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传播是以电子科技进步为依托的,为此电视传播的变革总是依赖于电子科技的进步。电子渗透于电视传播全过程之中,电视的发展离不开电视技术的进步这一科技基础。
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8),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也是传播学家。他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方面。1927年出版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译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是宣传分析的代表作。他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传播的三大功能以及著名的5W传播模式。被称为美国传播学第一大先驱者。
(1)监测环境。自然和社会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人类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变化和发展,才能使自身适应并生存下去。因此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瞭望哨”的作用。对社会而言,可以发出自然灾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对个人而言,大众传播可以提高新闻人物的社会地位。对文化而言,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
(2)协调社会。社会是一个建立在不同分工基础上的有机体。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才是保证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大众传播具有联络、沟通、协调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电视传播可以激励和动员群众,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可以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助于对信息的摄取和利用,也防止受传者因信息过多而无所适从。
(3)传承遗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历史的继承和创新基础上的。我们只有将前人的智慧、知识、经验,加以记录、整理、保存并传给后代,才能使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发展和创造。因此大众传播是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保证。电视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可以起到促成文化体系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作用。
美国学者赖特继承了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美国学者C.R.赖特1959年发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认为大众传播有四种功能,在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的基础上加上了“提供娱乐”。
(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收集及传播信息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警戒外来的威胁,二是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包括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各方面对信息的需要。为此大众传播在这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而是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也提示人们该如何对事件进行反应。大众传播对新闻事件的选择、评论、评价都是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事件上,评论与社评也都是有明确意图的说服或动员活动。“解释与规定”功能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社会规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社会化不只是在学校、群体中进行,也是在大众传播的环境下进行的。这与拉氏的社会遗产继承功能类似,也称为教育功能。
(4)娱乐功能。大众传播传递的信息不只是告知性,如知识性等务实的信息;也是娱乐性,为了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文学的、游戏的、艺术的、消遣的,等等。大众传播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提供娱乐。
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费尔德(1901—1976)和默顿提出“正负功能说”认为,电视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人们通过电视可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但也有负面的功能,即麻醉精神作用。
麻醉精神作用具体表现有:降低思考能力和行动热情;以为看到了、知道了就是参与了;被动的知识积累;失去判断能力、行为能力;因为太过直观、形象;图形时代的“快餐文化”,一次性消费让人养成不爱思考的习惯。
美国评论家李普曼在《舆论学》中认为,媒介环境是虚拟环境。即使没去过上海,人们通过电视媒体或其他媒体,也能获得对上海这个城市的大致印象,但和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印象的时间、空间、角度是媒体呈现的,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如果观众看了《心花路放》认为中国青年都像片中那样对待爱情或都那样生活,则是片面的。看了一些宣传片认为现实就这么完美,也是片面的。
媒介环境与现实环境始终有差距。传播者是有选择地传送,接受者也是有选择地接受。人们所能做的只是尽量缩短这个差距。
电视传播主要具备以下五个特点:
1.广泛性:电视不像报纸需要认字才能读报,也不像报纸需要投递传送,电视受众覆盖人员广泛,可以说全员覆盖,没有学历、职业、年龄、身份限制,只要想看电视都可以;传播范围也非常广阔,覆盖面广,地域辽阔,只要信号能够到的地方,无远弗届。
2.直观性:电视不仅有声音,还有画面。声画同步。直接性、直观性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通俗、生动,二是可以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三是突出视觉在传播中的地位。
3.快捷性:共时、即时。即时性与现场性。电视具有极强的实效性,可以在同一时态内实现超越时空界限的即时传播,同时以视听综合的手段再现观众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具有现场性。
4.共时性:卫星覆盖与有线传输的结合将大众编织在一种共同的经验中,不同地域的人,在同一时间收看同一节目,这种经历前所未有。共时性传播为流行文化支起空间平台,从荧屏出发,可以到达广阔的人群。
5.参与性:电视节目的参与性、互动性与生俱来。参与式收看让受众成为电视的俘虏,嘉宾、现场观众可以到现场参与录制,奖品等种种诱惑布下天罗地网,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也关闭了理性思考,任凭感性听随电视内容摆布。电视与流行文化合谋,大众在毫无防范的心理状态下被罗织进流行文化的情境。
电视传播的规律是指电视传播活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主要有以下规律:
1.电视传播的及时性与普及性。电视传播与接收可以同时进行,最快速度将信息传播出去。现场直播则是同步进行,事件现场、信息播发、受众接收三者同步。内容也具有普及性,通俗易懂,老少皆宜。
2.电视传播的广泛性与参与性。电视的受众非常广泛,可以同时拥有无数收看者,而且不分年龄、身份,也不需要实名制,非常方便,因而具有非常广泛的参与性。互动性也非常强,现场参加节目,可以深度互动交流,如《星光大道》充分展示普通人的才艺风采;《中国诗词大会》不同人群、场内场外,都可以答题、对诗,展现自己的知识才学。
