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中风

医案1

祁某,女,42岁。

就诊时间:1996年9月11日。

主诉:右面部麻木3天。

现病史:患者3天前的下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面部麻木,大约半小时后麻木消失,昨晚再次出现麻木且较上次发作症状明显。刻下症:间断右侧面部麻木,无口眼㖞斜,无肢体感觉及运动异常,平素喜食冰葡萄,余无明显不适。舌暗红,苔薄白,脉滑细无力,寸动入鱼际。

既往史:曾有右面部麻木的症情。

诊断:中风先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络。

审因:气血亏虚。

辨证:阳气受损,血虚及气。

治法:益气活血,疏经通络。

处方:

当归10g 川芎6g 白芷6g 苍术6g

黄芪10g 地龙10g 鸡血藤15g 续断15g

神曲10g 党参10g

取穴:合谷、外关、后溪、颧髎、足三里、冲阳、丰隆、内庭、百会、太冲。

操作:毫针刺,留针30分钟。

1996年9月16日二诊:麻木趋于消失。继予前法治疗。

疗效:治疗10次,症状消失。

按语: 关于中风的预防问题,中医学也早有论述。如朱丹溪:“眩晕者,中风之渐也。”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风门》中云:“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之患。”明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预防中风》中云:“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以上论述均表明,应识别中风先兆,及时处理,以预防中风发生。该患者平素喜食冰葡萄,酸冷太过,伤及脾胃阳气,导致气血郁滞,络脉不通,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方中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川芎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既可活血化瘀,又能祛风止痛,《神农本草经》云其“主中风入脑头痛”;苍术苦温燥湿以祛湿浊,辛香健脾以和脾胃;当归活血通络而不伤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白芷散寒,入阳明经,行于面部;神曲辛温,入脾胃经,患者既往喜食冰葡萄,取白芷、神曲散胃中寒气;鸡血藤行血养血通络;续断补益肝肾;党参健脾益气。“四关穴”,即合谷、太冲,二穴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之原穴,配伍应用有开窍醒神、平肝息风之效,是治疗中风病的常用穴;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而主表,故有解表作用,且手少阳经脉循头之偏侧、颊部,入耳中;后溪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督脉入属于脑,取之以调节神经系统;颧髎为局部取穴;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冲阳为其原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善调人体一身之气血,而脾胃为后天之本,后天强健,气血旺盛,阴阳调和,脏气充足,足三里亦是强身健体的常用穴;丰隆为胃经络穴,健脾利湿,疏通经络;内庭为胃经荥穴,清表热,引阳气内行;百会为三阳五会,有祛风息风的作用,为治风要穴,可用于各种内外风病的治疗。针药并举,益气活血,疏通经络,在治疗麻木的同时,可预防中风的发生。

医案2

赵某,女,68岁。

就诊时间:1996年9月16日。

主诉:左半身不遂15天,加重5天。

现病史:患者于2周前走路不稳摔倒后发现左侧半身不遂,不能行走,曾在北大医院行CT示多发腔隙脑梗,经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效果不显。5天前症情加重,伴言语不利。刻下症:左侧半身不遂,肢软力弱,舌强语謇,二便失禁,纳可,寐安。舌红,无苔,脉弦。

查体:神清,意识清,对光反射正常,双瞳孔等大,无眼震及复视,伸舌稍左偏,左上肢肌力4级,腱反射低下,左巴宾斯基征(+),颈软无抵抗,克尼格征(-)。

既往史:子宫切除术。

诊断:中风(腔隙性脑梗死)——中经络。

审因:年老体衰。

辨证:阴虚痰阻,筋脉失养。

治法:化痰通络,滋阴舒筋。

处方:

玉竹30g 当归10g 黄精15g 生麦芽15g

郁金6g 白芍6g 天冬10g 代赭石15g

怀牛膝10g 枸杞子10g 杭菊花10g 土鳖虫5g

熟地黄10g 丝瓜络10g 泽泻10g 牡丹皮5g

取穴:百会、四神聪、头维、廉泉、通里、神门、曲池、合谷、中脘、足三里、丰隆、太溪、三阴交、太冲。

操作:毫针刺,留针30分钟。

1996年9月24日二诊:左侧肢体活动较前改善,左上肢肌力5 - 级。

处方:

