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十二节
中暑

中暑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不透风的环境条件下,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出现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病因】

发生中暑的原因有:①环境温度过高:人体能从外界环境获取的热量大幅增加。②产热增加:重体力劳动、发热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应用某些药物(如苯丙胺)使产热增加。③散热障碍:如湿度大、肥胖、穿透气不良衣服或无风天气等使散热减少。④汗腺功能障碍:系统性硬化病、广泛皮肤瘢痕或先天性无汗症、抗胆碱能药或滥用毒品可抑制出汗。上述因素会促发和导致中暑。此外,在室温较高而无空调时,肥胖、营养不良、年老体弱和慢性疾病患者更易发生中暑。对高热环境不能充分适应及工作时间长,剧烈运动或军事训练,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极易发生中暑。

【临床表现】

1.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轻症中暑

除上述症状加重外,体温至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面色苍白、皮肤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虚脱表现。

3.重症中暑

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辅助检查】

1.血常规。

2.生化检查。

3.动脉血气分析。

4.尿常规检查。

5.其他检查:头颅CT和脑脊液检查。

【诊断要点】

中暑的诊断可根据在高温环境中劳动和生活时出现体温升高、肌肉痉挛和(或)晕厥,并应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诊断。炎热夏季,遇有高热伴昏迷者首先考虑中暑。

【鉴别诊断】

中暑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表1-20)。

表1-20 中暑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降低核心体温和防止脏器功能衰竭。

(一)西医治疗

1.急性期治疗

(1)现场救护: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患者一般经现场救护可以恢复正常。脱离现场环境: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将患者平卧并去除全身衣物。快速降温:用凉水喷洒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扇风加快蒸发、对流散热。病情监测:持续监测体温。

(2)医院内救护:物理降温,与现场救护类似,可以通过降低环境温度、头部降温、冷水浸泡法、冰帽、冰毯、冰袋等冷疗法调节体温。体内降温,体外降温无效的情况,可采用4℃盐水进行灌肠,也可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腹腔灌洗。病情严重时,可以实施血液透析,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至体内降温。

2.一般治疗

主要是循环监测与液体复苏,如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 )、血气分析、电解质、每小时尿量及尿液颜色,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尽快建立补液通路。

3.药物治疗

昏迷患者应进行气管内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伴有颅内压增高者,静脉输注甘露醇,30~60分钟输入。如果出现抽搐、躁动,静脉输入地西泮,也可以使用效力强、不良反应少的丙泊酚、苯二氮 类药物。使用时必须注意用药剂量、输注速度和患者反应,剂量过大时注意有无呼吸抑制和低血压发生。

液体复苏低血压患者应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恢复血容量,使尿量保持200~300mL/h。同时注意监测电解质,及时补钾。必要时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帮助恢复正常血压。但需注意勿用血管收缩药,以免影响皮肤散热。多器官衰竭患者应予对症支持治疗,及时发现和防治器官功能不全。

(二)中医治疗

中医学认为,感受暑热病邪是引起中暑的外因,而正气不足则是导致外邪侵袭而发病的内因。

1.辨证论治

(1)暑入阳明证

症状:突发高热,头痛头晕,汗多口渴,舌苔黄燥,脉洪数。

治法:清暑泄热。

方药:白虎汤(《伤寒论》)加减:生石膏30g,知母10g,甘草10g,芦根30g,西瓜翠衣30g,粳米10g。

(2)津气欲脱证

症状:发热骤降,大汗不止,心烦口渴,精神倦怠,脉虚无力。

治法:益气,生津,固脱。

方药: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减:党参10g,麦冬30g,五味子10g,石斛10g,粳米10g,西瓜翠衣30g。

(3)暑伤津气证

症状:发热心烦,自汗口渴,神疲倦怠,舌苔少,脉虚无力。

治法:清暑泄热,生津益气。

方药: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加减:西洋参10g,石斛10g,麦冬10g,黄连6g,竹叶10g,荷梗10g,知母10g,甘草10g,粳米10g,西瓜翠衣30g。

(4)暑热动风证

症状:发热,肢体抽搐,牙关紧闭,神昏不醒,脉象弦数。

治法:清暑泄热,平肝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羚羊角粉1.5g(冲服),钩藤10g,桑叶10g,川贝母6g,鲜生地黄30g,菊花10g,生白芍10g,生甘草10g。

2.中医特色疗法

可根据病情给予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温水化开鼻饲,也可针灸强刺激人中、内关等穴。

【转诊建议】

1.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患者一般经现场救护可以恢复正常,嘱患者持续监测体温,日常生活注意防护,不适随诊。

2.出现昏迷、抽搐、多器官衰竭等病情危重的患者,应及时转入上级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救治。 Sd+JobzKiRvs7U/AoTdsQZqSokGy3x8eBgGpl0XZ7gbAI8juATOUgMgcFXDUZUQ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