3.电视传播的多样性与精准性。电视节目类型丰富多彩,有新闻类、文化综艺类、现场直播类、电视剧类、纪录片类,可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受众进行选择观看;同时又有针对特定群体的专项节目,如军事、经济、体育、少儿节目等,可以全方位展示电视的魅力,也可以全方位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1.相对于报纸:电视与报纸相比,内容更丰富,电视节目形态比报纸有更多种类;形式更立体,报纸是平面的、静态的,电视是立体的、动态的、流动的;元素更多样,报纸只是用眼睛看的,电视既可以看,也可以听;传播更快捷,报纸最快是当天出版,电视则可以即时播放;接受更方便,识字才可看报,而不识字也可以看电视。总而言之,报纸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是静态的,不立体形象,再快也不可能现场直播。报纸再讲求图文并茂,也不如电视形象立体直观。报纸再通俗易懂,也要认识字才能阅读。
2.相对于广播:电视与广播相比,形态更立体。广播只有声音,单一流动,电视则既有画面又有声音,立体流动;内容更丰富,电视的节目形态、内涵、容量更丰富;广播有局限,表现无声的事物,比较有限制一些,表现抽象的事物,也比较吃力。总体而言,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广播也快捷,制作也相对简单,成本低、周期短,接受方便,可以随时随地收听,随身随时携带;也可以现场直播,和报纸相比有声音传播优势。但是广播没有图像,不如电视直观、形象、生动。
3.相对于网络:电视与网络相比,使用更方便,不用学电脑操作;画面更清晰,大屏幕高清;内容更权威可信,网络虽有海量信息,但有虚假和不健康的垃圾信息,电视相对比较规范、干净、严肃;普及面更广,电视机价格及有线电视费与电脑价格、上网费相比较低,受众拥有率高,使用面比较广。所以相比较而言,网络传播在内容的丰富、速度的快捷方面,胜过电视传播;但是在内容的可信性、严谨性、权威性上,网络不如电视,垃圾、虚假、黄色、暴力等有害信息比较多;在受众使用条件上,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使用网络传播。计算机及上网的费用也比电视高,在设备的投资上,电视要更经济实惠一些,电视机在家庭的普及率远高于计算机。
所以,电视具有接受的方便性、内容的形象性、形态的多样性、载体的普及性等特点。
传播学家威尔伯·L.施拉姆把电视文化视为一种新型的公共传播方式。认为,电子传播技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潜在的信息渠道,这些渠道可以通向多的难以置信的受众,可以冲破国家图书馆的栅栏,向平民百姓传播信息,可以通过示范表演,来教授复杂的技巧,可以在演讲时几乎得到面对面的传播效果。社会学家麦尔卡尔则将电视文化看成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生活现实。
传播弘扬人类优秀文化。《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中国地名大会》《中国好声音》等节目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京剧》《瓷》《故宫》等纪录片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很多内容都是对古今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国书法大会》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节目以中国书法经典作品为载体,通过书法爱好者的答题比拼和著名书法家的专业解读,展示中国书法艺术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领略中国书法艺术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讲述中国书法文化的故事,彰显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深入挖掘中国书法文化,全景展现源远流长的汉字发展史、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史。舞台设计结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将整个现场置于AR技术延展的天地之间,中间穿插山水树木、四季花草、飞鸟鱼虫等自然元素,合力传达中国人的审美观、宇宙观、哲学观。这样就更容易带领电视机前的观众走进书法作品的精神世界。书法大会是一个以书会友、共同切磋中国文化的盛会,不争高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
电视文化是伴随电视产生发展形成的新型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社会文化,也是传播广、发展快、影响大的文化。电视是艺术与技术融合的文化。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既有古典诗词的传统文化之美,又有电视声光电特效的现代技术之美。《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的语言文化类节目。紧紧围绕诗词如何观照当下生活、如何映射万千心灵、凝聚时代共识、鼓舞团结奋斗,展开创作。讲述大众“与诗词结缘”的真情故事,以诗词之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见气象,于平凡中见精神。节目秉持“思想+艺术+技术”的思路,运用XR、VR等科技手段突破时空界限,以诗词为媒,为观众打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场。比如,围绕“唐代西域点心你好奇吗”,主持人带领嘉宾“穿越”到唐朝时的新疆阿斯塔那,看西域的四个厨娘如何制作点心。真人现场复原《福贵岁朝图》,看清朝孩子们如何热闹过年。舞台实景搭建《清明上河图》,看北宋京畿繁华,点评嘉宾带领观众品尝汴京道地小吃。还有全场“穿越”到汉代天文学家张衡身边,与他一起“仰观宇宙之大”。节目的舞台上,基于古籍文献和数字技术打造的全息虚拟人物苏轼首次亮相。设计师按照模型文件,赋予数字人人物骨骼、表情系统,同时接入动作捕捉系统,让苏轼动起来。
1.大众性。电视是一种媒介,一种大众媒介,从这种意义上讲,电视文化具有大众文化属性。“传媒即信息”,电视是社会公众政治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社会舆论形成的渠道之一。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在这个意义上,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无疑属于大众文化。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班牙哲学家奥特加·伊·加塞特《大众的反叛》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和接受的文化。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大众文化往往通过大众化媒体,如网络、电视、报纸等来传播和表现,尽管这种文化暂时克服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茫然和孤独感以及生存的危机感,但它也很可能降低了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从而在长远的历史中加深人们的异化。
2.教育性。电视在传递信息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因此,电视文化以传媒为主要形式,以宣传或传播为主要特征。电视通过内容传播,可以提高人民的思想、文化和科学素养,可以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3.审美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态,电视节目具有审美功能。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寓教于乐,达到影响、鼓舞人心的作用。电视文化产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从更大的范围,更多的层面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推进整个民族的文明进程。在电视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既防止意识形态的泛化,又要防止用文化来代替意识形态。
1.电视传播主要特点是什么?
2.简述拉斯韦尔“三功能”说。
3.简述电视文化的特征。