玉竹30g 当归10g 黄精15g 生麦芽15g

郁金6g 白芍6g 天冬10g 炙远志10g

怀牛膝10g 枸杞子10g 杭菊花10g 土鳖虫5g

熟地黄10g 丝瓜络10g 泽泻10g 牡丹皮5g

疗效:治疗60次,患者肢体活动基本正常,肌力5级,言清语利,生活能够自理。

按语: 百会升提气血,充益髓海;四神聪位于头之颠顶,可使逆上气血下降,暴涨之阳得平,瘀滞之经脉通畅;太溪为肾经原穴,既可调补肾阴,又可补益肾阳,促进气血的平调,是治疗中风的要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与太冲合称“四关”,两穴一上一下,一阴一阳,一主气一主血,相互协调,可共奏清热泻火、镇静安神、平肝潜阳和息风通络之效;头维是足阳明、足少阳、阳维脉的交会穴,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足少阳经上抵头角,下耳后,阳维脉循额角,维络诸阳以通督脉,头维位于额角,善于祛风通络;廉泉位于喉舌中间,内应舌根,为阴维、任脉之交会穴,二脉上达舌咽,故泻廉泉能清利咽喉,通利舌络;心开窍于舌,手少阴之络脉入心中,系舌本,通里为心经之络穴,是治疗舌强不语之要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又心主血脉,主神明,以其输穴、原穴神门,治疗心、神疾病;阳明经多气多血,以其合穴曲池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中脘、足三里健脾和胃,补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使气血得充,清窍得养;丰隆位于小腿外侧正中,又是祛痰要穴,三阴交健脾化湿,二者善治下肢痿痹。方药中玉竹药性甘润,善养胃阴;当归养血活血;黄精补益脾气,又养脾阴;生麦芽疏肝健脾;郁金疏肝行气;白芍、天冬养阴柔肝;代赭石、怀牛膝补益肝肾,引血下行;熟地黄、枸杞子、菊花既补肝肾又清肝热;土鳖虫咸寒入血,主入肝经,性善走窜,活血化瘀;丝瓜络入肝,活血通络;泽泻、牡丹皮合用泻相火、清肝火而活血。

医案3

赵某,女,58岁。

就诊时间:1996年9月23日。

主诉:右手力弱20余天。

现病史:患者有头晕、面麻等症状3月余,20天前出现右手力弱,伸舌右偏,于我科就诊,以脑梗死收入院,症状好转,并于6天前出院。刻下症:上肢颤动,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肢体肌力尚可,夜寐欠安,夜尿多,纳可,大便调。舌淡红,苔稍白腻,脉涩,时结代。

既往史:心律失常。

诊断:中风(脑梗死)——中经络。

审因:水不涵木。

辨证:阳亢化风。

治法:潜阳息风。

取穴:百会、四神聪、曲池、合谷、内关、太冲、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毫针刺,留针30分钟。

疗效:2个月后症状接近消失。

按语: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㖞斜等症状。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提出“非风”之说,认为是“内伤积损”;李中梓明确提出闭、脱二证;叶天士认为本病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提出滋液息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

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内风时起,上犯于脑,脑脉壅塞或血溢脉外而见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水不涵木,肝阳上扰,则头晕;虚火上扰,心神不宁,故失眠。

内,指内脏,关,指关隘,内关为手厥阴之络,与阴维脉相通,为主治内脏疾患之要穴;百会位于颠顶,苏厥开窍;四神聪清利头目,醒脑开窍,相配以通窍醒神;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处,滋补肝、脾、肾三阴经,育阴潜阳;《会元针灸学》云“曲池者,曲者曲肘之处也,池者阳经有阴气所聚,阴阳通化,治气亦能养阴,故名曲池”,以曲池治疗上肢痿痹不利;《会元针灸学》云“三里者,逐邪于四末,出三里之外,因其经从头至胸一气,至脐又一变,至里而转下,与太阴少阳邻里相通,所以针阳陵泉而运胆汁入胃,补三里而能健脾,泻三里而能平肝”,以足三里扶正培元,又可通经活络;脾主裹血,温五脏,血海为足太阴脉气所发,气血归聚之海,取其补血理血之义;合谷、太冲开四关,通调气血,且女子以肝为先天。

