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不寐

医案1

汪某,女,50岁。

就诊时间:1996年4月2日。

主诉:入睡困难近1年。

现病史:患者1995年5月开始出现入睡困难,遇外感、情志波动时加重,曾服药物治疗,时有好转。刻下症:入睡困难,时有彻夜难眠,服药维持数小时睡眠,心中恍惚,情绪易波动,急躁易怒,头晕,自诉若中午能睡眠数分钟则夜间能睡几小时,伴有心悸,懊憹欲死,上热下寒,畏热恶寒,纳差,咽干,善溺,饥而不欲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全身乏力,大便调。舌淡红,边有齿龈,苔白稍腻,脉右大于左,左脉细沉,右脉弦大。

既往史:1995年5月份行腰椎间盘手术;30年前曾因夜班多而患神经衰弱。

诊断:不寐、怔忡(失眠、更年期综合征)。

审因:生理性疾病。

辨证:阴微阳亢。

治法:育阴潜阳,安神健中。

处方:

生麦芽15g 甘草5g 枸杞子10g 杭菊花6g

天冬20g 生牡蛎10g 刺蒺藜10g 法半夏5g

党参10g 牡丹皮3g 白芍6g 怀牛膝6g

泽泻6g 白术10g 绿萼梅10g

1996年4月5日二诊:药后入睡好转,时寐时醒。

处方:

生麦芽15g 甘草5g 枸杞子15g 杭菊花10g

天冬20g 生石决明10g 刺蒺藜10g 党参10g

牡丹皮6g 白芍6g 绿萼梅10g 熟地黄10g

麦冬10g 北沙参10g 生龙骨30g

疗效:2周痊愈。

按语: 生麦芽功善健脾疏肝,《医学衷中参西录·大麦芽解》记载:“大麦芽性平……能入脾胃,消化一切饮食积聚。为补助脾胃药之辅佐品,若与参、术、耆并用,能运化其补益之力……虽为脾胃之药,而实善舒肝气……夫肝主疏泄,为肾行气,为其力能舒肝,善助肝木疏泄以行肾气……”甘草补益心气,益气复脉;枸杞子滋补肝肾,菊花清肝宣散;天冬滋阴清热;生牡蛎、刺蒺藜滋阴潜阳,重镇安神;半夏化痰散结;党参健脾益气;牡丹皮凉血清热;白芍敛阴柔肝;怀牛膝补肝肾,引火下行;泽泻清泄相火;白术健脾益气;绿萼梅疏肝解郁。

医案2

郑某,女,39岁。

就诊时间:1996年9月19日。

主诉:多梦20余年。

现病史:患者20余年以来夜寐梦多,屡经治疗无明显改善。刻下症:夜寐多梦,伴有头痛而胀,以两侧为主,背部酸痛不适,纳可,二便尚可,行经时间延长,约10天。舌红,苔白稍厚,右脉涩。

诊断:多梦。

审因:邪木生邪火。

辨证:心神不宁。

治法:交通心肾,养阴安神。

处方:

夜交藤15g 五加皮10g 续断15g 桑寄生15g

当归5g 朱茯苓15g 党参10g 炙远志6g

汉防己10g 生龙齿15g 骨碎补10g 百合10g

1996年10月10日二诊:多梦好转,右脉不涩。

处方:

夜交藤15g 五加皮10g 续断15g 桑寄生15g

当归5g 朱茯苓15g 党参10g 炙远志6g

汉防己10g 生龙齿15g 骨碎补10g 百合10g

琥珀6g 萱草根10g

疗效:3个月基本痊愈。

按语: 夜交藤味甘,入心、肝经,补养阴血,养心安神;五加皮、桑寄生、续断、防己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当归养血活血;朱茯苓健脾安神;党参健脾养胃;远志开心气而宁心神,通肾气而强志不忘,是交通心肾、安志定神之佳品;生龙齿镇静安神;骨碎补温补肾阳,强筋健骨;百合养阴清心,宁心安神;“萱草忘忧”,主治忧思所伤。

医案3

王某,女,36岁。

就诊时间:1996年9月25日。

主诉:失眠1年。

现病史:患者于1994年冬季产后出现易感冒,服用鹿茸后易上火,前数月嘈杂易饥。刻下症:失眠多梦,有时彻夜不寐,纳差,神疲乏力,便溏,小便尚调。舌红,无苔,右脉涩,左脉滑,心脉散动入鱼际。

