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亦称志贺菌病或志贺菌感染,以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为主要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畏寒、高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脓血便等,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常见、多发的传染病。

【病因】

本病的病因是志贺菌感染。患者可因食用被志贺菌污染的食物,饮用被污染的水,与患者、带菌者或其生活用品密切接触等途径被感染。在营养不良、饮食失常、胃酸缺乏或稀释、过劳等人体抵抗力低下的情况下均可增加发病风险。

【临床表现】

潜伏期可短至数小时,长达7天,平均约为1~4天。潜伏期长短和症状轻重受患者年龄、抵抗力、细菌数量及毒力等因素的影响。

1.急性菌痢

根据毒血症及肠道症状轻重,可以分为3型。

(1)普通型(典型):急起畏寒高热,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每日10~20次或以上,量少,开始为稀便,迅速变为黏液或脓血便,有时纯为脓血,常伴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自然病程1~2周,少数可迁延转为慢性。

(2)轻型(非典型):无明显发热。急性腹泻,每日大便10次以内,稀便有黏液但无脓血。有轻微腹痛及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较轻。病程3~7天而痊愈,也可转为慢性。

(3)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突起高热,病势凶险,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临床表现为严重毒血症、休克、中毒性脑病,局部肠道症状轻。病初常无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但发病24小时内可出现腹泻及痢疾样大便,灌肠取便检查有大量白细胞及红细胞。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2.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未愈者,为慢性菌痢,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为3型。

(1)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发作后,迁延不愈,时轻时重。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腹痛、腹泻,大便常有黏液及脓血,可伴有乏力、营养不良及贫血等表现,亦可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大便常间歇排菌。

(2)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间隔一段时间又出现急性发作。常因进食生冷食物或受凉、劳累等因素诱发,可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发热常不明显。需除外同群痢疾杆菌再感染,或异群痢疾杆菌、其他致腹泻细菌的感染。

(3)慢性隐匿型:有急性菌痢史,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大便培养可检出痢疾杆菌,结直肠镜检可发现黏膜炎症或溃疡等病变。

【辅助检查】

1.血常规: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有中等程度升高。慢性期可有轻度贫血。

2.粪便检查:典型菌痢粪便中肉眼只见黏液,无粪质,量少。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细胞,大便培养可检出致病菌。标本应取脓血或黏液部分,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

3.免疫学检查:如免疫荧光抗体法、玻片固相抗体吸附免疫荧光技术等。

4.乙状结肠镜检查:慢性期患者肠黏膜呈颗粒状,可见溃疡或息肉形成。

【诊断要点】

1.应根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确诊则须依赖于病原学检查。菌痢多发生于夏秋季,有菌痢患者接触史或有不洁饮食史。急性菌痢的发热腹泻、腹痛、脓血样便及里急后重等症状有诊断价值。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查可增加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2.慢性菌痢患者有急性菌痢史,迁延反复,病程超过2个月。乙状结肠镜检查及X线钡剂检查对于鉴别慢性菌痢和其他肠道疾患有一定价值。

3.中毒性菌痢以儿童多见,常有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及呼吸、循环衰竭,而消化道症状不明显,应尽早用直肠拭子或高渗冷盐水灌肠取便送检。

【鉴别诊断】

急性菌痢应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和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肠道感染鉴别。慢性菌痢应与结直肠癌、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鉴别。中毒性菌痢休克型应与其他感染中毒性休克相鉴别,脑型应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

【治疗】
(一)西医治疗

1.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2次阴性。卧床休息,以少渣、易消化、流质及半流质饮食为宜,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有失水者应酌情补液。

(2)病原治疗:应根据当地流行菌株药敏试验或粪便培养结果选择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①喹诺酮类:抗菌谱广,口服吸收好,可选用诺氟沙星,成人1日0.2~0.4g,小儿1日20~40mg/kg,分2~4次口服,疗程5~7天;病情重不能口服者,可静脉滴注。②复方磺胺甲恶唑:成人1次2片,1日2次,儿童酌减;对磺胺类过敏、白细胞减少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③其他: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及三代头孢菌素等药物,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

(3)对症治疗:对于高热腹痛者,可采用退热药物及解痉药物;毒血症状严重者可予肾上腺皮质激素。

2.中毒性菌痢

(1)一般治疗:同急性菌痢,由于病情变化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抗菌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0.2~0.4g静脉滴注,1日2次。或可选用左旋氧氟沙星静脉滴注,待病情明显好转后改为口服。亦可选用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

(3)对症治疗:①降温镇静:高热易引起惊厥而加重脑缺氧及水肿,应积极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②休克型应积极抗休克治疗。③脑型:脑水肿用20%的甘露醇,出现呼吸衰竭给予呼吸兴奋剂如盐酸山梗菜碱,必要时须行气管切开及应用人工呼吸机。

3.慢性菌痢

(1)一般治疗:生活规律,适当锻炼,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进食富有营养、易消化、少渣、无刺激的食物,积极治疗并存的胃肠道疾病。

(2)抗菌治疗:抓紧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检测,致病菌不敏感或过去曾用过的无效药物不宜采用。宜联合用药,足疗程、多疗程。

