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马克思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科学实践观从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中把握实践,揭示了实践的本质,指明了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结构、形式和实践标准等问题,深刻揭示出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

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①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②揭示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③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④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1)客观实在性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2)自觉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人的实践活动结束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

(3)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2.实践的基本结构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的中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1)实践主体

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2)实践客体

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实践客体也有不同的类型: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

(3)实践中介

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它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现,是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活动积淀、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实际上,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客体化的结果。在主体客体化的同时,还发生着客体主体化的运动。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类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现实世界的矛盾。

3.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1]

实践的形式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①物质生产实践(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②社会政治实践(政治活动)是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实践,主要指人们的政治活动。社会政治实践与国家权力相联系,主要体现为阶级之间的斗争、协调与联合,政治制度和体制的革命、建设与改革,以及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等。

③科学文化实践(文化活动)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科学文化实践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等活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类实践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特点,实践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而深入。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知识的获得,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就知识的本源说来,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事都必须去直接经验,一个人的多数知识还是来自间接经验,是从书本和传授中得来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表现在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不是自封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拓展与点拨

·实践的主体是且只能是人,只有人才能开展实践。所以题中如果出现实践活动,不能是某项技术、动物等非人类作为主体,注意科技成果的主体混淆。

·注意实践与劳动两个词的关系,劳动属于实践,但实践并不等于劳动。

三、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既表现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总过程。

1.认识的本质

第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第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它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前提,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同时又克服其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的缺陷,坚持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实践观,即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它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全面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性质。

2.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也就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狭义上讲,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具体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因为感性认识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3)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这种依赖关系,是认识对实践依赖关系的重要表现。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还不能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因而还不是完全的认识。“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另一方面,理性中有感性,理性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也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表达手段。“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以及二者关系的交融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4)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得到感性认识)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②(进行理性把握)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5)影响因素: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在认识的辩证运动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等。

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作用,美好的心境、坚忍的意志、饱满的热情等,往往能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实践的目标。我们既要重视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又要注意防止非理性因素对人类认识的消极影响。

3.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认识的过程还没有完成。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还必须由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的第二次能动飞跃。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结果仍然是观念的存在,把观念的存在转变成现实的存在,必须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论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是没有得到证实也不可能得到证实的。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实现自身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如果没有这个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就还没有完成。

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一过程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表明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它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是具体的、历史的。客观实践变化了,主观认识也应当随之转变。

拓展与点拨

·认识基本规律中的两次飞跃,从意义来看,第二次飞跃更重要,因为侧重于认识的结果;从考点来看,第一次飞跃侧重认识的过程,考点更密集。

·在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分过程中,注意对古语、谚语的理解。

[1] 【2017.17多选】生物学史,可以说是显微镜的发展史。17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使用诞生不久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发现了植物细胞,开启了近现代生物学的大门。此后,显微镜的放大能力和成像质量不断提升,人类对细胞的认知也随之深刻和全面。20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利用X射线晶体学发现了DNA(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人类的观察极限从亚细胞结构推向了分子结构。我国科学家的重要科研成果“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背后,也站着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冷冻电子显微镜。显微镜在生物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表明
A.实践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B.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正是依靠中介系统才能够相互作用
C.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与实践条件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
D.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 【2015.1单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虽然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A.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C.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D.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l2STSXPZ0O/k5yT3e7ScprZIK1LLjQCtcobvo1MLsJ8O+enCTogqzO935xZ7xBo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