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头痛

医案1

刘某,男,47岁。

就诊时间:1991年5月。

主诉:颠顶部疼痛7年余。

现病史:患者头痛7年余,以颠顶部为主,查头CT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几经治疗无效。刻下症:头痛如箍,如戴帽态,自觉头顶有重物压,余无明显不适。平素喜饮酒,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滑。

诊断:头痛(头痛待查)。

审因:酗酒伤肝。

辨证:肝郁化热。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养阴。

处方:

枸杞子20g 杭菊花10g 女贞子20g 郁金10g

黄芩10g 黄精20g 生麦芽30g 怀牛膝15g

白芍15g 天冬20g 生地黄20g 牡丹皮15g

疗效:1周诸症消失。

按语: 肝郁伤酒所致之头痛,因肝肾同源,故治以补益肝肾,滋水涵木,顺其条达之性,清解湿热之毒。枸杞子滋补肝肾,菊花清利头目;女贞子滋补肝肾,益阴培本,并能上荣头面;郁金,其性轻扬,能散郁滞,行气解郁;黄芩清泄少阳半表半里之郁热;黄精滋肾阴,益肾气;生麦芽疏肝健脾;怀牛膝滋补肝肾,引血下行;白芍养血益阴柔肝,牡丹皮清泻相火,生地黄凉血滋阴,天冬清热养阴生津,四药共用,可甘寒养阴保津。

医案2

杜某,女,47岁。

就诊时间:1996年9月12日。

主诉:右侧头痛3天。

现病史:患者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头痛,未予诊治。刻下症:右侧头痛,以头皮疼痛为主,牵涉下牙疼痛,伴有夜寐欠安,右手麻。1周前曾遇事而急躁。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寸动入鱼际。

既往史:颈椎病、腱鞘炎。

药敏史:磺胺类。

诊断:偏头痛(偏头痛待查)。

审因:郁怒伤肝。

辨证:肝郁化火。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处方:

郁金10g 当归6g 黄芩6g 绿萼梅6g

白芍10g 荆芥6g 秦艽10g 牡丹皮6g

取穴:丘墟、光明、行间、太冲、百会、外关。

操作:毫针刺,留针30分钟。

疗效:10次告愈。

按语: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阳升发太过,血随气逆,冲扰于头,则头痛。方以郁金,辛能行散,活血行气,引诸药入肝经;当归、白芍养血滋阴,祛邪不伤血;绿萼梅芳香行气入肝胃,能疏肝解郁,理气醒脾;黄芩苦寒泻火,牡丹皮凉血清热;秦艽祛风通络;荆芥辛温解表,辛而不烈,温而不燥,与清热药同用,增加辛散透表之力,给邪以出路。少阳头痛,取足少阳胆经原穴丘墟,疏利肝胆;络穴光明通络祛邪;行间为足厥阴肝经荥穴,五行属火,肝木之子也,“实则泻其子”,故行间可疏肝解郁,调和气血,清泻肝胆,平肝息风;太冲为肝经输穴、原穴,肝主藏血,冲为血海,肝与冲脉,气脉相应合而盛大,故名太冲,具有平肝泻热、清利头目的功效;肝经与督脉会于颠顶,取百会,一穴以调两经气血;外关者,外指体表,关指关隘,为手少阳之络,与阳维脉相通,阳维有维系、联络诸阳经之作用,因“阳维为病苦寒热”,病位在外,故外关为主治外感之要穴。

医案3

刘某,男,15岁。

就诊时间:1996年9月19日。

主诉:头胀痛1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1995年春节后出现头痛,以胀痛为主,一般从午后开始,若不服止痛药或睡眠休息,每持续至深夜,经多处治疗未见疗效,做头颅CT示无异常。刻下症:头胀痛,伴有咳喘,盗汗,遗尿,双目发胀,夜寐欠安,纳差,二便尚调。舌红,少苔,脉浮欠力。

既往史:脑外伤史、心肌炎。

诊断:头痛(头痛待查)。

审因:头部外伤,气机逆乱。

辨证:气阴两虚,阳维脉闭。

治法:养阴益气,通络止痛。

取穴:至阴、光明、阴郄、三阴交、外关、中脘。

操作:毫针刺,留针30分钟。

疗效:治疗30次病痊愈。

按语: 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五行属金,膀胱经上行于头目,应于肺,故至阴可清利头目,治疗头目五官疾病;光明为胆之络穴,别走厥阴,肝经连目系,开窍于目,胆经起于目外眦,其经别系目系,开光复明,故光明是治疗眼病的要穴;汗为心之液,阴虚内热,心液不能敛藏而盗汗,取阴郄养阴清热以治之;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健脾胃,益肝肾,滋阴补益;手少阳经脉行头之侧部,上项,入耳中,达眼部,故以络穴外关疏风清热,调理气机;中脘为八会穴之腑会,可益气养血,调养后天之本。

医案4

刘某,女,38岁。

就诊时间:1996年10月4日。

主诉:右偏头痛10余年。

现病史:患者于10余年前因产后受风引起右偏头痛,经多方治疗,无明显改善。刻下症:右侧头痛隐隐,痛势绵绵不绝,无明显头晕,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气短心悸,劳累后加重。舌淡,苔白,脉细。