(3)局部灌肠疗法:用5%的大蒜素液100mL或0.1%的新霉素100~200mL,1日1次,10~15次为1个疗程,可重复使用。灌肠液内加用小量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增加其渗透作用而提高疗效。

(4)对症治疗:可适当应用镇静、解痉药物。

(5)调整肠道菌群:限制乳类及豆制品,应用微生态制剂,如乳酸杆菌或双歧杆菌制剂,以调整肠道菌群。

(二)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湿热痢

症状: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痢下脓血赤白夹杂,每日十多次或数十次,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脘腹痞闷,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黄连6g,黄芩10g,大黄10g,黄柏10g,金银花15g,当归12g,木香6g,槟榔10g,枳壳10g,葛根10g,赤芍10g,荆芥10g,马齿苋30g,甘草6g。

中成药:疏风解毒胶囊、双黄连口服液。

(2)寒湿痢

症状:恶寒肢冷,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脓血,下痢白多赤少或纯下白冻,伴有口淡乏味,脘闷不舒,头重身困,小便清白,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散寒导滞。

方药:胃苓汤(《丹溪心法》)加减:苍术10g,厚朴6g,白术10g,陈皮10g,藿香10g,茯苓15g,泽泻10g,黄连4g,赤芍10g,木香5g,桂枝10g,炮姜10g,当归10g,甘草5g。

中成药:当归注射液。

(3)疫毒痢

症状:起病急骤,壮热口渴,头痛,烦躁不安,甚或神昏惊厥,腹痛剧烈,肛门灼痛,里急后重,下痢鲜紫脓血,甚至四肢厥冷,呼吸急迫,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严重者可出现四肢厥冷,呼吸急促等虚脱危象。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药:白头翁汤(《伤寒论》)加减:白头翁30g,黄连10g,黄芩15g,黄柏10g,秦皮10g,生地黄15g,赤芍10g,大黄10g(后下),当归10g,白芍15g,木香10g,牡丹皮10g,金银花20g,甘草5g。若见壮热、神昏、惊厥者可用神犀丹加减,或根据病情选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

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

(4)休息痢

症状:下痢时作时止,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甚至经年不愈,平素便次不多,夹杂赤白黏冻,或为暗红色,腹部隐痛,饮食减少,倦怠无力,发作时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下脓血,每因饮食不当、过度劳累、起居不慎、感受外邪、忧思郁怒而诱发,舌淡、苔腻,脉细涩、濡缓、虚数或虚大无力。

治法:发作时以清化湿热为主;休止时以健脾益气为主。

方药:连理汤(《张氏医通》)加减:人参10g,白术12g,干姜10g,当归10g,黄连6g,黄柏12g,槟榔10g,木香6g,枳实10g,炒麦芽15g,炒谷芽15g,甘草7g。发作时去人参、白术、干姜,黄连、黄柏、槟榔加量,休止时去黄连、黄柏。

(5)虚寒痢

症状:久痢迁延不愈,时轻时重,下痢紫暗稀薄,带有白冻,或大便混有黄白黏液,甚则滑脱不禁,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肢冷畏寒,神疲体倦,纳食减少或腰膝酸软,面色 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方药: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党参12g,炒白术12g,诃子肉12g,肉豆蔻10g,木香10g,干姜10g,赤石脂10g,当归10g,肉桂3g。若阳虚寒盛,加附子10g(先煎);气虚明显,加黄芪10g,黄精6g;滑脱不禁者,加罂粟壳3g。

中成药:参附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芪注射液。

(6)阴虚痢

症状:下痢日久不愈,赤白脓血黏稠如冻,或纯下鲜血,量少难出,腹中灼痛或隐隐作痛,虚坐努责,发热,盗汗,口渴,至午后或夜间加剧,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红或红绛、苔少或花剥或光亮无苔,脉细数。

治法:清肠止痢,养阴润肠。

方药:黄连阿胶汤(《伤寒论》)合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加减:黄连6g,阿胶10g,当归10g,白芍10g,瓜蒌10g,石斛10g,炮姜9g,沙参15g,甘草5g。

中成药:养阴口香合剂。

(7)噤口痢

症状:下痢赤白脓血,恶心呕吐,不能进食,食入即吐,胸脘痞闷,胃脘如物堵塞,舌苔浊厚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辛开苦降,清化湿热。

方药: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加减:法半夏9g,黄芩10g,党参10g,大黄10g,竹茹10g,佩兰10g,石菖蒲10g,黄连6g,生甘草6g,大枣10枚,生姜3片。

2.中医特色疗法

灌肠疗法:大黄20g,赤芍30g,煎汁,分2次保留灌肠,1日2次,治疗急性痢疾;白头翁30g,乌梅6g,黄连6g,赤芍6g,槟榔6g,凤尾草10g,加水浓煎200mL,将药液导入肛门内约10cm处,抬高臀部以利吸收,1日2次,小儿按年龄酌减,治疗热痢夹滞者。

【转诊建议】

1.符合重症或危重症痢疾诊断标准及时转诊。

2.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肝硬化等及时转诊。 YFYdHlvCN6WLXwa0Q5NL2Ch3PMIg4IeCHoCXX2xlhS2TaoOhIHYbL8CvdiTwiZ5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