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感染或物理、化学等因素刺激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

【病因】

通常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合并细菌或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感染。非感染因素(如烟尘和过敏原等刺激)也可在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以咳嗽、咳痰为主,多持续1~3周,起病常先有鼻塞、流涕、咽痛、声音嘶哑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发热、畏寒、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多发生于寒冷季节或气温突然变冷时。

2.查体

全身症状较轻,可有轻到中度发热,高热少见。两肺呼吸音多粗糙,部分可闻及干、湿啰音。

【辅助检查】

1.血常规:细菌性感染较重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

2.胸部影像学:胸部X线表现大多数正常或肺纹理增粗,无肺部浸润阴影。

【诊断要点】

1.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咳嗽。

2.有至少1种其他呼吸道症状如咳痰、喘息、胸痛,并且对于上述症状无其他疾病原因解释,可对本病作出临床诊断。

【鉴别诊断】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应与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哮喘急性发作、支气管扩张等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
(一)西医治疗

1.护理原则

休息、多饮水、保暖,避免物理化学刺激,保持足够热量。

2.药物治疗

(1)镇咳药:剧烈干咳的患者可适当口服镇咳药,常用药物:①右美沙芬,1次15~30mg,1日3~4次,最大剂量每日120mg,儿童药量酌减;②复方甲氧那明,1次2粒,1日3次,儿童药量酌减。

不良反应:轻微头晕、嗜睡,驾驶员及高空作业者慎用。

(2)祛痰药:咳嗽痰多或痰不易咳出的患者可适当口服祛痰药,常用药物:①氨溴索,1次30~60mg,1日2~3次,餐后服;②溴己新,1次8~16mg,1日3次,餐后服;③乙酰半胱氨酸,1次0.2g,1日2~3次;④羧甲司坦,片剂,1次0.25~0.75g,1日3次。

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皮疹或支气管痉挛等过敏症状。

(3)解痉平喘药:伴有喘憋、支气管痉挛症状患者可口服平喘药,常用药物:①沙丁胺醇,每日2.4mg,1次1~2揿,必要时雾化吸入,可每4小时重复1次,但24小时内不宜超过6~8次;②氨茶碱,口服,1次0.1~0.2g,1日3次。

不良反应:沙丁胺醇可引起口干、心悸、肌颤等;氨茶碱可见恶心、呕吐、心动过速、皮肤过敏等。

(4)解热镇痛药: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的患者可酌情口服解热镇痛药,常用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不良反应:头昏、嗜睡、口干、胃肠道反应、皮疹等。

(5)抗生素治疗:对于单纯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不推荐常规抗菌药物治疗。有黄脓痰或白细胞增高者,可考虑使用抗菌药物。

(二)中医治疗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多属于中医学中外感“咳嗽”范畴,临床治疗以止咳化痰为基本原则,根据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治以散寒、清热、润燥、宣降肺气,对于老年体弱或正气不足者,在扶正的同时应兼顾祛邪,并注意调补预防发病。

1.辨证论治

(1)风寒袭肺证

症状:咳嗽,痰色白或质清稀,鼻流清涕,咽痒,恶寒发热,无汗,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止嗽散(《医学心悟》)加减:麻黄6g,苦杏仁9g,白前9g,荆芥9g,防风9g,紫苏子9g,陈皮9g,桔梗6g,百部12g,款冬花12g,甘草3g。

中成药:三拗片、小青龙合剂类。

(2)风热犯肺证

症状:咳嗽,痰色黄,咳痰不爽或质黏稠,鼻干鼻塞,流浊涕,咽干或咽痛,发热恶风,口渴,舌尖红、舌苔黄薄,脉浮或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温病条辨》)加减:桑叶9g,菊花6g,苦杏仁9g,连翘12g,牛蒡子12g,前胡12g,黄芩9g,薄荷6g(后下),桔梗9g,芦根12g,甘草3g。

中成药:清肺宁嗽丸、急支糖浆、蛇胆川贝口服液。

(3)燥邪犯肺证

症状:干咳,痰质黏难以咳出,口鼻干燥,咽干或咽痛,发热恶风,口渴,舌干、苔薄黄或白,脉浮。

治法:清肺润燥,疏风清热。

方药:桑杏汤(《温病条辨》)加减:桑白皮9g,苦杏仁9g,北沙参12g,麦冬12g,浙贝母9g,淡豆豉6g,栀子皮6g,瓜蒌皮12g,梨皮12g。

中成药:杏贝止咳颗粒、蜜炼川贝枇杷膏。

(4)痰热壅肺证

症状:咳嗽,痰多色黄质黏稠,或咳痰不爽,胸闷,发热,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医学统旨》)加减:桑白皮9g,黄芩9g,栀子9g,全瓜蒌12g,橘红9g,知母9g,浙贝母9g,苦杏仁9g,桔梗9g。

中成药:清肺消炎丸、肺力咳胶囊、痰热清注射液。

2.中医特色疗法

(1)单方验方:

1)桑叶30g,梨皮30g。水煎服,1日3次,适用于新感燥热咳嗽。

2)川贝母研粉[装胶囊(0.4g/粒)]:口服,1次5粒,1日3次,适用于咳嗽,咳吐黄白黏痰者。

3)车前草适量煎水,加入少许蜂蜜。口服,1日3次,适用于痰(湿)热咳嗽。

4)百部10~15g,生地黄10~15g,百合10~15g,麦冬10~15g,生姜10~15g。水煎服,1日1剂,适用于阴虚咳嗽。

(2)穴位贴敷:可取肺俞(双)、天突、大椎、中府等穴进行药物穴位贴敷,1日1次,连续使用10天。

(三)康复治疗

可通过呼吸操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以及咳嗽训练促进排痰。

【转诊建议】

1.经过镇咳、祛痰、平喘、抗炎等治疗后症状没有改善且持续加重的患者应及时转诊。

2.咳嗽持续且出现发热的患者,需转诊以排除肺炎等疾病。

【预防】

在气候变化和寒冷季节,注意及时添减衣物,避免劳累及受凉感冒。少去公共场所。室内保持卫生清洁定期通风,避免吸入环境中的过敏原和污染物,减少或避免接触呼吸道刺激诱发因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发生。 33FZqxjPbTLCuO3nsk2iLMKLGEPJBa1sffkpH81Uy2+dQLygqrf+gDXNH/v+P8T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