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海上钢琴师》
——音乐就是他的生命

出品:Metropolitan Filmexport(意大利),1998

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Guiseppie Tornatore

音乐:恩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iconnie

获奖:1999年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配乐奖

剧情简介: “1900”是一个被人遗弃在弗吉尼亚号邮轮上的孤儿,他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丹尼收养,与之相依为命,并在养父工友的细心呵护中成长。然而养父却不幸在一次意外中死亡,与钢琴为伴的“1900”凭借过人的天赋无师自通,练就了以一身连当时最负盛名的爵士钢琴家都甘拜下风的钢琴技艺。但宿命也令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因为只有这艘他从小长大的船才能带给他终极的安全感。纵使心仪的少女也不能让他下船。最后“1900”永远留在船上,直到船被炸沉,他也随之一起自毁。

《海上钢琴师》是朱塞佩·托纳托雷导演的所谓“时空三部曲”(又称“西西里三部曲”)之一,另两部是《天堂电影院》(1989)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2000) ,也是朱塞佩·托纳托雷在中国影迷中最具声望的作品之一。

和托纳托雷的代表作《天堂电影院》相比,《海上钢琴师》的电影语言要逊色一些,情绪不够自然,有些过于煽情,甚至还不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显得真诚。不过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理解:把《海上钢琴师》的传奇故事看作一部反映爵士乐兴衰的历史片,这就相当自然了。

之所以提出这个观点,是因为影片主人公“1900”出生于1900年,死于1946年(片中提到,弗吉尼亚号毁于战后第二年)。他的一生,恰恰是爵士乐诞生到迅速崛起然后又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而“1900”也正是一名无师自通的爵士钢琴演奏家。他生命中最高光的时刻就是战胜了那位爵士乐“发明者”,而当弗吉尼亚号被炸毁,“1900”也随之自沉。一方面固然是内心不愿上岸,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因为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工作与表演场所,失去了生命中的全部寄托。

《海上钢琴师》的音乐还是撑得起全片的,作为莫里康内和托纳托雷再度合作的结晶,虽然《海上钢琴师》配乐没能达到《天堂电影院》的高度,但仍然是旋律流畅感人肺腑的作品,也因此获得了1999年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配乐奖。

和大多数电影配乐一样,《海上钢琴师》有一个贯穿全片的主题旋律( Main Theme ),它就是很多听众耳熟能详的《谱爱》( Playing Love )。

这曲《谱爱》在影片中有四个版本,即管弦乐版( 1900´s Theme )——也是预告片版配乐,管乐(小号主奏)版,钢琴版和片尾人声版( Lost Boy Calling )。

管弦乐版无疑是观众听得最多的一版,也是最流畅的一版,弦乐的优势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挥,挥洒自如,像是一首波澜壮阔的叙事诗,又有着丰富的感情,开始以小编制低音部弦乐演奏完一遍主旋律后,升高一调以大编制弦乐再次加强,进一步升华情感,凸显传奇的感觉;弦乐和钢琴音以细碎的切分节奏进入,预示“1900”和爵士大师斗琴的华彩片段,然后钢琴与弦乐并行交织主旋律,最后以弦乐强音结束。全曲虽然只有1分37秒,但却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浑然天成,颇有些善用弦乐谱写配乐的美国音乐家约翰·巴里的风格(曾为《与狼共舞》《走出非洲》《时光倒流七十年》等影片作曲)。

管乐版《谱爱》出现在影片开头,显得有几分飘逸和浪漫,曲子开头单簧管和长笛以及排箫的音色都往轻柔的方向走重复主旋律,随后是本曲的主奏乐器小号响起,小号一改平时的高亢明亮,和其他管乐器一样显得异常轻柔,也有一些追忆往昔的伤感,让人沉醉其中。最后小号和单簧管一起结束。

这是属于影片故事的叙事者和记录者:主人公“1900”最好的朋友小号手麦克斯的音乐,是他对船上生活的回忆。麦克斯作为“1900”传奇一生的见证人,本曲是以一个他者的角度来回顾好友“1900”的故事:作为一位不知名的钢琴家,“1900”从未惊天动地,也没有给世人留下可以传颂的作品(除了这曲《谱爱》),他就这么风轻云淡地活在麦克斯的回忆中,成为一个永不磨灭的传奇。

