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常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划分两者的依据是哲学基本问题中的第一个方面,即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

(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意识,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主要有两个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划分两者的依据是哲学基本问题中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划分两者的依据是世界是怎样存在的(哲学重要问题),注意不是哲学基本问题。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称“唯物史观”或“群众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是个人随意创造的事情,或者英雄人物创造历史(也称“唯心史观”或“英雄史观”)。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观:物质是什么

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其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其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其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其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运动观:物质如何存在

(1)运动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相对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3.时空观: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1)时间与空间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也常说:时空是通过物质运动表现出来的。)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时间与空间的特征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这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4.物质世界的二重性

人类的出现,特别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使世界发生了二重分化,即从自然界中分化出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中分化出主观世界。

一方面,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主要在于,在自然界中一切都是自发产生的,而在人类社会中一切都打着人的意识的印记,是人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结果。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交叉重叠和相互作用的。在自然界中有“人化自然”。在社会中有自然物质和自然力的运用,而构成社会存在基础的物质生产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另一方面,世界分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思想意识而存在的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主观世界从客观世界中分化出来,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可以说,人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分化的关键,也是它们相统一的关键。

5.意识观:意识是客观物质的能动反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1)意识的起源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这样三个发展阶段。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能动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3)意识的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最重要的表现);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拓展与点拨

·什么是能动?

“能动”的意思是积极、主动、有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是人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客观物质,并且在反映的过程中,有人的选择和创造。并且,人的意识不仅是能动反映,对客观物质也有能动作用。

6.方法论: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规律的基本概念: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可能被创造,也不可能被消灭。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7.意识与人工智能 [1]

所谓人工智能,就是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化,让机器具有完成某种复杂目标的能力,它实质上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

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拟和扩展人脑的某些活动,甚至在计算速度和准确度、程序化任务的执行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超出人类所能,但即使是计算能力最强大、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也不能达到人类智能的层级,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①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②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③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④人工智能能够获得人类意识中可以化约为数字信号的内容,但人脑中总有许多东西是无法被化约的。

四、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核心最基本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拓展与点拨

·“意识”≈“思维”≈“精神”≈“认识”≈“社会意识”,在选择题中多引申为某人、某时代的某思想成果……,仍然注意不要陷入唯心主义,注意敏感字眼:决定、取决于、根源于。

·“存在方式”的两种不同用法: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主语不能替换使用。

·运动与静止关系中,只承认一个,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倾向:只承认运动而否定静止会导致诡辩论,只承认静止而不承认运动会导致形而上学。

·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本质的、稳定的、抽象的,所以规律不等于我们看到的现象,现象是表面的、易逝的,所以注意规律本身与规律的表现是不同的。

·规律作为客观规律,本身是不能被消灭、创造、改造的,但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创造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也就是说,条件是可以被创造的。

·除了掌握基础的物质与物质的形态之外,二者的关系也为重点考点,物质与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暂时与永恒、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并非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人的思维与人工智能对比,哲学考查易结合热点技术成果,人工智能虽然应用于部分领域,但人工智能并不能取代、消灭人的实践和本身,它只是对人类思维的技术层面延伸,实践活动仍然是人类所特有,主体必须是人,只有人才是自主性因素。

·人的思维与动物本能对比,意识为人类所特有,所以动物行为均为本能,所以绝对不能用意识指导某动物开展活动。

·时空易考易错点

①时空一定与主观、与人无关,不能凭借人主观评判;

②当做固定搭配掌握:绝对相对、有限无限的统一,整个物质世界对应绝对无限,具体事物或具体特征对应相对有限;

③时空是无限的(说法错误);时空具有无限性(说法正确);

④以“文言文”为素材命题考查时,正确的句子一定都是既有绝对运动又有相对静止,是二者的统一,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1] 【2022. 18多选】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与材料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新材料的研制却是颇为不易的。人工智能可以借助数据共享,对先进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预测、筛选,从而加快新材料的合成和生产。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机器学习算法在辅助新材料设计时尤为“得力”,其工作过程主要包括“描述符”生成、模型构建和验证、材料预测、实验验证等步骤。人工智能辅助新材料研发的过程表明
A.科学研究能够任意改变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B.人工智能能够取代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C.人类对于物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D.具体的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并不改变世界的物质性 W7T73aiykVupsG24XodZ78V/HqJd1r1YQgKPZeH2a48OJLNfCjFz1UHTpp3rXIz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