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会计的对象与目标

一、会计的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一般含义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因此,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由于会计需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一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所以会计并不能核算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经济活动。

由于会计服务的主体(如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等)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性质不同,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往往有较大的差异。即使都是企业,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金融业等不同行业的企业,其资金运动也均有各自的特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工业企业。下面以工业企业为例,说明企业会计的对象。

(二)企业会计的对象

工业企业是从事工业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其再生产过程是以生产过程为中心的供应、生产和销售过程的统一。为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建造厂房、购买机器设备、购买原材料、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经营管理过程中各种必要的开支等,生产出的产品经过销售后,收回的货款还要补偿生产经营过程中垫付的资金、偿还有关债务、上缴税金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存在形态不断地发生变化,构成了企业的资金运动。只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停止,生产经营过程不中断,其资金就始终处于运动之中。

企业的资金运动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贯穿于企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即资金的运用)和资金的退出三个基本环节,既有一定时期内的显著运动状态(表现为收入、费用、利润等),又有一定日期的相对静止状态(表现为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关系)。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如图1-3所示。

图1-3 企业资金运动过程

1.资金的投入

资金的投入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前者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企业债权人权益(即企业的负债)。投入企业的资金一部分构成流动资产(如货币资金、原材料等),另一部分构成非流动资产(如厂房、机器设备等)。资金的投入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

2.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企业将资金运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就形成了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它又分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三个阶段。

(1)供应过程。供应过程又称为采购过程,它是生产的准备过程。在这个阶段,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企业需要用货币资金购买并储备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机器设备等劳动工具,要发生买价、运输费、装卸费等材料或固定资产采购成本,与供应单位发生货款的结算关系。同时,随着采购活动的进行,企业的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

(2)生产过程。生产过程既是产品的制造过程,又是资产的耗费过程。在这个阶段,劳动者借助于劳动手段将劳动对象加工成特定的产品,企业要发生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的消耗、劳动力的消耗和固定资产等劳动手段的消耗等,构成了产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同时,随着劳动对象的消耗,资金从储备资金形态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随着劳动力的消耗,企业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奖金等劳动报酬,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随着固定资产等劳动手段的消耗,固定资产和其他劳动手段的价值通过折旧或摊销的形式部分地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当产品制成后,资金又从生产资金形态转化为成品资金形态。

(3)销售过程。销售过程是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在这个阶段,企业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取得销售收入,发生货款结算等业务活动,资金从成品资金形态转化为货币资金形态。

由此可见,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企业的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依次经过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等不同的存在形态,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这种运动过程称为资金的循环。资金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称为资金周转。

3.资金的退出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社会创造了一部分新价值,因此,当企业收回的货币资金大于投入的资金时,这部分增加额就是企业的利润。企业实现的利润,按规定应以税金的形式上交一部分给国家,还要按照有关合同或协议偿还各项债务,另外,还要按照企业章程或董事会决议向投资者分配股利或利润。这样,企业收回的货币资金中,用于交纳税金、偿还债务和向投资者分配股利或利润的这部分资金就退出了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剩余的资金则留在企业,继续用于企业的再生产过程。

上述资金运动的三部分内容,构成了开放式的运动形式,是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没有资金的投入,就不会有资金的循环与周转;没有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就不会有债务的偿还、税金的上交和利润的分配等;没有这类资金的退出,就不会有新一轮资金的投入,也就不会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亦称会计目的,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会计目标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地的抽象范畴,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在不同历史阶段,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会计目标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有关会计目标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二是决策有用观。

(一)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产生的经济背景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并且投资人与经营者之间有明确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是管理当局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报告资源的运用情况,即评价受托经济责任。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源的受托者就负有了对资源的委托者解释、说明其活动及结果的义务。因此,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

(二)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资成立的特鲁彼拉特委员会在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该委员会在1973年提出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十二项财务报表的目标,其基本目标是“提供据以进行经济决策所需的信息”。决策有用观的主要观点是:会计的目标是为了做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以及确定目的和目标而提供有关的信息。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受托责任观重在委托者报告受托者的受托管理情况,主要是从企业内部来谈的,而决策有用观是从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来谈的,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都暗示了“会计信息观”,即会计目标是提供信息。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目标是向资源委托者提供信息;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不但向资源委托者,而且还包括债权人、政府等和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两者侧重的角度不同。受托责任观是从监督角度考虑,主要是为了监督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决策有用观侧重于信号角度,即会计信息能够向信息使用者传递使其决策有用的信号。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其发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上述两种观点做了综合性描述:①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资料。②财务报表还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对交付给它的资源的受托管理责任和经营责任的成果。使用者之所以评估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管理工作,是为了能够做出经济决策。例如,是保持还是卖出其对企业的投资,是续聘还是更换管理者等。

根据我国2014年7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会计目标应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可见,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目标同时体现了“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 iDEwBCZGd/Un8QKc1JwjSY+F+foy6LBk/jZo37Y7PIWaylCVdBglcqCK4lJ98jt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