钢琴版的《谱爱》最为深情,它在片中是由“1900”原创,也是他唯一流传于世的作品。这是“1900”献给他中意的女孩的乐曲,但是正如“1900”最后没有走下那艘船一样,他也没能有足够的勇气面对这份爱情。它是“1900”的独白,不仅是献给女孩的乐曲,也是献给“1900”生活的那艘船,乃至“1900”所认知的整个世界的赞美诗。开篇的一段炫技式弹奏显示了“1900”的无限才华,随后钢琴缓缓奏出主旋律,我们仿佛看见“1900”一个人独自坐在录音室的钢琴前,修长灵巧的手指在黑白琴键中上下翻飞,“1900”心无旁骛地用音乐在诉说他的内心世界,此段钢琴演奏干净纯粹,没有任何杂质,就像“1900”本人一样。

和管乐器相比,特别是和提琴这样的弦乐器相比,号称“乐器之王”的钢琴表达可能会更加自我,它能够直接展现表演者的内心,也给了表演者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此这一版的《谱爱》虽然在编配上最为简单,但反而是情感最丰富的。

少有人提起的人声版《谱爱》,作为剧场版片尾曲的《迷失男孩的呼唤》( Lost Boy Calling )其实也非常出色,它是最为温情的一版。这首由著名摇滚乐队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灵魂人物罗杰·沃特斯(Roger Waters,电影《迷墙》音乐的主要创作者)作词/编曲/演唱的轻摇滚风格歌曲,放在一众交响式配乐中显得毫不逊色,没有任何突兀的感觉,也撑得住场面。

开始是一个强音,接着以轻柔的弦乐垫底,沃特斯以其温暖的嗓音徐徐吟唱道:

Come hold me now/此刻来抱紧我吧

I am not gone/我没有离去

I would not leave you here alone/我不会让你孤身一人留在这里

In this dead calm beneath the waves/大海下面的风平浪静中

I can still hear those lost boys calling/我仍然可以听到弃儿的那些呼唤

You could not speak/你无法倾诉

You were afraid/你受着惊吓

To take the risk of being left again/生怕再次被人遗弃And so you tipped your hat and waved and then/于是你摘下帽子,挥了挥手

You turned back up the gangway of that steel tomb again/转身向上走,沿着舷梯再次回到那钢铁的坟茔

罗杰·沃特斯所作的词显然是以全知视角描写“1900”的一生,有着他一贯的摇滚叙事诗风格,和全片的音乐气质一致。罗杰的演唱也像历经沧桑的老人在叙述一个动人的传奇,一个不知为人的钢琴师。

除了罗杰的演唱,我们还能在歌中听到来自吉他大师艾迪·范·海伦(Eddie Van Halen,著名重金属摇滚乐队范·海伦的主音吉他手)的精彩演奏,一贯喜爱炫技的范·海伦在这里的演奏显得非常节制,除了完成间奏部分,还使用电吉他的泛音结束全曲,完成这段华美的乐章。

影片中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片段还有斗琴段落,这是戏剧化且充满矛盾冲突的一段。正如之前所说,它从侧面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音乐现象:爵士乐的兴起。范·海伦和到船上来表演的黑人钢琴手杰里·罗伊·莫顿(Jelly Roll Morton) 比拼演奏技艺,最后莫顿狼狈地败下阵来,但“1900”也并未因此沾沾自喜。

这段斗琴有三场,总共有五首乐曲,主要是早期爵士拉格泰姆(Ragtime) —新奥尔良风格。

第一场杰里弹的曲子名为《大肥火腿》( Big Fat Ham ),莫顿原创的名曲,旋律欢快而灵动。这首带有布鲁斯色彩的乐曲,显示出莫顿对于节奏的良好理解,而1900则以一曲爵士风格的圣诞歌曲《平安夜》( Silent Night )应战,“1900”演奏这首简单的曲子虽然没有炫技,但也以大道至简的演奏保证自己不落下风,这是他真性情的流露。这一轮比试还是开胃菜。

第二场,两个人弹的都是一曲《渴望》( The Crave )。这是莫顿感到自己受到挑战后拿出的看家本领。这首带有早期迪克西兰 风格的乐曲也是由杰里本人创作的,是杰里的代表作之一。在片中,它被设计为首次在公众场合演奏,莫顿以其精彩的演奏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这首曲子的情绪非常足,我们看到影片中莫顿的演奏也是饱含感情的,这种感觉甚至感动了“1900”,让他落泪。

