一,自大岭角(C.Varella)(lat 12°53′N,Long 109°29′E)至东董山(Great Natuna)(lat 3°55′N,Long 108°14′E)航线。据有关书籍的针路记载,为丙午(172.5°)或丙(180°)针,船行三十更。从两地所在经度来看,东董山地理位置偏西,如不计算自然条件影响,按上述针路将航线绘在图面上,必然不能抵达目的地。只有将针路画成南偏西,与原记针路几有10°之差,才能达到东董山。据中国南海自然条件资料来看:“9月至次年5月受东北季风影响,平均风力约4-5级,以12月最强,北部海域较南部海域为强,当有冷空气入侵时风力可达6-8级。”又“南海9月至次年4月受东北季风影响为西南流,流速约0.5-1节。” 由此可知,若船舶自大岭角张帆开航,使用南偏东的针位,船在东北季风和西南流的作用下,才能乘风航达东、西董山附近。

例二,自东西竹山(Aur Is)(lat 2°27′N,Long 104°3′E)至昆仑山(Great Condore)(lat 8°45′N,Long 106°35′E)航线。

据《郑和航海图》回航针路:“东竹山外过,用子丑(癸)(7.5°)及单癸(15°)(四十五更)船取昆仑山。”又按《海国广记》:“用子癸针(7.5°)四十五更船平昆仑山外过。”《顺风相送》:“用子癸针(7.5°)四十五更船昆仑山。”从而校订出《航海图》中针位有误,并疏漏了更数。

按以上针位绘出的航线,同样,必将偏离目标10°左右,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而必须考虑西南季风影响和东北流诸因素的作用。据《前闻记》记载下西洋的返航日程为:“五月十日(阴历五月二十八日)到昆仑洋,二十三日(阴历六月十日)到赤坎。”这一时期正当西南季风和东北流季节,南海海域情况是“5-10月受西南季风影响,风力约2-3级”。又“4-9月则受西南季风影响为东北流,流速约0.5节左右”。 只有按原针路航行,随着季风、海流的作用才能抵达预期目的地。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郑和航海图》的针位与其实际航迹约有10°之差,《航海图》中的针位,是将罗经差、风流压差等因素的修正量已包括在内,从而保证了航行的准确和安全。盖古代利用季风航行至宋代已大致完备。“船舶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风,来以五月、六月就南风。” 这一实践经验在郑和航海时期及其以后一直沿用,只是装备动力的现代船舶出现后,才不受季风的局限,可在任何条件下随时出航。

结语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是中国历史上贯通从中国到红海地区及东非一带航路的先驱者,他所遗留下来的航海图是一份珍贵的科技文献资料。但毕竟是15世纪初叶的成就,还受着当时科学技术的制约,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当代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第五卷的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en)曾作了仔细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罗经)误差一般不超过5°。这对于1425年的舵工来说,可以认为是极好的了。” [4] 无疑伟大航海家郑和及其随行者,在长年航海活动中,对中国和亚非各国人民友好交往,对各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其流传后世的航海图,也是中国和世界航海科技史上一项重大成就。

由于《郑和航海图》所记海域广泛,航线较多,本文只就部分航线和地名提出浅见,在撰写中曾得到杨熺、潘群两同志斧正,特此致意。并请海内专家不吝指导是幸。

(该文与李万权老师合写,原载《大连海运学院学报》1985年8月第11卷第3期)

[1] 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 International edition,Vol.6, 1980.

[2] The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Vol.12,p.44,1973。

[3]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Vol.4, P193。

[4] 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3,1959. lz8yvaFjGWeRz4ctkZ2J4mis9LTUtnz03lDuUFs1LWR69fULXrvWl8l8wTPKuXS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