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肺痨

医案

刘某,男,53岁。

就诊时间:1989年9月。

主诉:咳嗽3年,伴咯血1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3年前出现咳嗽、盗汗,未系统治疗,后逐渐加重。1年多前咳嗽、盗汗、体重下降,伴有咯血,于医院就诊,诊断为肺结核,予异烟肼治疗1年余,症状无明显改善。刻下症:咳嗽,咯血,咳声无力,血色淡红,气短声低,形体消瘦,午后潮热,颧红盗汗,畏风怕冷,神疲乏力,口干口渴,纳少。舌暗红,少苔,脉细弱而数。

诊断:肺痨(肺结核)。

审因:痨虫。

辨证: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扶正。

处方:

百部30g 北沙参15g 百合10g 麦冬10g

黄精15g 生地黄10g 茯苓10g 青蒿10g

桔梗5g 川贝母6g 鱼腥草10g 芦根15g

地骨皮15g 玄参10g 党参10g 甘草10g

太子参30g

疗效:配合抗结核药治疗3个月诸症缓解,半年后痊愈。

按语: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杆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2019年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2019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据WHO估算,全球结核杆菌潜伏感染人群约17亿,占全球人口的1/4左右。结核病仍是全球前10位的死因之一,同时自2007年以来一直位居单一传染性疾病死因之首。在我国,肺结核被列为乙类传染病,普通门诊已很难接触到了。

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指出“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并创立“尸注”“鬼注”之名。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把“尸注”列入肺脏病篇章,明确了本病病位在肺,指出本病的病因是“劳热生虫在肺”。直到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始以“痨瘵”定名。至于治疗,明代虞抟的《医学正传·劳极》确立了杀虫与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迄今仍然对肺痨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风痨臌膈”为古代中医四大难证,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中药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大多数患者可获痊愈。

方中以百部抗结核杀虫,北沙参、百合、麦冬润肺止咳;黄精、茯苓、党参健脾补肺;地骨皮、青蒿、玄参以滋阴清热;鱼腥草、桔梗、川贝母清热化痰,宣肺止咳;芦根清热生津,太子参益气生津,生地黄养阴生津;再以甘草补脾益气,止咳祛痰,调和药性。该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效果不理想,以中药改善体质,兼以抗结核,故而事半功倍。 pW7sEAiO9Sq4KPjvHoBoDvKinJLcsW5RqGSFk4/ljEfcpm13cPTfVjc5Srp2iZi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