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中国制造业宏观层面的挑战

2011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GDP增长率为10.3%;经济总量达到39.8万亿元;人均GDP超过4200美元,已突破世界银行最新调整的中等偏上收入标准3945美元。中国正式跻身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从2010年至“十四五”规划时期,属于人均GDP达到4000~12300美元的中等偏上收入阶段,是中国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型的重要阶段。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效率驱动阶段。

在中国GDP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近10年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30%上下。按照2021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14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占比28.95%来看,中国制造业GDP总值约为33万亿元,比世界GDP排名第三的日本(4.9万亿美元,约32万亿元)还要多。2022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21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占比33.2%,首次突破40万亿大关。

中国制造业GDP总值已经说明了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之大,虽然近些年中国GDP还在保持高速发展,但中国制造业仍面临着种种挑战:从劳动力供应角度来看,202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7.52‰,连续两年低于联合国10‰的红色警戒线;从环境角度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能耗较高(虽然中国制造业能耗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值从2010年的2.2倍降到如今的1.5倍,但目前还属于较高水平),对环境破坏较大;从经济发展结构上看,过去经济过多依赖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拉动,作为强国根基的制造业发展相对缓慢……

要分析经济的发展质量,需要选择“经济发展质量”方面的指标,本书选择了“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的一般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开发利用的效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生产率来自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从效率角度来说,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总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从本质上来说,它反映的是某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

我国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经济一路腾飞,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奇迹。但是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指标到底表现如何呢?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在20世纪90年代初达到最高,随后开始波动,如图2-5所示。

图2-5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

注:资料来自《中国金融》2016年第20期。

因此从经济发展质量角度来看,中国制造业宏观层面面临着两大问题的挑战:一是全要素生产率不高,生产效率有待提高;二是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制造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为了应对这两大挑战,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如针对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本书主要讨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里中国制造业该如何升级转型,因此不探讨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这个话题。针对全要素生产率不高的现状,为了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中国政府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要目的是要将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赋激发出来,转化成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在此过程中创造社会财富和就业机会,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升级转型。

从中国国家竞争力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技术可用性是中国较为薄弱的环节,大力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突破技术瓶颈的有效途径,是中国目前迫切需要的。此外,中国正处于效率驱动的发展阶段,从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最主要的推动力也是技术创新。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非常及时。

然而,要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仅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远远不够,中国需要多条腿走路。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成功经验,本书将在3.1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再进行详细介绍。

制造业是提升整个社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体,只有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普遍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下问题才能解决。那么在微观层面,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面临着哪些挑战呢?接下来笔者结合过去的工作实践,深入解读当今中国制造业微观层面的挑战。 G+MkjV65orT1qsW7UINGva+iFiTytuVkMwwYBVQLOckDPD6g5u4EGgi5hD4mFxw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