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常用简便、有效来描述针灸,但是针刀是刀,具有切割的特性,与单纯针刺大不相同,且操作是在盲视状态下进行,具有一定的创伤性。针刀操作应注意“度”的把握。许多针刀医生认同如下观点,即急性期或慢性期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方法和原则有差异。急性期以疏通、减张、减压为目的;慢性期以切割松解、剥离粘连为目的。尽管治疗原则认为,对于卡压务必切割、松解彻底,但急性损伤病程短,针刀治疗应在“度”的范围内进行,过犹不及,此时不必强调务必切割、松解彻底。针刀门诊的患者多为软组织急性损伤或慢性损伤遇诱因急性发作,故首诊患者多按急性期原则处理,复诊患者酌情制定诊疗方案。治疗取点宜少而精,急性期在定点准确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切割松解即可,不必追求一次治愈,不必强调每次治疗时手下有松动感时方出刀。慢性期粘连较重,松解时要考虑患者的体质承受情况,体质弱的患者松解部位和松解的量要适当减少,过量刺激可能会引起晕针。
因此,针刀操作需有坚实的解剖基础、多学科的知识积累及长期的经验积淀。看得见的操作相对简单,看不见的状况下进行操作则极其不简单。操作过程中,既要有正常组织结构的概念,又需要了解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不能靠单纯的针灸经验,必须有完备的知识体系。通过学科系统的知识累积,才能在短时间内把从炎症到退行性改变再到姿势性变化,从局部到整体的病理变化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诊疗思路。
针刀的松解效果虽比毫针佳,但同时也对组织造成较大的创伤,因此,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祛邪勿伤正”的原则。针刀医生在操作时普遍认同保护血管、神经和肌腱,如:①松解颈椎横突结节处粘连时,调整针刀刺入角度并始终在横突骨面上操作,以避免伤及椎动脉。②治疗髌韧带损伤时,针刀的剥离点应在髌韧带与胫骨结节或髌骨下极的附着点与韧带的交界处,而不是剥离韧带的附着面,并且针刀应选择适当角度,以确保治疗本病时针刀不会进入关节腔。③肩胛骨体有先天缺损者,骨内有空洞,为避免发生气胸,针刀在肩胛冈下压痛点操作时要注意针刺深度,不要在骨面上操作,并且治疗前应注意进行影像学检查。④在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时,近心端切割线勿超过掌远纹,以免伤及掌浅弓。⑤由于上肢外展位时臂丛神经受牵拉会向靠近喙突处移动,为保护臂丛神经不受损伤,治疗肩周炎需在喙突上进行切割松解时,上肢尽量避免大幅度外展。⑥在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粘连处进行切割松解时,刀刃应与上肢长轴方向一致,避免切断长头肌腱。⑦一般不直接松解黄韧带及寰枕筋膜,该处位置较深,黄韧带深面为脊髓且十分坚韧、难以松解,寰枕筋膜深面为枕骨大孔,内有延髓等生命中枢,切不可深刺寻求突破感,一旦突破则已到达硬膜,极为危险。
滑囊作用促进滑动,并减少人体软组织与骨组织间的摩擦和压迫的作用,许多针刀医生对滑囊和关节腔保护重视不够。因针刀治疗点多在肌肉起止点处,位于肌腱处或肌腱附近,治疗点多靠近滑囊。当滑囊处无肿胀或波动感时判定没有滑囊炎,此时在该处进行针刀操作起到松解粘连作用即可,不可伤及无明显病变的滑囊,否则会损伤该处肌腱及其他软组织的功能。如:①松解股内侧肌及股外侧肌时,应注意针刀刺入角度及深度,勿过度损伤髌上囊。②在治疗内外侧副韧带损伤时,应注意针刀刺入的位置、深度及剥离时的幅度,刀锋尽量避免进入关节腔,以免造成关节液外流,影响关节功能。治疗后如果关节有僵硬感,说明针刀刺入并损伤了不该被刺破或切割的关节腔或滑囊。损伤后的滑囊极难恢复,通常需调养数月方见好转。治疗时尤其应注意保护负重关节或大关节处的滑囊,否则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