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晕厥

晕厥是指一过性发作的意识障碍,区别于昏迷等持续性的意识丧失,发作持续时间短,发作后自行恢复,恢复后除乏力等表现外常无其他异常。

【病因】

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血管功能障碍及血液成分异常,其中心律失常是心源性晕厥的主要原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源性晕厥的常见原因。此外,还应考虑药物中毒等因素导致的晕厥。

【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在发病前可有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或突然体位改变等。大多数患者无前驱症状突然发病,少部分患者可有头晕、头痛、耳鸣等症状。发病迅速,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昏仆倒地,持续时间由数秒至几分钟不等。发病后意识恢复,可有乏力等症状,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发作时,部分患者身体摔伤,头部外伤较多见。

2.查体

绝大部分晕厥患者前来就诊时已恢复正常,问诊常无异常,因而查体需全面,尤其注意患者就诊时精神状态及神智是否清晰;检查身体是否有摔伤,尤其是头部;心率和血压有无改变,有无病理反射和神经系统异常体征等。可问询在场的陪同人员发作时患者的伴随症状、体位和发作时的状态等。

【辅助检查】

患者就诊时往往已恢复,结合查体结果,根据患者病史及晕厥常见的发病原因采取对应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1.心电图:心律失常是晕厥发作的常见原因。

2.头颅CT和磁共振:单纯晕厥患者头颅CT常无阳性改变,磁共振可排除急性脑梗等疾病。

【鉴别诊断】

晕厥、昏迷均表现为意识丧失,区别在于前者为一过性发作,持续时间较短,常可自行缓解;后者持续时间较长,不经治疗常不能自行缓解,因而较易鉴别。通常需要在以下疾病当中鉴别。

1.心源性晕厥: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主动脉瓣狭窄等。

2.神经源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排尿性晕厥等。

3.内分泌疾病导致的晕厥:低血糖等。

【治疗】
(一)西医治疗

晕厥应首先详细询问病史明确病因,在准确诊断的基础上对因治疗,并对晕厥导致的摔伤做应急处理。

(二)中医治疗

晕厥属于中医学中“厥证”范畴,病机为气机突然逆乱,升降失常导致气血、阴阳气不相顺接,可分为气厥、血厥和痰厥。

1.辨证论治

(1)气厥实证

症状:平素烦躁易怒,经精神刺激而发昏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呼吸气粗,舌苔薄白,脉沉弦有力。

治法:开胸顺气,解郁醒神。

方药:通关散(《中国药典》)合五磨饮子(《医方考》)加减:以通关散吹鼻醒神,木香、沉香、槟榔、枳实、台乌药各9g,以白酒磨服。

中成药:越鞠丸。

(2)气厥虚证

症状:平素郁郁寡欢,发病前情绪紧张或恐惧,或久经站立,发作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暗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补气温阳,开窍醒神。

方药:四逆汤(《伤寒论》)合生脉饮(《内外伤辨惑论》)加减:炙甘草10g,干姜15g,制附子8g(先煎),红参10g,麦冬20g,五味子10g。

中成药: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3)血厥实证

症状:多因急躁恼怒而发,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暗红,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理气通瘀。

方药: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羚角片4.5g,霜桑叶6g,川贝母10g,鲜生地黄15g,钩藤9g,菊花9g,茯神木9g,生白芍9g,生甘草3g,淡竹茹15g。

中成药:羚羊角粉。

(4)血厥虚证

症状:有失血病史,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治法:补养气血,回阳醒神。

方药:先服独参汤(《景岳全书》),再服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适量,白芍9g,当归30g,肉桂30g,陈皮30g,党参30g,炒白术30g,黄芪30g,炙甘草30g,酒蒸熟地黄3g,五味子3g,茯苓3g,炒远志15g。

中成药:归脾丸。

(5)痰厥

症状:素有咳喘宿痰,多湿多痰,恼怒或剧烈咳嗽后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行气豁痰开窍。

方药:导痰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减:半夏6g,橘红3g,茯苓3g,枳实3g,天南星3g,甘草1.5g。

2.中医特色疗法

(1)昏厥发作时,用拇指重力掐按水沟、合谷、内关穴,以患者出现疼痛反应并苏醒为度。

(2)实证昏厥取大椎、百会、太阳、委中、十宣穴,使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转诊建议】

原因不明,或病因明确、条件有限、基层医院处理有困难的,原则上都应转往上级医院进行治疗。 VuhnHhcESV0j//5ETq0aLA6vQdDxYCvSIgnROBJHB67hIiIUnZArr0T01oBZJIc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