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2)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莫尔于1516年所著的《乌托邦》一书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社会:在那里,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现象,人们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城乡之间没有对立,不需要商品货币和市场,实现按需分配。康帕内拉于1602年在监狱里所写的《太阳城》,进一步描绘了一个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和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他们分别在《自然法典》和《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中论述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阐述了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3)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但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这种时代的局限性说明,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理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根本上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1848年欧洲革命后,资本主义在各国得到了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应运而生。在马克思指导下,第一国际大力支援各国的工人运动,支持反封建的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影响日益扩大。第一国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国际工人运动的结合,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

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是第一国际精神的产儿,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尽管巴黎公社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公社期间所实行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运动留下了宝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马克思高度评价巴黎公社的意义,认为“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并保持胜利果实的首要条件是要有革命的武装;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的新型国家;无产阶级政权是为人民服务的机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发挥党的政治领导作用。

2.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列宁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俄国实际,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变化了的新情况,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并且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在革命形势成熟的条件下,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从根本上推翻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此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登上历史舞台,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3.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实践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天,苏维埃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剥夺剥夺者”的任务,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1918年3月,苏俄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战争暂时停止,从而获得了不到半年的极为短暂的喘息时机。列宁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和平时机,立即着手拟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

(2)第二个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引起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恐惧、仇视和反抗。从1918年下半年起,帝国主义纠合14个国家发动了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同时俄国爆发了国内战争。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捍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从1918年夏到1921年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和余粮收集制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非常的、特殊的又带有强制性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环境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俄国迫使无产阶级采取的一种临时性政策。正如后来列宁所说的:“为了拯救国家,拯救军队,拯救工农政权,当时必须这样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际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3)第三个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击退外国武装干涉者,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1921年初转入和平经济建设时期。这时,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国内发生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列宁深感如不改变政策将会失去广大群众,丢掉阶级基础。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毅然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用粮食税制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私人小工业企业发展,采取一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来发展生产。这一决定,表明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对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又有了新的认识,标志着列宁正在找一条符合俄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扭转了国家的严重危机,活跃了苏维埃的城乡经济,发展了生产,大大加强了苏维埃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改善了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

(4)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 [1]

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列宁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列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5)苏联模式

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及理论界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争论的结果最终是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占据了主导的地位。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这种模式在当时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4.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帝国主义力量的削弱,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1944年到1949年的五年间,欧洲和亚洲有11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十月革命之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解决了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在世界社会主义取得重大发展的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曾占世界人口的1/3,领土面积达世界陆地面积的1/4。

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出现过曲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根本的原因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失误归咎于领袖个人,把纠正领袖的错误发展成全盘否定党的奋斗历史,直到丑化和歪曲历史,从根本上动摇了原来的理想信念,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三、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崭新课题。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探索取得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然而,由于认识和实践的局限,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失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作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1] 【2017.21多选】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其主要内容包括
A.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可以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B.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C.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D.可以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 QoIl59dyOkDrMY9Kr5iOyh9GPlutzJ7MDLDhaqq+9ygNFOmv64nlaVSyHsmXgmO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