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致思理路

开展中国宗教伦理近代化研究,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以客观准确地把握其历史进程与内在规律。

一、阐述内容

中国宗教伦理近代发展之路,有别于近代之前中国宗教伦理发展之路。本书先通过分析、梳理中国宗教伦理的生成、发展,展现其发展历程、阶段,力图勾勒出近代之前中国宗教伦理的历史图景,从而为中国宗教伦理近代化研究进行具体的历史定位,凸显时代特色。

发展到近代,中国宗教伦理遭遇到种种困境,这成为中国宗教伦理近代化的逻辑起点。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入手,分析中国宗教伦理遭遇近代困境的原因和根源所在,提出启蒙理性祛魅、救亡救世乏力和本土化色彩淡薄等困境表现,这也是近代化的动力所在。

面对所遭遇的困境,中国宗教伦理开启了艰辛的近代化之路。先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中国宗教伦理近代化的方法、路径、特征和进程。沿着上述的方法、路径、特征和进程,中国宗教伦理在神的道德人格化与人生价值的凸显、新伦理观念的宗教阐释、救国救世伦理精神的彰显、伦理观念本土化道路的渐进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拓展了中国宗教伦理的发展空间。

最后,通过回溯中国宗教伦理的近代化进程,总结经验、分析得失,以史为鉴、启迪当下,努力为引导中国宗教伦理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与积极启示。

二、考察对象

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徒信奉的既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也有支流繁多的其他宗教派别以及民间宗教。基于历史与现实考虑,本书以道教伦理、佛教伦理与基督教伦理为代表,考察中国宗教伦理的近代化进程。

第一,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伦理在中国社会和民众中影响很大。伴随着道教的创设,道教伦理应运而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道德评判和伦理行为。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儒、道两家可谓同源异流,以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思想特点传承发展着中华文明传统。 二者犹如阴阳互补的两极,为迎接、容纳和吸收外来宗教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合一的文化,儒释道的合流与互补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正如陈寅恪所说:“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 与此相对应,以儒家伦理为主导,佛教伦理、道教伦理共存互鉴,共同支撑起中国传统伦理的演变格局。

第二,佛教是中国化程度最高的世界宗教,佛教伦理已成为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就开始了其本土化的进程。也正是有了佛教的传入,中华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底蕴更加厚重,发展更具活力。在中国近代社会,人间佛教被积极倡导,佛教伦理不断进行时代的调适和革新,在社会伦理观念的变迁和道德秩序的重构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第三,基督教在中国近代社会实现了蓬勃发展,基督教伦理在中国宗教伦理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历了前两次的铩羽而归,第三次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实现了真正的大发展。甚至可以说,基督教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力最大的宗教之一。在中国近代伦理观念的变迁中,基督教伦理与佛教伦理、道教伦理互融互鉴,共同成为中国宗教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第四,伊斯兰教伦理与其他宗教伦理的交涉、融合相对较少。伊斯兰教伦理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完整的人生价值观、神学伦理观、德性德目观与社会伦理观。自唐永徽二年(651)传入中国以来,伊斯兰教伦理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在近代,与儒佛道相互滋养相比,伊斯兰教伦理参与较少,在理论上相当独立。甚至有学者认为伊斯兰教传到中国有十个世纪之久,“可是到现在它在中国土地上都还是一个外来宗教” 。在一定意义上讲,在中国宗教伦理的近代化进程中,伊斯兰教伦理的代表性不够突出。

第五,民间宗教的伦理观念大多来自儒释道三家,思想原创性较少。民间宗教是指流行于社会中下层、未经当局认可的多种宗教的统称。这类宗教大多秘密流传,有的研究者称其为秘密宗教、民间秘密宗教或民间秘密宗教结社。这些民间宗教与正统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形成了民间宗教教义思想的载体——宝卷。民间宗教的伦理思想,大多来自儒释道三家,相对缺乏系统性,不宜将其作为考察对象。

三、研究方法

方法,是从研究客体运动规律性出发,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掌握现实的形式,是改造实践活动或认识理论活动的调节原则体系。 只有运用科学方法、选择合理路径,理论研究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更具现实价值。

一是坚持历史与逻辑相一致。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是唯物史观在方法论上的具体表现,是人文科学研究应贯彻的基本方法。伦理学家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认为,伦理学研究需要运用历史性叙述的方法。在这种叙述中,如果没有前面的一部分,后面的一部分就无法理解,而且只有明白后继的东西是已逝去的东西的一种可能的继续,才能理解以前的东西。 中国宗教伦理近代化不是一个脱离了具体历史背景的抽象范畴,而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存在内在相关性,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具体历史进程,只有把握其历史发展的脉络,掌握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才能准确描绘出这种近代转变。同时,中国宗教伦理近代化也不是一个杂乱无章的进程,而是一个具有客观演化逻辑和内在演进规律的进程,需要通过梳理具体宗教伦理观念在近代的具体展开,抽象概括出异质宗教伦理冲突的焦点所在,展现时代精神与时代主题在中国宗教伦理上的生动反映,从而为世俗伦理遮蔽下的近代宗教伦理做一个立体式的勾画。

二是坚持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宗教伦理近代化研究属于思想史层面的研究。“思想”的历史讨论的是人类思考问题的历史,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就是讨论古往今来人们想什么,怎么想。历史是追溯过去,寻找人类的良心与尊严,发现自己的传统和溯源的一门学问。 了解、书写思想史的一个基本依靠是文献资料,它们的形成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离开特定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来钻研史料、诠释思想容易导致研究者以主观想象代替思想原貌。正如马克思所言:“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的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 开展中国宗教伦理近代化研究,需要将其置于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史、发展史中考察,将中国宗教伦理近代化研究与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相结合,以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境。

三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理论研究不是简单的书斋中的学问,需要归之于实践、用于指导实践。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分析和研究中国宗教伦理近代化进程的实际境况,把握当前宗教伦理领域存在的现实症结,我们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才能更好地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把握主要矛盾,找到解决方法,为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启示和借鉴。另外,许多问题、现象的研究往往超出某一学科的研究范围,中国宗教伦理近代化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文献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xcAkNcNSqkk/xiHnirinmEyk5keZSmYF6sY5DpP9MFVxTOBYE6jN3Swd20b3Dp3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