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成本费用的分类

费用成本的分类是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重要条件。制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耗费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正确地进行成本核算,满足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应对种类繁多的费用成本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支出、费用、成本的概念与关系

(一)支出的概念及其特征

1.支出的概念

要了解费用与成本的定义,首先要了解有关支出的概念。在支出、费用及成本这三个概念中,支出这一概念的范围最广。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企业的一切开支及耗费都属于支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常性业务,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由经济主体的支付行为而导致的资源减少,包括偿债性支出、经营性支出(又可分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营业外支出。

2.支出的特征

(1)特定目的性。企业的支出是为了实现特定经济目的而发生资源流出(具有对外性的特征),即为了偿债,为了减资,或为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等。不管是哪项支出,均是在管理当局审慎决策下的理性行为,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整体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可计量性。支出的本质是资产流出企业,支出的多少是通过资产减少的金额来确定的,由于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之一就是可计量性,因而支出的多少是可以计量的。

(3)多样性。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支出,导致不同的结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资产内部转换行为都属于支出。

(二)费用的概念及其特征

1.费用的概念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费用的特征

(1)费用最终会减少企业的资源。这种减少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资源的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讲,费用本质上是企业的一种资源流出。

(2)费用最终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通常,企业的资金流入(收入)会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相反资金流出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即形成企业的费用。

(3)费用的发生是企业的主动行为。尽管费用的发生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但它是为取得收入必须或应该发生的耗费,且是决定收入的关键因素,没有耗费,就没有所得,因此费用是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耗费行为,这也是费用和损失的根本区别。

(三)成本的概念及其特征

1.成本的概念

成本是为了获得一项资产或某种服务而付出的代价。《企业会计制度》对成本所下的定义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2.成本的特征

(1)成本是资源转化的量度。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企业要获得一项资源,必然要以牺牲另一资源为代价,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成本没有独立的存在形式,它必须依附特定的资产或劳务而存在,离开了特定的资产或劳务而谈成本是没有意义的。成本只能说明企业获得一项资产或一项劳务而付出了多少代价,因此,成本是资源转化的量度。

(2)成本不会减少所有者权益。由于成本是企业资源转化的量度,因此企业发生成本,并没有发生资源的纯耗费,而是资源从一种形态转变成了另一种形态,企业总的资源未发生变化,因而不会减少所有者权益。

(四)支出与费用的关系

从一般意义而言,支出中凡是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关的部分即可表现或转化为费用,凡是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不叫作费用。如企业用于购买固定资产或原材料等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支出能表现为或转化为费用,后者如自然灾害损失的原材料就不能视作费用计入生产成本。

由此可见,支出中营业外支出不能作费用处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两类支出都能表现为或转化为费用。但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这两类支出作为费用处理的时期有很大的不同。资本性支出要按受益期分期转化为费用,而收益性支出则一般在支出发生时即表现为费用。

(五)费用和成本的关系

费用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也可以说是企业为获取营业收入提供商品或劳务而发生的耗费。凡是同提供商品或劳务给客户的过程无关的耗费就不是费用。

成本则是指企业为了取得某项资产所做出的价值牺牲,它可能是以牺牲另一项资产来换取,也可能是产生某种负债而导致将来的价值牺牲。必须说明的是,成本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学科或不同学科的不同分支中,有着不同的解释。可见费用与成本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着明显区别。

1.费用与成本的联系

(1)费用与成本都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的性质相同。

(2)费用是计算成本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费用的发生,也就不可能有成本的计算。

(3)成本是一种对象化的费用。将费用按一定的范围归集到某一成本计算对象上即为该对象的成本。

(4)生产费用是指本期为生产经营所发生的费用,既不包括起初的产品成本,也不剔除期末在产品成本;而产品成本则要包括期初在产品成本,也要剔除期末在产品成本。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中,是先有费用的发生,后有成本的计算,成本计算工作也可以说是费用核算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费用与成本的区别

成本与费用是两个经常被混淆的概念,尽管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成本与企业特定资产或劳务相关,而费用则与特定期间相关;成本是企业为取得某种资产或劳务所付出的代价的量度,而费用则是为了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资源耗费金额;成本不能抵减收入,只能以资产的形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而费用则必须冲减当期的收入反映在利润表中。但成本通过“资产化”,再通过耗费过程可以转化为费用(即:成本—资产—费用),如企业为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购置设备,形成固定资产的采购成本,设备安装完毕,交付使用并构成企业的一项固定资产(成本—资产)。如果设备是用于产品的生产,则每期将固定资产的成本按一定的方法计提的折旧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资产—成本);如果设备用于管理目的,则将各期计提的折旧费计入各期的管理费用(资产—费用)。又如,为了生产产品,企业必须采购材料而发生支出,从而形成材料的采购成本。材料验收入库后,采购成本转化为企业的存货成本(成本—资产),如果企业领用材料用于办公,则存货成本转化为管理费用(资产—费用);如果领用材料用于生产产品,则存货成本转化为产品的生产成本(资产—成本),产品完工验收入库则生产成本又转化为存货的成本(成本—资产),将产品出售,存货成本则转化为销售费用(资产—费用)。