诊断:不寐(失眠)。

审因:鹿茸。

辨证:阴虚内热,扰乱心神。

治法:清心泻火,养阴安神。

处方:

黄芩10g 黄连3g 甘草6g 生地黄10g

玉竹20g 陈皮10g 当归6g 白芍6g

佛手10g 绿萼梅6g

取穴:神庭、中脘、手三里、足三里、丰隆、三阴交、阴交、少海、通里、照海。

操作:毫针刺,以得气为度。

1996年10月2日二诊:症情好转,舌质暗红似糜,脉稍滑。

处方:

黄芩10g 黄连3g 甘草6g 生地黄10g

玉竹20g 陈皮10g 当归6g 白芍6g

佛手10g 绿萼梅6g 夜交藤15g 玫瑰花10g

1996年10月8日三诊:症情好转,稍有舌苔,每晚能睡2小时。

处方:

泽泻10g 玄参10g 甘草6g 金银花15g

续断10g 陈皮6g 白芍6g 天冬10g

女贞子10g 墨旱莲10g 玉竹15g 生麦芽30g

1996年10月14日四诊:症情好转,每晚能安睡3小时,舌稍红,苔薄白,脉稍滑。

处方:

泽泻10g 玄参10g 甘草6g 金银花15g

黄精15g 陈皮6g 白芍6g 牡丹皮6g

女贞子10g 生地黄10g 玉竹15g 生麦芽30g

疗效:2周明显改善,2个月痊愈。

按语: 不寐的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本草害利》谈及鹿茸的危害时云:“升阳性热,阴虚而阳浮越者,目击误用而血脱于上以陨者多人矣。”此例误食鹿茸,导致火热扰神。方中所用之黄连大苦大寒,清泻心火;黄芩清上焦火热;生地黄甘苦寒,凉血滋阴生津;玉竹滋阴养胃;陈皮理气健脾;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佛手、绿萼梅疏肝理气;甘草调和诸药。脑为元神之府,神庭居额上,额又称天庭,故名神庭,功可清头目,安神志;中脘补中益气;“胃不和则卧不安”,手三里、足三里通调阳明,养胃安神;丰隆健脾和胃;三阴交清泄血分之热,养阴调血;《会元针灸学》云“阴交者,元阳之气相交于阴癸水之精,合于阴气,上水分合于任水之精,阳气从上而下,与元阴相交注丹田,水火既济,故名阴交”,以阴交沟通阴阳,调和水火;少海为心经合穴,五行属水,有益心宁神之效;通里为心经络穴,清热安神;照海为肾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心主神明,心肾不交则失眠,阴跷脉主人寤寐,因此照海是治疗失眠的要穴。

医案4

孙某,女,62岁。

就诊时间:2009年2月。

主诉:失眠伴心悸10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10余年前因受惊吓后出现入睡困难,甚则彻夜不寐,常需服用安眠类药物方可入睡。经中西医多种药物治疗,未见明显疗效,遂来针灸科就诊。刻下症:失眠,伴有胆怯心悸,触事易惊,终日惕惕,甚则不能一人独处,常感注意力不集中,尿频,夜尿多,大便可,纳可。舌淡,脉弦细。

既往史:胆囊炎。

诊断:失眠、心悸(失眠)。

审因:惊吓。

辨证:心胆虚怯,心神失养,神魂不安。

治法:培元补虚,安神定志。

取穴:神阙、太阳、神庭、神门、内关、太渊、太溪、三阴交、蠡沟、丘墟、行间。

操作:神阙拔罐,余穴以毫针刺,得气为度。

疗效: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患者睡眠改善,无需服用安眠类药物亦可入睡;心悸明显缓解。遂终止治疗。