诊断:偏头痛(偏头痛待查)。

审因:产后受风。

辨证:血虚风寒。

治法:祛风解表,益气扶正。

取穴:百会、风池、外关、光明、丘墟、太冲、悬钟。

操作:毫针刺,留针30分钟。

疗效:10次病痊愈。

按语: 产后气血亏虚,不得上荣,脑髓失养,又遇风寒,故头痛隐隐;劳则伤气耗血,故每于劳累后诱发或加重;中气不足,生化乏源,故纳少神疲、面色少华。百会为足厥阴、足太阳、手足少阳与督脉的交会穴。厥阴、少阳内属肝胆,肝胆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主风主动为内风;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藩,多与外风有关。因此,百会有祛风息风之效,为治风要穴,可用于各种内外风病的治疗。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唯风可到,同是治风要穴的风池,位于颞颥后发际陷中,凹陷似池之处,故而得名,且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取之恰好。《杂病穴法歌》云“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痛发热外关起”,《拦江赋》云“伤寒在表并头痛,外关泻动自然安”,循经取穴应结合辨证取穴,故以外关配丘墟,宣通少阳、通络止痛。太冲为肝经原穴,光明为胆经络穴,以原络配穴之法,加强疏肝利胆,理气调血之功。悬指悬挂,钟者聚也,悬钟为足少阳脉气聚注之处,又为八会穴之髓会,功善填精益髓,理气止痛。

医案5

王某,男,77岁。

就诊时间:2007年3月29日。

主诉:头痛2周。

现病史:患者于2007年3月15日停供暖后未注意保暖,出现右侧头痛,曾去两家医院诊治,均未见效。刻下症:头痛,疼痛以胀、重、掣痛为主,颇觉痛苦,伴耳聋,余无特殊。

既往史:胃肿瘤。

理化检查:头CT示脑梗死、脑萎缩。

诊断:偏头痛(偏头痛待查)。

审因:气虚外感。

辨证:外感风寒,气滞血瘀。

取穴:四神聪、合谷(右)、支沟(右)、阳辅(右)、外关(左)、蠡沟(左)。

操作:毫针刺,以得气为度。

疗效:1次症大减,2次病愈。患者作揖而去。

按语: 四神聪位于颠顶,清利头目。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属卫外合皮毛,风邪外袭,肺卫首当其冲。手太阴属里属阴,手阳明属表属阳。在表之邪宜轻而扬之,以解表通络祛邪,故应取阳明经穴为主。合谷为手阳明经之原穴,所以合谷是治疗表证的主穴。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而主表,故有解表祛热的作用,可治疗风寒外感。支沟为三焦经之经穴,阳辅为胆经的经穴,“经主喘咳寒热”,指此类腧穴善治风寒、风热所致的病证。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以其络穴蠡沟祛邪通络止痛。

医案6

游某,男,31岁。

就诊时间:2011年2月17日。

主诉:头痛16天。

现病史:患者于2011年2月1日举哑铃后出现头痛,以后枕部为主,未予系统治疗。刻下症:后枕部疼痛,颈项不舒,肢体无明显异常,余无不适。纳可,眠安,二便调。

理化检查:颈椎核磁示C 3~4 、C 4~5 、C 5~6 、C 6~7 椎间盘突出,生理曲度变直,右侧横突孔较对侧变窄。

诊断:头痛(颈椎病?)。

审因:经脉受伤。

辨证:气滞血瘀。

取穴:列缺、水泉、养老、至阴。

操作:毫针刺,留针30分钟。

2011年2月18日二诊:头痛明显减轻,继守前法治疗。

疗效:治疗3次后患者头痛症状基本消失,继以前法治疗1周以巩固疗效。

按语: 足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该患者因运动后出现后枕部疼痛,颈项不舒,考虑膀胱经受损,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法当行气活血,舒筋止痛。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根”,为井穴,且《针灸聚英》云“头面之疾针至阴”。水泉为足少阴经的郄穴。泉,水源也,为肾之气血所深聚之处,又肾主水,穴似深处之水源,故名水泉,有清热利水、活血通经之效,常用于头项部损伤性疾病的治疗。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有宣肺通络、通调任脉之功,可用治偏头痛、项强、颈椎病,“头项寻列缺”。手太阳经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且阳经郄穴主治疼痛,故配以小肠经之“本”——养老,可增液养筋、舒筋活络。《针灸甲乙经》记载:“肩痛欲折,臑如拔,手不能自上下,养老主之。”该穴常用于治疗背痛、急性腰痛、脊椎病。

在中医学中,阳气具有重要意义。《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阳气者,若天与日……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四末为阳气之根本,如《灵枢·终始》云“阳受气于四末”。针刺这些部位的腧穴易于激发经气,调节脏腑经络的功能。且此类腧穴不仅取穴方便、操作安全,且主治病证的范围广,效果好。临床取穴有病在标取标,在本取本;病在本以治其标,在标反治其本。以该患者为例,其虽以头痛为主症,病位在标,但在治疗中均选取本部腧穴,而未针刺局部一穴,最终收效显著,足见标本根结理论对提高临床疗效颇有裨益。 6FLVkFFuxDm7LDNSwaB5AE317j9ZB181pD/aLhRUvBtYKinWdXrzEldePmcXLN9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