二、费用按经济内容的分类

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过程,也是价值转移和产品创造的过程。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可分为劳动对象方面的费用、劳动手段方面的费用和构成产品成本的活劳动的消耗,这三类是费用的三大要素。

(一)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的项目

为了具体反映各种费用的构成和水平,费用可以按照经济内容划分为以下费用要素。

1.外购材料、燃料

外购材料、燃料是指企业为进行生产而耗用的一切从外部购入的原料、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半成品、修理用备件、周转材料(包括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各种燃料(包括液体燃料、气体燃料和固体燃料)等。

2.外购动力

外购动力是指企业为进行生产而耗用的一切从外单位购入的各种动力、热力和蒸汽等,如供电所提供的电力等。

3.职工薪酬

职工薪酬是指企业所有应计入制造成本和经济管理费用的职工的各种形式的薪酬以及其他支出,包括职工工资、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

4.折旧费与摊销费

折旧费与摊销费是指企业按照规定方法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以及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摊销费,但不包括出租固定资产的折旧费。

5.利息支出

利息支出是指企业按规定计入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的借款利息支出减去利息收入后的净额。

6.税金

税金是指企业应缴纳并计入管理费用的各种税金,如房产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

7.其他支出

其他支出是指不属于以上各要素的费用支出,如差旅费、办公费、邮电费、租赁费、保险费及诉讼费等。

(二)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的作用与局限

将费用划分为若干要素分类核算,可以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中发生了哪些性质的生产费用,数额各是多少,各要素的构成及比重是多少,有利于分析企业各个时期各种费用的构成和水平,加强生产费用的管理;这种分类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中外购材料和燃料费用以及职工薪酬的实际支出,因而可以分为企业核算储备资金定额、考核储备资金的周转速度以及编制材料采购资金计划和劳动工资计划提供资料;这种分类将物质消耗和非物质消耗分开,以便为计算工业净产值提供资料,并为计算国民收入提供依据。

但是,按经济内容的分类只能反映各费用要素的支出形态,说明企业在生产活动中支付了哪些费用,不能说明各种费用的经济用途,也不能说明费用的发生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不便于产品成本的核算,不便于分析各种费用支出是否节约、合理,因而不利于成本的分析和考核,也不利于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因此,在计算产品成本时,还应该按生产费用的经济用途进行分类。

三、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

费用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可分为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

(一)制造成本

制造成本,亦称生产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支出的各种生产费用之和。根据制造成本的具体用途,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项目,用以反映产品成本的构成。费用按经济用途划分是企业计算产品成本时成本分类的依据,所以将这些项目称为成本项目。

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用途不尽相同,有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有的间接用于产品生产。这些费用经过汇集、分配、再汇集、再分配,最终分配到各种产品上,形成各种产品成本,一般可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

1.直接材料

直接材料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直接耗用的、加工后直接构成产品实体或主要部分的原料、主要材料、外购半成品,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费用等。

2.直接人工

直接人工是指企业在生产中对材料进行直接加工和制成产品的工人的薪酬,包括工资、奖金和各种津贴等。

3.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是指在生产中所发生的那些除了直接材料及直接人工以外的各种费用,是企业内部各生产单位(分厂、车间)为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如车间固定资产折旧费、设备租赁费(不包括融资租赁费)、维修费、保险费、机物料消耗、运输费、设计制图费、实验检验费、劳动保护费、季节性停工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车间管理人员工资、水电费、办公费等费用。

西方成本会计中,制造费用也称为厂房费用(factory cost)或间接制造成本(indirect manufacturing cost),这些名词的含义与制造费用是一致的。

对于上述成本项目,各企业因生产特点不同,可根据各项费用支出的比重和成本管理的需求,按需要适当增加项目,如在废品较多、废品损失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情况下,企业可增设“废品损失”成本项目;在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的企业,为了计算和考核半成品的成本,可增设“自制半成品”成本项目;在外部加工费较多的企业可增设“外部加工费”项目;工艺上耗用燃料和动力较多时,可增设“燃料和动力”项目等等。

上述制造成本项目与费用要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在于成本项目是在费用要素基础上进行的再分类。凡由一个费用要素构成的成本项目为单一成本项目,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凡由几个费用要素构成的成本项目为综合成本项目,如制造费用、废品损失等。成本项目与费用要素的区别是:①二者分类的角度不同:前者按经济用途进行分类,后者按经济内容进行分类。②二者构成的内容不同:费用要素从性质看具有单一性的特点,从去向看则是多样性的。成本项目从性质看,有些项目是综合性的,其去向则是同一性的。③二者用途不同:费用要素用途如上所述,成本项目则是用于组织成本核算,实行成本控制,进行成本分析、考核以及计算盈亏。