和作曲者本人的演奏相比,“1900”是在只听了一遍之后的演奏,并且加了不少装饰音,有更多看似无规律但却有迹可循的切分音和花式变奏,这显示出“1900”惊人的良好乐感。“1900”的演奏和原曲有些出入,不遵循原则,注重即兴发挥,其实这正是爵士乐的精髓所在,虽然杰里本人显得有些不屑,觉得受到羞辱,但他同时也感到了事态的严重,“1900”是个真正的天才,他决定拿出压箱底的本事。

第三场,杰里弹的是一首高难度的《断指器》( The Finger Breaker ),“1900”弹的是《无穷动》( Enduring Movement )。两首都是练习曲性质。莫顿演奏这首曲子是想通过炫技彻底击败“1900”,他的演奏充满怒气,但却彻底暴露了他的底细。如果说他演奏的前两曲因为是自己的原创还饱含感情,因而得到了“1900”的理解与尊重;那么这样纯粹比拼技巧的练习曲就是自曝其短,正中“1900”的下怀(虽然“1900”并非故意设计他)。所以“1900”就此凭蛮力战胜了莫顿。但是他的内心是失望的,这种“1900”希望达成的音乐上的交流,却以打擂台式的对决收场。这也许不是音乐的本质。

片中出现的爵士风格的乐曲还有两曲《“1900”的疯狂》(1900 ´s Madness ),这是“1900”和乐队合作的曲子。这是首典型的拉格泰姆风格的曲子,由资深意大利爵士音乐家阿玛迪奥·托马西(Amedeo Tommasi)演奏钢琴。他还是本片的音乐指导之一,为本片音乐的爵士风格把关,本人也曾在影片中出现:扮演结尾处那个调钢琴的琴师。另外,“1900”在暴风雨中不断倾斜的船舱里演奏的那曲《神奇华尔兹》( Magic Waltz )也是由他完成的。小号和萨克斯在开始以有几分懒洋洋的戏谑感觉演奏了一段,随后就是“1900”的钢琴在1分09秒左右开始自由发挥,完全盖过了管乐手的演奏,然后乐曲就成了他一个人的独角戏,旋律如流水一般从他的指尖流淌出来,尽显爵士魅力。

另外一首更加根源的乐曲是《丹尼的布鲁斯》( Danny´s Blues ),这是献给“1900”的黑人养父丹尼的乐曲,这首带有明显黑人早期蓝调音乐风格的乐曲显然是丹尼老爹的最爱,大概这也是“1900”对爵士乐良有好感觉的原因之一。

片中还有一首拉格泰姆风格的乐队合奏曲,来自爵士名家,被称为拉格泰姆之王的斯科特·乔普林的《艾奇林·拉格·亚历山大的拉格泰姆乐队》( Eacherine Rag Alexander Ragtime Band )。这首曲子比乔普林演奏的原版配器更加丰富、活泼,有些早期动画片配乐色彩,符合轮船上的夜夜笙歌的欢乐气氛。

片中还有几曲古典风格的作品,这是显示“1900”深厚古典音乐演奏功力的舞台。

第一首是幼年“1900”第一次在众人面前表演的钢琴小品,叫作《莫扎特重生》( A Mozart Reincarnated ),带有明显的莫扎特风格,预示“1900”是一个堪比莫扎特的音乐神童。这首曲子确实是莫里康尼根据莫扎特奏鸣曲作品第11号,k311第一乐章的基础变奏而来的,全曲温馨而宁静,非常适合一个人独自欣赏。

还有一首出现在“1900”为三等舱移民弹琴的段落中的曲子,叫作《三手联弹试作》( Study for Three Hands ),这首曲子的演奏快速有力,难度很高,显示“1900”高超的演奏技巧。

实际上这首曲子的演奏是由同样来自意大利的女钢琴家吉尔达·布塔(Gilda Butt´)和马克西姆共同完成的,她还演奏了上一曲《莫扎特重生》以及另外一曲《危机》。

最后一首是《孩童》( Child ),这是幼年“1900”成长时期的配乐,和声严谨规整,颇具学院色彩。其中长笛演奏的主题庄严不失灵动,十分耐听。

值得一提的是,“1900”的扮演者蒂姆·罗素也演奏了片中的部分钢琴片段,我们看到他的钢琴演奏也并不是在完全摆架势。 jBE/TW5083/eJnq1B3m6kK+3SoCljF6c7NEodvmlPeU0hsDnnmZiXdgoxYQVZ8V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