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是人类文化历史的产物,其不仅是实体性的存在,也是对于文化、历史和社会价值的确认。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华民族的档案资源,包括和档案资源有关联的历史记载资源(建筑、文物、物品、标记等),形成并保留传给后人的珍贵利用档案,它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马克思曾说过,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解释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档案资料也是这样,保存历史,记载中华文明,发挥社会资政的作用。作为新时代档案创新理论来说,我们要以记录的档案去展示现代需要传承的精神,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一是要有深沉的家国情怀;二是丰富档案内容的发展内涵;三是通过档案内容情节展览,彰显时代风采及人物形象。通过互联网+,在大数据时代,以深厚的实力谋划展示,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风貌、民族风格的内容,带给观众一场场与众不同的视听盛宴,使档案的每一次展陈活动具有厚重的文化感和历史感,使档案展览工作通过时代烘托,渲染工作,创新地走出一条新时代形象感人、催人奋进的工作新路。
在档案学中,档案展览(陈列)是一项新的内容,下面就档案展览来看一看创新的思路。
其一,档案展览的主题构想。在整个展览活动中,展览(陈列)内容是有意识的构思过程,也是在有意和无意中交替进行的。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说明这项展览设计的思维过程,那就是:
意——思——形——思——意
意:特定的信息、概念内容、含义、思想等。
思:在对“意”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构思和对视觉形象、表现方式的寻找。
形:通过一定的形式法则塑造出新的视觉形象。
思:观众通过对“形”的视觉感受而被唤起的情感、思维活动。
意:使最初的“意”得以传递,这种传递后的还原并非完全重合的还原,而是提炼、开拓、升华和再创造。
前三项是转换和表现的过程,后两项为还原和再创造的构成。寻找“形”和“意”的必然联系,不可强求,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即可遇而不可求,这“遇”字具有自然、贴切,恰到好处,令人观后叫绝的内涵。
其二,原创和开拓。构成档案展览设计大师的智力结构包括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记忆力以及丰富的联想能力。档案展览设计时的敏感性主要表现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积累、感知能力及开拓创造。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下面我们做两个快速反应练习,体会关于问题的“形”和“意”、原创、开拓的“解”法。
例1 在汉字“日”上展开联想,加上一笔变成一个新字。按要求在“日”字上加一画,变成另外一个字,“田、申、白、旦、电、甲、由、旧”等是最顺向的思维,但没有最新意的解法。
同样运用改变方向和延长的方法,一个来自广州的学生给出了答案:曱(yuē)甴(yóu),在粤语中经常使用,就是蟑螂(小强)的意思。
我们总习惯白纸黑字的思维,如果加的不是黑色的一笔呢?上图是用白色在日字中间画一横,使之变为“口”字。
同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得到英文字母“E”。这里“字”的概念就不仅仅是汉字了,扩大了字的范畴。
上图是经由改变文字的方向,再进行延长得来的解——“中”。
通过“日”字加一笔变成新字的练习,我们发现设计的解法要宽泛和有趣得多。改变观察的视角,突破旧有经验的束缚,让思维放飞,就能得到原创和独创的解法。
例2 拓展式选择题。
从【1】、【3】、【5】、【7】、【9】五个数字中,选三个数字,使下列计算式成立。
【 】+【 】+【 】=10
如果按常规的算法,很难选择三个数使此计算式成立,在思维拓展中,将【9】倒过来变成【6】,可以保证此式成立,那就是:
【1】+【3】+【6】=10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原创和开拓来源于个人对日常行动的细致观察、知识积累、思维拓展、升华创造。我们要从中华悠久文化中汲取营养,学习先进的外来文化,打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自由和规则、诗意和秩序之间选择凝练的视觉语言,提升创造力。在档案展览活动中,要用丰富的中华文化历史宝库知识为展示内容增色添彩。
其三,视觉交流。视觉就是人们(包括动物)通过眼睛这一器官对周围事物形状、大小、明暗、动静以及颜色的感知,也可理解为人们(包括动物)对光的感知。视觉是人们最重要的感觉,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是经视觉获得的。视觉交流也是眼神交流,通过眼睛在表情中的特殊作用,表达一种或多种心情或信息。其归于肢体语言的一个方面,是人类特有的传递信息的方式。
对于展览(陈列)设计师来说,视觉认知,接受信息、存储信息和加工信息时涉及的一切心理活动,如感知、回忆、思维、学习等方式,是人类特有的传递信息的方式。理解视觉对外界实物的感知,与观察者的个人视觉和心理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视觉是有选择性的,是奇特的,同时也是迷惑的。如中国古代的《五子十童图》(图2.1):
图2.1 五子十童图
这里有五个头,却可以数出十个孩子。这幅图形中,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共生形的运用,使得十个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生灵活现。
这是一个容易让人迷惑的视觉图(图2.2),两个内部的圆大小完全一样,但一个圆被几个较大的同心圆包围时,它看起来要比那个被一些圆点包围的圆小一些。
图2.2
其四,设计的创新。一般的展览设计要强调展览活动的独立性和个性化,它不光包括艺术手法的独特,还要有时代设计的补叙,它有更广泛的受众,并且一切以文化历史为背景,推动社会发展。
如何创新?
一是向传统学习。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这不仅是物质的简单堆积,而且是一部活生生的创新历史,不论在建筑、服装、壁画、雕塑还是工艺品设计等领域,都有辉煌而不断进步的历史。德国艺术设计教育家、卡塞尔大学教授马蒂亚斯(Mathias)参观了湖北、陕西、四川的博物馆后说,欧洲人的设计创新历史应该重写,创新设计史并不是始于欧洲,而是早在3 600年前的殷商文化之前的中国,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就是最好的证明。日本学者福田繁雄(世界著名平面设计师)在回答中国学生“创新的源泉”问题时,认为自己的创造成果大多数与中国文化有关,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动画片《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就是最为直接的创造性偶像。向传统学习不是就传统而传统,而是在吸收历史文化营养时,我们要保留自己作品的特色个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诠释为,越是个性化、特色化,就越会被全球更多的人所接受。
二是向生活学习。在学习绘画、素描时,当绘画线条表现得极其单调时,老师会对学生说,不能光对着石膏画、对着静物画,而是要到社会的百花园里去,到大自然去,奇花异草会丰富你的表现力。不论是甘肃敦煌的飞天艺术、藏族的唐卡,还是蒙古族、维吾尔族的大草原……只要迈开脚步到民间,通过细微的观察、精准的描绘,就能使中国的传统艺术表现随时展现在你的笔下。在传统设计中,中国文化元素随处可见,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寓意往往成为我们的设计特色。如果我们勤于积累,对生活勤于观察,设计的灵感就会随时出现。
三是向先进学习。在一般的常规的展出活动中,为什么一些设计人员更多地使用一种雷同化的“国际语言”,而缺乏中国特色(或地方文化特色)?一些设计师不愿意发挥潜在的创造力,接受任务后,一头扎在外国的画册里,盲目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是世界共享的资源,应当向先进文化学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行。但不是盲目借鉴,而是有目的地消化吸收,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文化内涵,将每一项档案展览活动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