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1.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①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个社会形态。

②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剥削社会。

③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农民(农奴)为基本特征。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3.资本的原始积累 [1]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以暴力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重要方式。

拓展与点拨

·资本原始积累重点在“原始”二字,获取财富的手段一般是“暴力的”“残酷的”。所以“文明的”手段是现代社会常用的,所以运用“资本手段”不属于资本原始积累手段。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后半期,英、法等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②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像其他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一旦劳动力价值降低到这个界限以下,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资本是增殖价值的价值,它反映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拓展与点拨

·能买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才是劳动。因此,区分劳动和劳动力是认识工资的前提。

三、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和本质

1.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利润或超额利润)。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所有制关系上升到法的关系的高度,所有制的现实经济形态就具有了法律形态,即所有权范畴。

所有制与所有权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显示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所有制决定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2.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

在这里,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成果或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超过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这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m)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

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这部分资本叫作不变资本(c)。

(2)可变资本

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这部分资本叫作可变资本(v)。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表示:m'=m/v。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3.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

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率越高。除了延长劳动时间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是让工人在同样的时间内消耗更多的体力和脑力,这与延长工作日并没有本质区别。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增加生产主要靠增加劳动量来实现,因此延长工作日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

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4.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这个过程的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日益突出了。

5.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中的自动化程度加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参加产品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生产力日益提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五、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全部用于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叫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它不仅生产商品,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因此,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将获得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在这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则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随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3.资本有机构成

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主义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资本家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自然形式上看,总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价值构成。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4.相对过剩人口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趋势,这是由资本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的。资本家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经常性的庞大失业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痼疾。

5.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这就使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发生了深刻的矛盾。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这一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拓展与点拨

各种源泉的总结

·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源泉

六、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产业资本运动的基本前提条件

(1)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 [2]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与此 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2)产业资本运动的基本前提条件

①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②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2.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

①资本周转时间;

②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马克思对资本家全部垫付资本的三次划分:

3.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社会生产是连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和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W=c+v+m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第I部类和第II部类。第I部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第II部类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这在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当长时期内,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所决定,两大部类的生产都是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作用下自发进行的,具有严重的盲目性,这就导致了两大部类生产在规模上和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状态,最严重的就是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

七、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此外还有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过程的复杂化和脑力劳动作用的加强,工人的实际工资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长幅度相比,实际工资提高的幅度还是较小的。只要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不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2.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

(1)利润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2)平均利润

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不同部门之间如果利润率不同,资本家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使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作平均利润。

(3)生产价格的实质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生产成本(即c+v)与平均利润之和。生产成本是由生产中实际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价值进行出售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实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在利润平均化规律作用下,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获得银行利润,农业资本家获得农业利润。利润平均化规律,反映了在瓜分剩余价值上,资本家之间存在竞争和矛盾,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资本家之间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

拓展与点拨

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汇总

·剩余价值率m'=m÷v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利润率p'=p÷(c+v)

·自由竞争下:生产价格=生产成本(c+v)+平均利润

·垄断条件下:垄断价格=生产成本(c+v)+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c =不变资本=生产资料的投资;v =可变资本=劳动力的投资;m =剩余价值=利润)

注意同义词:

·预付资本=生产成本= c+v

·资本有机构成= c:v

·利润量p =剩余价值量m(数额是一样的)

补充:

·年剩余价值量= m×年内资本周转次数

·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量÷v

八、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如果撇开资本主义制度因素,这些规律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指导意义。

九、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但是这仅仅是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两方面:

①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②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出周期性特点,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这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

[1] 【2017.19多选】马克思指出,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A. 用资本手段获取市场暴利
B. 用剥削手段榨取剩余价值
C. 用野蛮手段进行殖民掠夺
D.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2] 【2020.20多选】 资本循环是资本实现价值增殖的重要前提。所谓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在空间上同时存在的资本形式有
A.生产资本
B.借贷资本
C.货币资本
D.商品资本

[3] 【2019.19多选】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逐利润最大化。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分布在不同部门(行业)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必将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意味着
A.各部门资本家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上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
B.各部门内不同资本家的等量投资所得到的利润大体上均等
C.某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有被其他资本家侵占的可能
D.不从事直接生产的银行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总是低于平均利润 HB/tsi3deETptkQ/l/HOSOZzMefA1RnWlgI7Zf6OFgCTy84MEm8XbTWushDRVrL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