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

2.2.1 公众的含义

公共关系中的公众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与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对其生存和发展具有影响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是公共关系传播沟通对象的总称。

要正确地理解公共关系的客体,必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公众的以下基本含义:

(1)公众是公共关系的客体,即现代企业传播沟通对象的总称。

(2)公众是相对特定企业而存在的。

(3)公众是因为相同的利益、问题而联结起来并与特定企业发生联系或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

(4)公众是客观存在的。

2.2.2 公众的特征

从公众的本质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整体性

公众不是单一的群体,而是与某一社会组织运行有关的整体环境。我们把这种整体环境称为公众环境。比如一家企业,其公众环境如图2-2所示。公共关系工作不可只注重其中某一类公众,而忽略其他公众。对其中任何一类公众的疏忽,都可能使整个公众环境恶化。因此,首先应将社会组织面对的公众视作一个完整的环境,企业的存在、运行和发展,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这些公众。

图2-2 企业的公众环境

2.同质性

同质性公众是具有某种内在共同性的群体。当某一群人、某一群社会阶层、某些社会团体因为某种共同点而发生内在联系时,便成为某一类公众。这种相互之间的共同点包括共同的问题、目的、利益、需求、意向、兴趣、背景等。如某商店销售了一种伪劣商品,凡是购买了这种商品的顾客都存在着由于购买了这种商品面临切身利益受到侵害的共同问题。假如这些受害消费者联合起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者向新闻界披露,这时,商店要挽回信誉,就必须开展一系列的公共关系工作。因此,有关顾客就成为商店公共关系工作的特定公众。

3.多样性

公众仅是个统称,其形式复杂多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还可以是团体或组织。即使是同一类公众,也可以有不同的存在形式。比如消费者公众,可以是松散的个体,也可以是特殊的利益团体(如消费者委员会),还可以是一个严密的组织(如使用产品的其他公司)等。公众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沟通方式和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就学校组织而言,它有内部公众,如教师、职工、学生;有外部公众,如主管部门、学生家长、兄弟学校、新闻媒介等。正因为组织公众的多样性,公共关系工作才体现出必要性和复杂性。

4.变化性

公众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对象,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公共关系的公众涉及各个领域,这些公众与一个组织的联系是由于它们具有某种共同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它们之间不再具有这种共同点时,这些公众就不再是这个组织的公众了,同时又必定会有新的公众加入进来,组成新的公众网络系统。注意到公众的变化性,有助于组织不断调整工作方针和重点,开拓新的工作领域。造成公众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组织本身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如某校由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学院,则招生对象由初中毕业生变为高中毕业生;二是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如随着全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很多原部属学校都下放到地方,主管部门(政府公众)也就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此,公众不像一支“检阅的仪仗队”,而如一支“游行的队伍”,我们必须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自己的公众对象。

5.相关性

公共关系中的公众必然与社会组织存在着一条利益联结的纽带,使社会组织和公众总是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中。公众对社会组织的目标或发展具有实际的或潜在的影响力、制约力,甚至决定着社会组织的成败。同样,组织的决策和行为对它的公众也具有实际的或潜在的影响力、作用力,制约着公众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或需求的满足。如商店出售了伪劣商品,导致了顾客的不满行为,这会对该商店的声誉产生不良的影响;而该商店对这件事情如何处理,关系到顾客能否获得自己的应有利益和权益。寻找公众,确定公众,很重要的就是寻找和确定相关性,并把它们具体地揭示出来,分析清楚,从而确定自己的目标公众。因此,相关性的确定,有助于组织甄别公众与非公众,并从公众需求、利益和互动性方面抓住主要矛盾,有效地解决问题。

2.2.3 公众的分类

对复杂多样的公众进行科学的分类是公共关系工作的出发点,目的是明确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关系工作,从而提高公共关系活动的效率。根据不同的标准,公共关系的公众可以按以下方式来划分。

1.从归属关系来划分,可以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

(1)内部公众。内部公众包括员工公众和股东公众,他们是公共关系工作的起点。

(2)外部公众。外部公众包括政府公众、媒介公众、社区公众、顾客公众、竞争公众等,他们是公共关系工作的重点。纺织工厂公众构成如图2-3所示。

图2-3 纺织工厂公众构成

2.从重要程度来划分,可以分为首要公众、次要公众和边缘公众

(1)首要公众。首要公众是与组织关系重大,甚至可以决定组织生死存亡的公众,他们是组织公共关系的重点工作目标,如商业企业的顾客。

(2)次要公众。次要公众虽然对组织不起决定性作用,但有重要影响,是非常需要兼顾和转化的公众,如新闻媒介等。

(3)边缘公众。边缘公众对组织的影响很间接,如员工家属、社区居民中尚未成年的孩子等,但他们的态度对组织声誉依然重要,如果有条件也要与他们搞好关系。

3.从态度来划分,可以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独立公众

(1)顺意公众。顺意公众是对组织的政策、行为和结果持积极态度的公众,是最受组织欢迎也是组织需要稳定扩大的公众。

(2)逆意公众。逆意公众是对组织的政策、行为和结果持反对态度的公众,组织需要花大力气转化这部分公众,如企业的恶性竞争者、对组织持有偏见的消费者和媒体。

(3)独立公众。独立公众又称中间公众或不确定公众,对组织持中立态度,是组织需要去争取的公众。

4.从稳定程度来划分,可以分为临时公众、周期公众和稳定公众

(1)临时公众。临时公众是因某个临时因素、偶发事件或专题活动而形成的公众,如因为飞机航班误点而滞留机场的旅客、足球场上滋事的球迷、上街游行示威的队伍等。组织对临时公众应有灵活的应对措施。

(2)周期公众。周期公众是按一定规律和周期出现的公众,如春节探亲访友的旅客、暑假期间旅游的师生、招生时节的考生及家长等,组织应掌握这些规律,争取把某些周期公众变为自己的长期公众。

(3)稳定公众。稳定公众是具有稳定结构和稳定关系的公众,如内部员工、老顾客、常客、社区人士等,有“自家人”或“准自家人”的性质,这部分公众的多少是衡量组织公共关系成熟性的一个标志。

5.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划分,可以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

(1)非公众。非公众是指既不受组织行为的影响也不对组织产生作用的一类公众。如美国总统竞选,中国公民就是非公众;大学招生,幼儿园小朋友就是非公众。了解这一点,公共关系工作就可以避免盲目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潜在公众。潜在公众是已经与组织有某种利益联系但组织自身并未意识到这种利益联系的这部分公众,如组织行为的受益者、产品质量的潜在受害者等。这需要公共关系工作人员未雨绸缪,发挥主动性和超前性,预测和监控事态发展,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知晓公众。知晓公众是由潜在公众发展而来的,这部分公众不仅面临共同的问题,并且已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这部分公众是公共关系工作无法回避的公众,组织必须及时地向他们传递有关信息,争取这部分公众的合作。

(4)行动公众。行动公众是知晓公众发展的结果,这部分公众不仅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而且已经准备或已经开始采取实际行动来求得问题的解决。无论他们的行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组织都应该采取实际和有效的行为去对待他们,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e31I83z3BFgW8ljeOYIw/SjebARyvvWNECKmgCPGwP7IrkmrapxXcQ9CoB9HTq+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