对制造成本中的上述3个项目按照不同方式进行组合,又可以得到一些不同的成本概念。例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之和成为主要成本,它们通常是产品成本的主要部分,直接人工及制造费用之和为加工成本,它是指产品加工时所发生的各项成本,但是,在企业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条件下,产品成本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些企业的制造费用占制造成本的比例已超过50%。在这种情况下,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之和显然不只是主要成本了。此外,在高度自动化的企业中,生产工人往往必须完成多种工作,而且直接人工只占制造成本极小部分,很难或不值得花很大精力将工资归属到各产品,所以,有些企业将直接人工成本与制造费用合并为一个项目,称为加工成本,直接材料则单独列为一项。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将产品成本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项目,基本上也是按经济用途的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是制造成本计算法的基础,也是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关键。它能清楚地反映产品成本的构成,有利于成本的分析和考核,也有利于企业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

(二)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是指产品在销售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是与企业的销售、经营和管理活动相关的成本,主要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

1.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以及为销售本企业产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包括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运输费、装卸费等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薪酬、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折旧费等经营费用。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将产品推向市场,推销活动逐渐扩大,销售费用也不断上升,为了降低销售费用,企业应按年、季、月和费用项目编制预算、分析和考核其预算执行情况,力求以最少的销售费用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企业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该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薪酬、机物料消耗、周转材料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董事会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与开发费、无形资产摊销、排污费、存货盘亏或盘盈(不包括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存货损失)等。

管理费用是企业经营管理所必须的费用,虽然它并不计入产品制造成本,但它是计算营业利润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降低管理费用,也应按费用项目编制预算并进行控制。

3.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减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为了降低财务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财务费用应按年、季、月和费用项目编制费用预算。同时,还必须加强对资金筹措和使用的核算与分析,以促使企业花费较少的财务费用,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转。

由于非制造成本与产品的生产无直接关系,而与生产经营期间直接有关,因此,这些费用可称为期间费用。期间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只需按一定的期间进行汇总,然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四、费用(成本)的其他分类

(一)生产费用按与生产工艺的关系分类

生产费用按与生产工艺的关系,分为直接生产费用与间接生产费用。直接生产费用是指由生产工艺本身引起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各项费用,如主要材料费用、生产工人工资和机器设备折旧费用等。间接生产费用是指与生产工艺没有联系,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各项费用,如机物料消耗、车间厂房的折旧费。

(二)生产费用按其计入产品成本方法的分类

生产费用按其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可分为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直接计入费用是指费用发生时,就能明确归属于某一成本计算对象,并能直接计入该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如某种产品生产中单独领用的材料、生产工人的计件工资。

间接计入费用,又称分配计入费用,是指费用发生时无法归属于某一成本计算对象,必须先按地点或用途进行归集,然后通过分配间接计入各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如制造费用应先按车间归集,然后采用一定的标准分配给本车间生产的各种产品负担。

生产费用按其计入产品成本方法的分类,符合费用分配的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谁负担费用,负担费用的多少与受益程度的大小成正比。具体来讲,就是凡属能够分清哪种产品所耗用的直接费用,都应直接计入受益产品的成本,不得归入间接费用。只有那些不能分清哪种产品所耗用的间接费用,才能采用合理的标准通过分配,计入各受益产品的成本,使受益多的多负担,受益少的少负担。因此,这种分类对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直接生产费用大多是直接计入费用,例如,原材料费用大多能够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间接生产费用大多是间接计入费用,例如,机物料大多只能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有关的产品成本。但也不都如此。例如,在只生产一种产品或提供一种劳务的企业或车间中,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都可以直接计入该种产品成本,都是直接计入费用;在用同一种原材料、经过同一个生产过程、同时生产出集中产品的联产品生产企业中,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都不能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都是间接计入费用。

(三)成本按性态的分类

成本按性态(即其与“产量”之间的依存性),可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大类。固定成本是指在相关范围内,其发生额不受产品变动影响而固定不变的成本;而变动成本则是指其发生额会随产量的变动而成比例变动的成本。从数量上具体掌握成本与“产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有助于向企业管理当局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四)成本按可控性的分类

成本按可控性可以区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两类。可控成本是指能由责任单位或责任者的行为所控制的成本。一般来讲,可控成本应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责任单位或责任者能够通过一定方式事先了解将要发生的成本;二是责任单位或责任者能够对成本进行有效的计量;三是责任单位或责任者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对成本加以调节和控制。凡是不能同时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成本通常为不可控成本。 KAEJsEmbwW8XYaeS2zfPQrlTg18whr+98gZszD7HAs70BILwww6PR0DRB8d9FwW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