按语: 该患者系突然受惊,惊则气乱,损伤心气,导致心气紊乱,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而致失眠、心悸及其神志病证;后因恐惧过度,致使肾气不固,气泻于下,而见尿频、夜尿多。故而确立培元补肾、安神定志之法。神阙乃任脉腧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脾胃之功;太阳祛除阴邪,振奋阳气;神门为手少阴心经的输穴、原穴,与神有关,为神之门户,有养心安神、培元益智之效,善于治疗失眠、健忘、心烦、怔忡等与神志有关的疾病;神庭是督脉、足太阳、足阳明之交会穴,为神之庭院,有安神醒脑之效。此四穴可共奏安神定志之功。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阴维为病苦心痛”,阴维为病在脏,为治疗内脏疾病之要穴,有祛邪宁神、疏肝和中、理气降逆之效;行间是足厥阴肝经的荥穴,可平肝息风、泻热明目;太溪乃足少阴肾经原穴、输穴,有滋阴壮阳之效,为四大补穴之一;太渊系手太阴肺经输穴、原穴,乃脉会,肺朝百脉,有扶正祛邪、补气益肺之效;加之足三阴经之交会穴——三阴交,有滋阴养血、健脾利湿、益肝肾之效。诸穴配伍,可以益气安神、交通心肾。《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上守神”,该患者又系惊恐过度所致,尚需配伍调节情志之穴。丘墟为足少阳胆经原穴,蠡沟为足厥阴肝经之络穴,二穴同用,可疏肝理气,为调畅情志的常用对穴。

医案5

徐某,女,59岁。

就诊时间:2011年4月29日。

主诉:入睡困难3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3个月前因母亲去世,伤心过度,出现入睡困难,甚则彻夜不眠,需服用安定,曾于安贞医院就诊,诊为抑郁症。刻下症:入睡困难,服用安定5片尚不能寐,时有头晕,纳可。近期一过性血压升高,血压130/95mmHg。舌暗红,苔薄黄。

辅助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未见异常。生化全项:总胆固醇6.44mmol/L,载脂蛋白B1.43g/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66mmol/L。血常规:单核细胞绝对值0.31×10 9 /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6×10 9 /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0%。

诊断:不寐(失眠)。

审因:悲伤过度(悲则气消)。

辨证:伤心过度,心神不宁。

取穴:百会、神庭、本神、内关、通里、太渊、丘墟、蠡沟、照海、三阴交。

操作:毫针刺,以得气为度。

2011年4月30日二诊:当日回家途中有困意,当晚睡眠尚可。继守前法治疗。

2011年5月9日三诊:眠安,无其他明显不适。

疗效:临床告愈。

按语: 该患者为突遭变故,过分忧伤,暗耗心神,血不养神,故而失眠。百会为诸阳之会,可消阴翳;神庭安神定志;“本”指根本,本神在神庭之旁,居头部,头为元神之所在,故本神为治神志病之要穴;心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通阴维脉,阴维脉通过任脉而与诸阴经相联系,联络全身阴经并主一身之里,故内关有益心安神、理气宽中的作用;通里泻心经邪气,邪去则正安;悲则气消,太渊为肺经原穴,补气调气;丘墟、蠡沟疏肝解郁;照海交通心肾;三阴交养阴安神。

医案6

杨某,女,18岁。

就诊时间:2011年5月31日。

主诉:嗜睡1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1年多前因学习劳累后出现神疲困倦,常于课堂上睡觉,遂辍学回家,曾于当地医院就诊,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经治疗后无明显好转。刻下症:嗜睡,逐渐加重,眠欠安,醒后仍感疲惫,平素纳可,二便调,月经正常,余无明显不适。

理化检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8.6%,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77×10 9 /L,淋巴细胞百分比54.6%,单核细胞绝对值0.25×10 9 /L。

诊断:多寐(原发性嗜睡)。

审因:脾阳受损。

辨证:脾阳不振,清气不升。

治法:醒脾开窍。

取穴:中脘、太渊、太白、解溪、丰隆、内关、公孙。

操作:中脘火针,余穴毫针刺,以得气为度。

医嘱:忌酸冷。

疗效:针灸2次后,患者睡眠时间减少,自觉睡眠质量明显改善;5次后,睡眠时间正常,余无明显不适症状,临床告愈。

按语: 多寐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的病证,亦称“嗜睡”“多卧”。李东垣《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云“脾胃之虚,怠惰嗜卧”;《丹溪心法·中湿》云“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故脾气虚弱,阳气不振,清阳不升,可致嗜睡。穴以中脘,补中益气;太渊为脉之会,益气调脉;太白为脾之原穴,公孙为络穴,健脾化浊;解溪为胃经经穴,丰隆为络穴,化痰利湿;内关益心安神。 itxJ+QlGto6nl0bQgK9pPYTkAeGvxB9YhjYeRcA28RlTXs/oIyz3rUjeFSCcQZF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