医案4

李某,男,65岁。

就诊时间:2019年7月30日。

主诉:视物成双半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2019年7月4日乘车时突发眩晕伴视物旋转,于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查头CT提示脑梗死,收入院予扩血管、活血化瘀治疗,其间出现复视,无明显肢体感觉及运动异常,治疗14天后头晕症状明显改善,复视未见好转。7月26日于我院眼科就诊,查体见眼睑无明显下垂,左眼球内转受限,考虑动眼神经麻痹,建议神经内科就诊。7月29日于神经内科诊断为小脑脑干梗死,予降脂稳斑、改善脑供血治疗,推荐至我科就诊。刻下症:视物成双,无明显头晕头痛,无心悸胸闷,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感觉及运动异常,无明显共济失调,无吞咽障碍及饮水呛咳。形体肥胖,性情急躁。纳眠可,大便干,小便调。舌暗,苔黄腻,脉弦滑。

体格检查:眼睑无明显下垂,左眼球内旋受限,仅达中线,言语清晰欠流利。

既往史:脑梗死病史3年,未遗留后遗症;冠心病搭桥术后5年,规律服用抗凝药物;高脂血症10年,规律服用降脂药;颈动脉硬化斑块及下肢动脉硬化斑块5年。

个人史:无吸烟史,饮酒20年,已戒酒5年。

理化检查:头颅CT(7月4日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多发性脑梗死。

诊断:中风病——中经络、风牵偏斜(脑梗死);胸痹(冠心病搭桥术后)。

辨证:痰瘀阻络。

治法:活血化瘀,健脾祛痰,息风通络。

取穴:百会、神庭、本神、风池、太阳、内关、养老、支沟、中脘、天枢、丰隆、太冲、丘墟、蠡沟。

操作:毫针刺,以得气为度,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疗效:治疗5次后患者复视明显改善,眼球运动可达中线至目内眦的1/2;治疗15次后眼球运动可达中线至目内眦的3/4,言语清晰流利,大便正常;治疗1个月后眼球活动正常,复视痊愈。

按语: 中风病作为针灸科的多发病、常见病,以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利就诊的患者居多。该例患者虽以复视为主诉就诊,系颅内缺血性病变引发神经支配功能异常,治疗重点在解决中风病,眼周局部取穴相对偏少。

百会为三阳五会,有醒脑安神的作用,是治风要穴。脑为元神之府,联合神庭、本神,宁心安神。风池为足少阳经穴,配合百会息风潜阳,且其循行于目外眦,善治目疾,养老亦是治疗目疾的经验穴,加以太阳通经活络,以利目窍。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的络穴,通阴维脉,益气安神,宽胸理气,《难经》云“阴维为病苦心痛”,故内关是治心胸病变的常用穴。中脘在此病例中一穴多用:首先,中脘是胃之募穴,又为八会穴之腑会,六腑皆禀赋于胃,故中脘与六腑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取中脘理气通便治疗便秘;其次,任脉主一身之阴,中脘具有健脾益气、助运燥湿的功效,且任脉循行至头面,“上颐循面入目”,善治痰湿困阻头面;再次,手太阳经和手少阴经相表里,其经脉络属于心,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手少阳经脉布膻中、散络心包,中脘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交会穴,故可治疗胸痹,一穴三用,穴简而力专。支沟清三焦而通腑气,为治疗便秘之要穴;此外,三焦主气,支沟功善宣畅三焦,理气行血;天枢连通三焦,职司升降,既可配合支沟治疗便秘,更是与中脘配伍,一补一通,补中益气,通调气机,相得益彰。丰隆健脾化痰,是治疗痰湿的要穴;肝为风木之脏,最易化火生风,上扰神明,其经脉连目系,以足厥阴原穴太冲,镇肝息风的同时治疗风牵偏斜。丘墟为足少阳胆经原穴,蠡沟为足厥阴肝经之络穴,二穴同用疏肝理气之效甚佳,是贺普仁教授调畅气机、缓解紧张的常用对穴,尤其适合调节急躁易怒的情绪。

针灸作为绿色疗法虽然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但对其心生畏惧的患者仍不在少数,临床力求选穴少而精,手法轻而柔,既突显了腧穴的疗效,又减轻了患者针刺的痛苦。为充分发挥腧穴的功效,一穴多用就可以减少腧穴的数量。以最少的选穴,达到满意的疗效,笔者认为应是针灸医生追求的一个方面。这就要求对腧穴有更深刻的认识,在特定穴的基础上,重视特效穴,与靶向治疗、精准医疗有异曲同工之妙。 mMp7hlp8OMUf6yoeN33hSLlsYJaCIkZgaFtABNzREld+1iiMIgjm4iy3Uq7V3w0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