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张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提道:“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指出了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有深厚中华哲学底蕴的古代医学科学。

中医药学有几千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在保障民族昌盛、维护百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学一直延续不断,并且历久弥新,学术长青,至今仍然是医药卫生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西医并重成为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的最大特色和优势。

近百年来中医药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经历了跌宕起伏,生死存亡的艰苦历程,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及改革开放初期两个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当前也还有质疑中医科学性的声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到当下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突如其来的疫情是一场闭卷考试,没有试剂,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世界各国的医疗系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我们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控制了第一波疫情的发展,三个月实现社会面基本清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在这场与生命赛跑的战役中,中医的早期介入,全程参与,有效控制转重率,对重症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救治,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治愈率。所筛选出的“三药三方”也是出自古代经典。在中医药整建制接管的江夏方舱医院中,更是交出了患者零转重、零复阳、医护零感染的出色答卷。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中国抗疫方案的亮点,也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也为世界抗疫贡献了东方智慧,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当前在我国有中西医两套医学体系,两套医学是根植于东西方文化土壤的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人体健康,哲学思想和诊疗方法并不相同,但是二者并不存在根本矛盾,其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除患者病痛。二者各有优势,可以优势互补,但不能相互替代。数十年的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是解决重大疑难、治疗复杂疾病的好方法。要正确看待中西医的关系,不要轻易排斥任意一方,而要结合临床问题,将二者有序结合运用,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在“新冠”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就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挽救了一批患者的性命。

毛泽东主席曾在《讲堂录》笔记中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求专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一语道破中西医、宏微观脱节的问题。钱学森教授曾指出:中医是系统科学,是人类顶级的生命科学,是地地道道的尖端科学,21世纪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中医而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汤钊猷院士更是前瞻性地提出用中医的智慧统率西医的技术是未来医学的方向。

新时代中医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个原则不动摇。中医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疗效,须突破贯通宏观与微观的交界,融合现代科技以为己用;不仅用循证方法提供中医治疗方法的有效性证据,而要用现代科技手段,从微观领域讲清楚、说明白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中医人要紧紧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机遇,肩负时代使命,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谢新才、孙悦两位医生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在临证实践中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积极开展应用包括现代医学的现代科技手段研究、解释中医药治病原理,以及经络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大胆提出新观点、新理念,给人以启迪,令人耳目一新。

两位医生所著的《中医心阅》丛书,由中医基础到针药临床再到思路探讨,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翻阅书稿,能感受作者探求医道的勤奋和维系健康的初心。我更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中医从业人员,能够在本职工作之外,潜心问道,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也期盼更多的中医药人像两位作者一样,在临床实践中,深究学问,有所进取,推动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有感而发,谨以为序。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医大师
天津中医药大学 名誉校长
中国中医科学院 名誉院长
2023年2月于天津团泊湖畔 asiYPlbvRHjHAAPnFVNz+lsI2Z+KUXpUA6FpFN/Y/QmWQji8w2CcEkQa6yD7c6S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